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征文」向死而生——尋找生命的意義

(一)向死而生

人是一個有限的存在,這個有限,首先表現為時間的象度。老子言:“出生入死。”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走向死亡。人對死亡有一種莫名的忌諱甚至恐懼,因為死后的世界,到底意味著什么?這是無從回答的問題,但至少意味著這一輩子算是了結了。誰又能輕輕的揮一揮衣袖,告別西天的云彩一般,去奔赴另一個世界呢?

任何偉大的哲人在時間面前都是一籌莫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就像流水一樣,不分晝夜的流淌,你只記得欣賞風景,不知不覺暮色已起,一切隱入沉沉黑暗。

憨山大師說:“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人是可以認識到自我的唯一生物,楊柳也罷,菊花也罷,年年如此,周而復始,它們不會因生生不息而振奮,不會因生命凋零而沮喪。只有人會如此,面對寥落霜天,翻騰春風記憶,難免悲從中來,“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以詩人的浪漫筆調描寫時間的無情,朱自清的《匆匆》一文可算頂級之作。“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面對時間的無情,詩人開始懼怕了,“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時間如此無情,如此的易逝,我們抓住它了嗎?詩人說:“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的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的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

是的,我們在世俗的生活里面,茫茫然旋轉,失去了真我。何謂失去真我?傅佩榮先生有一段情彩的概括:“整天都在閑談,好奇與模棱兩可,關心世間瑣碎的事務,隱身于公眾意識中。譬如,我們問學生,‘考試為何作弊?’他回答說,‘因為別人都作弊。’我問一個人,‘開車為何違規?’他回答說,‘因為別人也違規。’像這樣的回答,就證明了他們把自己當作‘眾人’之一,而遺忘了自己的存在價值。”

真我,就是自己的存在價值。我們很容易隨俗從眾,而放棄了自己的思考。尤其是今天的社會,資訊發達,在辦公室打開互聯網,在車中利用手機上網沖浪,回到家中,經受電視信息的轟炸…大多數人,不由自主的跟著“茫茫然旋轉。”

“茫茫然旋轉”不是自己的生活,詩人渴望過自己的生活,所以,詩人在最后說:“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詩人滿懷渴望,希望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我們要問,什么是有意義的人生?怎樣找到有意義的人生?

過真我的生活,就是有意義的人生。

談到真我,我們可以談談海德格爾的哲學。

海德格爾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西方哲學家,他認為西方哲學從柏拉圖以來都走偏了,忽略了“存在本身”與“存在之物”之間的差異。何謂“存在之物”?就是除我之外的大千世界,我們從除我之外的大千世界去尋找“存在本身”,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人類才有“存在”的問題,人類之外,萬物生生滅滅,要從萬物的生滅中找到永恒的存在,只能找到背后的神,或類似于神的“idea”或絕對理念。

所以,要理解存在本身,只有一個辦法,從“提出存在問題”的存在者,亦即從人著手。人的特色在于,他充分的意識到時間的存在。但對于萬物而言,并無時間的存在,該榮的榮,該枯的枯,它不會因生趣盎然而欣喜,也不會因秋風蕭瑟而悲愁,它只因應著生物的本能渡過它的一生。但人不一樣,他在時間中掛念與抉擇,如果他選擇成為自己,就進入了實在狀態,使存在本身借由他的選擇而彰顯出來。

這個存在本身我們可以理解為真我。如何發現它?或者說我們有什么樣的方法最方便找到它?

海德格爾的名言是“向死而生”,我們能夠意識到死亡的臨近,也許我們才能明白此生的意義。曾子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的時候,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良的。那么如果常常以人生的結局來觀照自己,會不會少了許多偽善,假裝和自我欺騙,這樣的生活,是不是離真我近了?

海德格爾對西方的影響巨大,許多成功人士都受到他的影響。比如喬布斯,喬布斯是美國蘋果公司創始人,他先后締造了ipod、iphne、ipad等諸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知名數字產品,1985年獲美國里根總統授予的國家級技術勛章,1997年成為時代周刊封面人物,2007年被財富雜志評選為十年美國最佳CEO,同年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2011年10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56歲。56歲的時間并不是很長,但他的生命密度比十個56年都要長。

喬布斯有一年在史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作了一個精彩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回憶:“17歲的時候,我讀到了一句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話,那么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是正確的。從那時開始,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當答案連續很多次被給予‘不是’的時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改變某些事情了。”

接下來的這段話特別精彩,不妨照錄如下:

