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小暖
本文為《30年后,你拿什么養活自己》讀書筆記。
理財是為明天的生活存儲今天的財富。
一個人晚年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要實現晚年的幸福生活就必須在年輕的時候存下足夠多的錢。一個人到60歲以后,就基本上不能通過工作來賺錢了,晚年的生活費用主要來自年輕時的積累。一個人應該在35歲開始為自己存儲養老金,35歲之前的財富積累主要用于結婚、生子、買房和買車;在35歲之后,隨著事業的穩定發展,收入逐步增加,用于積累的財富也隨之增長,積累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自己養老,次要目的是為了子女的教育費用。一個人到60歲的時候,應該存儲好未來20年的生活費用。
一、30年后,遇見富足的自己
復利的力量。假設你在30歲時有一萬本金,你將這一萬本金進行投資,假設年收益率為10%,利用復利的力量,30年后會變成了17.4萬,足足是原來的17.4倍。是不是不忍心再亂花錢了?你每省下100塊,利用10%復利的力量,30年后就變成1700塊了,好神奇!如果貨幣不貶值,通貨不膨脹的話,那你有生之年還有機會成為千萬富翁。你可能會說每年10%收益的投資很難找,就算找到了,也有很大的風險,其實長期定投基金,10%的收益還是能比較安全地拿到的。就算年化收益只有5%,一萬30年后也能變成4.3萬,足足是原來的四倍多。看到復利的力量了吧?是不是心潮澎湃,想要馬上存錢?
積攢足夠晚年生活的財富。假設30年后貨幣購買力只有現在的十分之一, 現在你每月的生活費為5千塊,那30年后就是每月5萬,假設你每年的投資收益為10%,那么30年后你只要有6千萬本金,就可以靠利息滿足生活。工作30年,攢下6千萬難不難?咋看挺難,甚至有點天方夜譚,但別忘了復利的力量。假設你35歲攢下了100萬,還是以10%的年化收益算,你65歲時就有了1700萬;假設你40歲攢夠300萬,那你70歲時就有了5100萬;再假設你45歲攢了500萬,那你75歲時就有了8500萬。這樣算下來是不是覺得攢6千萬也不見得難以上青天?以我家為例,我希望在我30歲那年小家能攢下100萬,這樣等我60歲時我們就有1700萬了。現在我離30歲還有三年半,不計今年剩下的時間,剩下三年,目前我們存款10萬,假設未來三年我們家平均每年攢下30萬,那等我30歲時剛好攢夠100萬。不過可能比較難,現在能估計的是明年攢20萬問題不大,但后年和大后年能攢多少是個未知數。但不管怎樣,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另一個問題,就是找年收益10%的投資項目,目前小家的總的投資收益率為5%,還是比較少的,后面要通過調整資產配置比例,盡可能地把總收益提到10%以上。
二、思維模式的轉變
思維模式的轉變——從儲蓄時代到投資時代。從個人收入的角度看,相當一部分人都改變了過去低收入的狀態,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如果說過去是資金募集較為困難的時代,那么現在就是一個資金募集不再成為難題、資金如何運作才更為重要的時代。比起資金的募集,如何更有效地通過運作讓資金增值將會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儲蓄的時代正在逐漸轉化為投資的時代。
風險是獲得收益不可或缺的工具。刀屬于危險品吧?刀既然是危險品,為什么還要用它呢?雖然用它有一定的風險,但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是方便,還有一個原因,我們可以控制住因為用刀而帶來的風險。投資風險也是一樣,風險就像是為我們做出收益這個美食的刀具,想要獲得收益就必須有工具,因為害怕風險而放棄機會,這和因為害怕刀的鋒利而不敢使用刀一樣,如果沒有風險,也就得不到獲得高回報的機會。
真正對子女負責任的教育投資。“教育是最好的投資”這句話本身不錯,但問題是現在的教育費用被強大的需求給炒得過高了。現在的父母都很焦慮,老是擔心自家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寧可窮自己,也要把孩子送去各種昂貴的培訓班,這也難怪現在的培訓班經濟那么火熱。很多父母的想法是,現在我把一切都給了孩子,以后孩子有出息了,反哺我,幫我養老。其實這種想法并不太科學。一方面,且看現在的年輕人壓力那么大,買個房子都要父母幫忙付首付,自己日子都過得苦哈哈,哪有能力幫父母養老,而估計下一代年輕人的壓力會比現在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別說指望孩子養老了,孩子能不啃老就已經不錯了;另一方面,現在把一切都給了孩子,自己一無所有,而以后又靠孩子來養一無所有的自己,勢必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和經濟負擔,孩子可能會為了有能力贍養父母,而從事高薪但并不喜歡的工作,委曲求全,不敢輕易做自己;再者,現在教育行業跟房地產行業一樣,存在很大的泡沫,可能你投了大量的金錢進去,回報并不如預期。