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心理委員的工作原則
1.堅持保密原則。心理委員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必須嚴格遵守保密的原則對自己所接觸的同學隱私不得向親戚、同學或朋友泄露在特殊情況可以向心理輔導老師請教。堅持保密原則也有其一定的適應范圍。一旦發現同學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況,心理委員則應該立即聯系班主任或心理老師,防止惡性意外事件的發生。
2.積極求助原則。心理委員并不是“小小心理輔導師”。當識別發現周圍同學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而問題已經超出自身的千預能力范圍時,心理委員需要做的就是積極尋求幫助,這也是心理委員自我保護的重要方式。
3.實事求是原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心理委員實事求是地反映同學的心理狀況,既不虛張聲勢,也不能掉以輕心。心理委員容易在工作中犯兩種傾向性的錯誤:一是運用心理學知識看誰都好像有問題。一旦了解到周圍學生的一些不同舉動,馬上極為緊張;二是雖然發現周圍的同學有異常,但心理僥幸,主觀判斷覺得問題不大。
4.保持中立原則。要學會尊重別人的價值觀,盡可能保持中立的立場來傾聽同學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原則。每個人的行為和想法一定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一旦得到反對或抨擊,通常就不會再透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心理委員也就無法張掌握詳細的信息來做出準確的判斷,提供及時有效地幫助。
【6】心理危機預警干預
心理危機出現時,可能會有以下信號:
認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評價過低、對未來失去希望等。
行為:攻擊行為增加;容易逃避,封閉自己;有自傷自殺的行為或念頭。
情緒:情緒低落、焦慮不安、驚慌失措、悲觀失望等
生理:失眠、頭暈、易疲倦胃部不適等軀體表現。
心理委員要牢記自己的職責,發現有下列情況的同學應密切觀察,給予支持或反饋給班主任和心理老師,以便老師及時對其進行危機干預:
1.學習壓力大,學習困難而出現心理異常的學生。
2.個人感情受挫后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
3.人際關系失調后出現心理異常的學生。
4.性格過于內向、孤僻,缺乏社會支持的學生。
5.嚴重環境適應不良導致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
6.家庭貧困,負擔重、深感自卑的學生。
7.由于身邊的同學出現個體危機狀況而受到影響,產生恐懼、擔心、焦慮、困擾的學生。
【7】心理委員溝通原則
尊重:對每一位同學所持的價值觀、人格和權益,采取接納、關注、愛護的方式,是有效幫助同學的基礎。
真誠:心理委員要以“真正的我”出現,不帶假面具不是管理者,也不是例行工作,而是表里一致真實的關心、真誠的問候、發自內心的幫助。
共情:心理委員在與同學接觸過程中,要站到同學的地位和處境上來嘗試感受同學的喜怒哀樂。心理委員感受到了同學的真實的感受,才知道如何來幫助他們。
積極關注:每位同學身上都存在著優點和不足,作為班級心理委員要學會關注同學言語和行為的積極面、光明面,要盡可能地發揮每一位同學的長處。
傾聽:作為班級心理委員,這樣的工作是一份助人自助的工作要學會用心去聽,用行為去參與,這樣同學才會認為你尊重他們、你融合到他們的生活中去。
婉轉:當發現班級同學有異常心理情況時,要及時匯報,同時要學會用婉轉的方式與同學交流,希望這樣的同學接受心理老師的幫助,盡快走出低谷和閑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