“記住,你即將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最重要的箴言,這幫我做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選擇。因為幾乎所有事情,包括所有榮譽,所有驕傲,所有對難堪和失敗的恐懼,在死亡面前都會消失,你有時候會思考你將會失去某些東西,‘記住你即將死去’,是避免這些想法最好的方法,你已經赤身裸體了,你沒有理由不去跟隨自己的心一起跳動。”

人是赤裸裸的來,亦裸裸的去,在你存在的有限時間里面,你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過著你想要的生活。

哈佛大學泰勒·本—沙哈爾博士在全球積極推廣積極心理學,他在哈佛大學主講的《幸福》課程超越了著名經濟學家桑昆教授主講的經濟學課程,排名哈佛大學第一名。泰勒博士的積極心理學課程進入中國之后,也受到了熱烈的追捧,網易公開課上的《幸福課》點擊率排名第一。在他的著作《幸福的方法》中他回憶了大學時代哲學系老師奧哈德·卡米在他畢業的時候給他的建議:“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在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細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把那些你真正最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泰勒博士從這句話想到了四個圓,在最中心的那個圓代表最幸福的選擇。

生命之圓

最外層的圓所包含的是我能做的,最里面的圓滿包含的是我最想做的最渴望做的,泰勒博士說:“追求我最想要的,使我感到真實—真正成為我自傳的作者。”

泰勒博士最想做的,使自己感到真實的事情是什么呢?他在《幸福課》上講了一段關于他自己的真實故事。

泰勒博士在哈佛大學剛開始講授《幸福課》的那一年,壓力非常大,在上最后一節課的時候,他病了,病得十分嚴重,他服了很多藥,堅持上完了課,回家之后,難以入睡,感到非常的痛,就去看醫生。看了醫生之后,驗了血,幾天無法入睡,之后,由于痛苦終于睡著了。周五的晚上,而且是半夜時分,電話忽然響了,泰勒博士的妻子接了電話,是醫生打來的,醫生告訴泰勒的妻子,必須讓泰勒到醫院來。她說:“泰勒已經睡著了,能不能明天。”醫生說不行,而且必須要到Beeh Israel醫院,這里是當地最好的醫院,有最好的實驗室提供治療。泰勒的妻子叫醒了他,告訴他發生的事,由于孩子還小,妻子不能送他,泰勒博士打了一輛計程車去醫院。

計程車經過查爾斯河,接著經過哈佛大學,泰勒博士看著哈佛的校園,看著夜色下靜靜流淌的查爾斯河,四周靜悄悄,泰勒博士情不自禁的想,如果病情很嚴重怎么辦?如果我只剩下一年的生命怎么辦?一下子泰勒博士變得非常傷心。然后,泰勒博士問自己,在職業上,我最后一年想做什么?在生活上泰勒博士說我知道要用所有時間和家人在一起,但在職業上呢?泰勒博士的第一反映就是我要留下一個系列課程,一個向人們介紹積極心理學的課程。

幸運的是,到達醫院之后,再進行了一些檢查,結果沒有什么嚴重情況,服了一些藥物之后,泰勒博士幾天之后就復原了。

在死亡面前,泰勒博士找到了他最想最渴望做的事情,第一,要和家人在一起;第二,要留下一個有關積極心理學的課程。通過這兩件事,泰勒博士找到了真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就象他自己所說的“使我感到真實,真正成為我自傳的作者。”

泰勒博士的故事很好的證明了海德格爾“向死而生”對人生的指導意義。“向死而生”不是對人生的悲觀解讀,而是對人生的理性把握。通過“倒計時”的方式來審視、定位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所在。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使我們在有限的存在里面實現我們存在的意義,使我們短暫的一生過得充實、圓滿、快樂。

(二)生命意義

近代以來,以海德格爾為代表的西文哲學家,都在試圖解決一個問題,就是西方人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心靈的日益空虛和迷惘。我們似乎有一種固定的思維,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從政治制度到文化到思想到意識形態,其實,這是一個幻覺,就象一枚硬幣有兩面一樣,西文奠基于科學的近代文明在促進經濟迅猛發展,迅速改變世界面貌的同時,在思想靈魂的深處,卻有大廈傾覆之感。這個過程,得從西方的傳統說起。

西文有一千多年基督教的傳統,在他們看來,世界是由上帝創造的,上帝在創造世界的同時,亦安排了一個天堂,人本來生活在天堂之中,因為人類犯了罪,所以被逐出伊甸園。上帝畢竟是人類的創造者,不忍心看著人類在凡間受苦,于是與人類立約,只要人類認罪,時時懺悔,永不再犯,在將來某一天,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上帝將進行審判,將挑選善類升入天堂,不善者,永入地獄。所以,一千多年來,歐洲人受此宗教籠罩,日常生活的唯一愿望就是在死后升入天堂,獲得永生。在漫長的中世紀,西文的一切政治、文化、藝術莫不帶有宗教的色彩,而宗教,成為西方文明大廈的基石。

