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一篇簡書介紹了時間管理的本質:若要提升單位時間內創造的價值,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是提高利用時間的效率,二是提高時間的含金量。
? ? 打個比方,如果時間是一間屋子,提高效率就是把它塞得更滿,而提高含金量,就是往里面放更值錢的東西。
? ? 但無論是提高效率,還是提高價值,都需要先付出行動。不談行動的時間管理,都是空談。而在行動的路上,我們都會遇到一個擋路的小boss——拖延。它會對我們施以精神攻擊,讓我們跟著它走,而遠離自己的目標。等我們意識過來,掙脫它之后,可能過了一段時間,又會被它拖著走,如此反復。
其實,我倒覺得拖延也并非罪不可赦。只是有時候明明有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卻無法擺脫它,真真是心累。
看個案例
說白了,小艾就是缺乏行動力,而這種缺乏的罪魁禍首就是拖延。在不想行動的時候,拖延給了我們一些理由,讓我們心安理得。但從長期看,我們定會為此付出代價。而越是經常拖延,則越可能在面臨新任務時拖延。從根源上來說,這種惡性循環的背后有一種生理模式,即自我和感受之間的矛盾。
在上圖中,“自我”的小人想走A路線,達成長遠的目標,最終收獲大樹上的果實(即長遠利益);而“感受”的小人想走B路線,獲得眼前的快樂,不斷采摘路邊的小花(即短暫利益)。
要想獲得大樹上的果實,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路邊的小花,不用怎么費力就能摘下來。
這時,“我們”和“我們的感受”之間,就需要商量好,然后選擇一條路線。一般來說,“我們的感受”更容易說服“我們”。
可以發現,小艾的案例中,她被自己的感受主導了多次,就像下圖中“感受”小人拉著“自我”小人走了B路線,去采小花,忘了大樹。
在生活中,這種情況也數不勝數。如何才能奪回自己的控制權?我們往往認為,有行動力的人,自控力都很強,這樣才能用意志力說服自己的感受,拉著自己的感受上路。
其實,想要獲得行動力也不難,如果我們充分了解了這種心理模式的應對策略,就能有效調動自己的行動力。
所以說,基于“拖延模型”,希望大家不但能夠用課堂上學到的3種方法,也能在此基礎上,靈活自創其他方法,讓自己獲得行動力。也就是說,我們雖然產生了啟動力,但如果不能維持,就很容易被我們的感受拉回它想要的路線上。
也就是把大任務拆解成小任務,然后每完成一個小任務,就能從中得到成就感或者自己設置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