什么是日程?
什么是待辦事項?
兩者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呢?
什么是日程?
我們安排在日歷當中,有著確定開始時間的事情,英文是schedule
什么是待辦事項?
需要我們靈活決定什么時候開始的任務,沒有確定的開始時間,英文是to-do
接下來,我們做個小練習,你判斷一下這些情況哪些是日程、哪些是待辦事項?
1.參加會議
2.準備報告PPT
3.趕往會議地點
4.參加考試
5.考試復習
公布答案咯~
1和4是日程,2、3和5是待辦事項。
因為會議和考試的時間是明確的,也就是有著確定的開始時間,所以屬于日程類的任務。
像準備PPT、考試復習一類的事情,你可以選擇今天做、明天做或者一個月后做,也可以選擇上午做、可以選擇下午做,甚至可以選擇熬夜完成,沒有確定的開始時間,這就屬于待辦事項類的任務。
可能有人會說:我的會議安排在今天下午4點,但是PPT還沒完成,那么做PPT一定要在四點前完成,不就是日程了嗎?
在這種情況下,做PPT這件事情有一個確切的截止時間,但是卻沒有一個明確的開始時間。雖然你4點前必須完成這項任務,但是你可以選擇現在開始立刻動手制作,也可以拖著等到會議前半小時匆匆忙忙地完成。所以這仍然是一件待辦事項,而不是日程。
從上面的情境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日程不容易拖延,但待辦事項很容易被拖延。
回想一下我們的生活,你會發現沒截止時間、沒開始時間的事情很容易拖延;有截止時間、沒開始時間的事情,稍微好些,但也可能拖延;只有有確定開始時間的事情,也就是日程,才不容易拖延。
為什么呢?
因為日程的本質,是一種約定。而且通常是跟別人的約定,所以具備很強的約束力。
如果我們違反了這個約定,就會遭受及時而迅速的損失:無論是錯過飛機航班而損失的金錢,還是在別人那里爽約而損失的信用等等。不管引向的是哪種損失,日程都產生了明確的約束力。
約定有這樣的作用,那么我自己跟自己約定,可以嗎?
我們跟自己的約定,往往不具備足夠的約束力。
試想一下:跟自己約定好每周去一次健身房,和跟好友約定好每周去一次健身房,哪個更有可能被有效地實施呢?
跟別人的約定,一個都不好推。誰都不好“欺負”,誰都不好惹,只有自己是最好“欺負”的,是最好惹的那一個,于是只好自己“欺負”自己了,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
待辦事項容易被拖延,我該怎么才能解決呢?
方法:日程化
將待辦事項轉化為日程
主動去約定一個開始時間,跟別人一起做
哪怕是很多時候,你一個人也能做。有些事確實你自己也能做,但一到執行的時候,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意外因素:可能只是你稍微累了一點想偷懶、可能手機上有特別好玩的東西,隨便哪一個,都足以毀掉你的計劃。
但如果你說好了跟別人一起做,無論是比較輕松愉快的逛街,還是沉重的寫作任務,都可以使任務的進展容易很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日程化”。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里還推薦過一種叫做【平行式做事法】
你可以安排自己跟一個獨立做事的人在一起,各做各事。通過相互約見,人們可以幫助對方把工作做完,同樣重要的是,他們同時還能因此而加強社交聯絡。
你也可以試試,周末跟你的朋友到咖啡店,或者是肯德基、麥當勞,各忙各的。事先約定好聊天時間和工作時間,這樣可以避免見面了只聊天不干活。不要只安排工作,不安排聊天,因為那樣肯定做不到,最后很可能只聊天了。
除了日程化這個方法之外,沉浸工作法、心理比對和執行意圖、更換到有效環境等方法也適用于解決待辦事項容易拖延的問題哦~
復式清單的升級使用
我們在使用復式清單時,將任務劃分為“今日目標”和“任務庫”
當我們明確了日程和待辦事項的差異之后,我們可以更清晰地將“任務庫”里的任務分別裝到【日程】和【待辦】兩個清單中。
這樣就可以讓我們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容易拖延的事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