這座奠基于宗教之上的大廈,近代以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宗教的各種說法受到了廣泛的質疑,甚至受到了摧毀,宗教不得不日益退縮,退縮到了很窄的一個領域。

對宗教投出第一槍的是天文學革命。《圣經》記載,上帝創造天地,又創造了地球上的萬物,里面的信息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從十六世紀開始,西文逐漸興起了天文學革命,代表人物是哥白尼,他提出的革命理論,就是從“日動說”變為“地動學”。“日動說”認為太陽圍著地球轉,哥白尼比較謹慎,臨死之前才發表他的學說,使他免于宗教裁判所的迫害。但另一個天方學家布魯諾就沒那么幸運了,他因堅持“地動說”而被宗教裁判所判處火刑,被燒死在廣場上。隨著天文學的深入發展,人們漸漸明白,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浩瀚的宇宙中心的一個星系而已。天文學的革命,大大擴展了人類的視野,隨之也挑戰了人類中心的觀念,人們不再輕易相信上帝創造地球是為了安頓人類。

對宗教產生另一個重大危機的是生物學革命。《圣經》中說,上帝創造了萬物,又按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讓人類管理眾物。在這個說法中,有兩個要點。一、人類具有神性,因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的。二、人類是萬物之靈,是萬物的主宰,具有不可挑戰的高尚地位。但是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指出現存的生物是經由進化而來的,這種演化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人類也是從其他動物進化而來的,因為人類是最后才出現的。于是萬物之靈變成了萬物之未,人類也不具備什么神性,他也是由最低端的生物進化而來。這個說法令人震驚,它使人不得不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以前是和我們的祖先平起平坐的。”以前認為人類是上帝寵兒的信念到此也模糊了。這種生物學的革命,把人的生命從最高層次降到一般生物的層次,它對人類心靈的震憾是無以復加。

在宗教看來,人類之所以在人間受苦是因為犯了原罪,所以被上帝從伊甸園逐出,男人要拼命干活,女人要生孩子來承受痛苦。人類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重返伊甸園。但是,心理學的革命顛覆了這個說法。造成心理學革命的是弗洛伊德,他在心理學上的最大成就,就是提出了“潛意識”的觀念。弗洛伊德廣泛分析人類的做夢經驗,提出人所以會做夢,是因為人有潛意識,意識和潛意識的比例是六分之一比六分之五,六分之一的意識象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水面下的六分之五則是潛意識。弗洛伊德把潛意識解釋成一種生物性的、原始的、性欲的沖動。如此一來,所有文化都是性欲的升華,人的生命與動物毫無二致。這樣的說法,不僅粉碎了人最終的歸宿應是伊甸園的美好信念,而且把人具有理性的說法一掃而空。

對基督教完成最后一擊的是馬克思,馬克思是偉大的社會學家,他摧毀了上帝創造的平和世界。在基督宗教神學中,人是上帝的子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在上帝面前,都得屈膝下跪。馬克思的社會學說,把人一分為二,不是奴隸主就是奴隸,不是地主就是農民,不是資本家就是工人,他們之間的關系,是赤祼祼的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對生產資料的占有程度決定了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地位。馬克思揭開了宗教披在人類社會身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給了基督教最后一擊。

弗洛伊德說過一句話,“宗教是人類心理的挽救。”人有了宗教信仰之后,如果在人間受到命運的捉弄,愿意無法實現,但他如果相信有位慈祥的天父,他永遠不會拋棄你,生活還有希望。但是,經過天文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的革命,宗教所創造的世界似乎是虛幻的,不可信賴的。如果宗教不可信,人的生命相當悲慘,人類就象被拋在地球孤島上的孩子,孤獨無助。

海德格爾談到人的時候,說,人是被拋入世界(身不由己來到世間),能力有限,處于生死之間,對遭遇莫名其妙,在內心深處充滿掛念與憂懼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這個受造之物對世界要照料,對問題要照顧,而自己本身則常有煩惱。海德格爾的話充分說明了人在失去上帝之后,孤零零的面對世界的無奈。

所以,近代以來的西方哲學家,他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找到新的價值觀念為人類安身立命。近代哲學家尼采有個經典的說法,他在代表作《查拉圖斯拉如是說》中,借一個瘋子之口,表達了他的憂慮。

一個瘋子大白天提著燈籠在街上走,有人問他:“為什么大白天提著燈籠?”他回答:“白天嗎?我覺得是黑夜啊。上帝已經死去了,宇宙一片漆黑,我什么也看不到,只能提著燈籠到處去尋找上帝。”

上帝已死,已前基于宗教的價值觀趨于幻滅,人生的意義需要重新建立。

尼采說過,“哲學是文化的醫生”。哲學從理性探討宇宙與人生的真相,從而指引人類的現實生活,評估文化生態。文化氛圍就象空氣一樣,當文化出現問題,就會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陷入混亂的困境。當代的西方哲人,就是在解決上帝退場之后人類面臨的精神、心理方面面臨的巨大困境。

海德格爾的哲學,就是告訴你生活的真相,你活在時間之中,你是一個有限的存在,在這有限的時空當中,你需要對自我負責,你必須找到此生的價值與意義所在,而不是隨波逐流,虛度時光,白活一世。他提出的向死而生的智慧,就是讓你從結局思考人生,你這一生,你這一刻的價值與意義何在。

中國文化與西方不同,中國文化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就樹立了人文主義的傳統。商朝是個重視神靈的國家,甲骨文記載商王平均三天就有一次祭祀活動,最大的祭祀活動,曾經一次宰殺了五百頭牛,可見商人對神的虔誠信仰。周人攻滅了商朝之后,認識到只有神靈保佑不了王朝的長治久安,認識到“天道無親,唯德是輔”,并以周公為首,開創了“禮樂制度”。到了春秋時代,孔子從禮樂制度開發出人文精神,他說:“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事人,焉知事鬼”,又說:“敬鬼神而遠之。”老子也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不管孔子還是老子,在他們的哲學里面,天或者神都失去了主宰的意義,孔子把天變成了使命之天,而老子提出了超越了天的“道”的概念。對于孔子而言,人生的意義在于仁的追求,志士仁人,有殺身而成仁,無求生以害仁。這個仁字,完全在于人自己的選擇,而與天或神無關。而老子講的道,人可以經由修煉而達致,從而彰顯了人的自由意志。

由于中國人文主義的早熟,以至于西方近代以來在人文主義理念方面的成就,中國人似乎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中國文化的另一個特點,是天人合一的觀念。在西方神主宰一切,人不可能與神有平等的互動,而在中國人看來,天與人是可以互動的,是互動滲透的。

在儒家看來,天人合德。天是有德的,天生萬物,生生不息,人應該秉持這個功能,德配天地。而在道家看來,人與萬物同一,大家都來自于同一個母體—道。莊子說:“物無貴賤,人自貴而相賤。”道與人的關系,也不是主宰和被主宰的關系,道不離物,物不離道,道本來就在人里面,人本來也離不開道,道無為所以無所不為。這些觀念,突顯了不管儒家還是道家,都是以人的自我意識為主體,強調的是個人的主體性,而不是神或天的宰制力。

中國文化早早確立了自我的意識,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老子說:“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西方的自我意識突顯了個人的成就,是我要如何;但東方的自我意識有不同的特點,他與集體互滲合一,是在集體中實現自我。

中國文化的源頭是《易經》,反映《易經》思想的太極圖以一條“S”形曲線分成兩邊,代表陰和陽。但是,陰和陽不是截然不同,而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個圖示意味著:世界一分為二,而又合二為一,這體現了中國人的自我意識,個人既有獨立性,又不能完成獨立于你所處的世界,個人的存在價值是在集體中實現,而個人的獨立性也只能在集體中彰顯。孔子說:“和而不同”,實在是對《易經》文化精髓的解讀。

正因為如此,所以中國人并不需要反復追問人生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早已為之進行了確認。以儒家而言,人生的意義在于你與集體的關系,簡而言之,轉化自我進而轉化世界。孔子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老者懷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大學》開篇即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彰顯了儒家對生命本質的積極態度。

道家把對人生的意義寄托在對道的體悟之中,以道的角度觀賞人間萬物,萬物來源于道,任何物體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它并不是因為人類而存在,以道觀之,萬物無一不美。以心合道,人間各種復雜的利害得失問題都不值得留意,虛靜無為,隨順自然,如隨風飄轉的蒲公英,落地即是生根之處,彰顯的是活在當下的智慧。

儒道兩家并不特別擔心生死的問題。對于儒家而言,死并不足懼,可怕的是德之不立,道之不存。對于道家而言,死不過是回家而已,因為生命源于道,又歸于道,生活的智慧就如海德格爾所言,過一種詩意的棲居,活在當下,超越當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60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82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40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28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01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3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94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2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76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0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6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3評論 5 36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26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2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1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