所以,與其傾盡全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不如讓自己的退休生活不成為子女的負擔,這無論對于子女還是對于父母都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孩子要盡力培養和教育好,但同時也要做好自己今后與子女分開生活的退休準備。為實現此目的,在子女的教育上要著重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而不是一味地讓孩子參加各種死貴死貴的培訓班。
三、盡早精通理財之道
實現無憂人生的五步驟。首先,你要了解自己的凈資產情況。可能你現在有房有車,一副成功人士的姿態,但如果你是貸款買的房和車,那房和車就不算你的凈資產,房和車總價值減去負債之后剩下的那部分價值才是屬于你的凈資產。其次要搞清自己每月的收支情況。量入為出,是致富的不二法門,不要再采用“收入-支出=存款”的做法了,要更正為“收入-存款=支出”,要盡可能把你收入的50%存起來,實在做不到,30%,20%,甚至10%也可以,一定要存下收入的一部分。接著是推算出自己接下來的勞動時間。假設按照法定年齡退休,你還需要工作多少年?如果你想提前退休,那剩下的時間又是多少?這些你要心里有數。接下來就是設定自己期望的退休標準,然后持續為退休生活進行投資。就比如我上面說的,假設你30年后每月需要五萬塊才能維持日常生活,那你現在要投資多少,到時候才能攢夠本金?一旦你算清楚這個問題,你就可以開始行動了。
投資自己——最妥當的投資方式。年輕的時候我們覺得五六十歲已經逼近人生的終點了,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人類物質條件的逐步改善,以后的人均壽命會越來越長,如果30年后的人均壽命接近100歲,那么活到50歲只是過了人生的一半,50歲應該是人生后半程的再出發點。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到可以耕耘一生的工作。這個可能比較難,因為有很多工種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時代淘汰。所以,保持學習的習慣,與時俱進就顯得特別重要。像我們互聯網行業,別人都說你們行業的起薪真高,但我們知道,我們行業是吃青春飯的,因為科技每年都推陳出新,可能你去年掌握的技能今年就不適合用了,論起學新東西,你沒有年輕人學得快,也沒年輕人的干勁和激情,所以,在我們行業,越老越不值錢。那能怎么辦呢?認命嗎?那肯定不行。你還是要努力一把,盡可能優化你的處境的。所以,即使老大不小了,你也要做到很容易適應時代的變化,盡可能挖掘自身潛能,保持學習的習慣,讓自己不斷增值。
潛能致富——副業與創業。前面我們提到要找到可以耕耘一生的工作,但假設你現在的工作并不符合這個條件,那么你可以根據自己平時的愛好和關注領域,嘗試發展一份副業或創業。此外,在尋覓一份退休后可繼續從事的副業時,不要幻想通過副業來賺取一大筆收入。因為當人們退休時,應該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對子女教育的投入也基本結束,所以副業的收入能占到全部收入的一半就相當不錯了,沒有必要強迫自己一定要通過副業或創業創造出大量的財富。更為重要的是,不要讓副業影響到自己的本職工作,要是因為副業沒做好搞到本職工作也丟掉,這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管理基金,管理人生。所謂的基金,就是一些專門的機構把客戶的錢匯集到一起,通過自己的運作,將扣除手續費后剩下的收益全部返還給客戶的一種投資產品。基金投資有很多好處,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們不必在上面動用太多腦筋,只需要委托基金管理公司打理即可,我們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這樣既不耽誤職場的工作,還能獲得高額的投資回報。基金投資的成功原則有五個,分別是三個核心原則和兩個附屬原則,三個核心原則是“挑選優良基金”、“分散投資”和“長期投資”,此外的兩個原則是“找到符合自己的投資取向”和“積極聽取專家的意見”。如果挑選了一個好基金,未來必將上漲的信念和絕不低價拋出的意志缺一不可,做到了這些,基金投資的不敗神話將變為現實。
寫在后面:
請務必盡早去實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平均壽命的增長,應對退休生活問題的難度會逐漸增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及早為未來做準備,如果感覺時間稍晚,可以通過提高收益率來增加晚年資金,這種做法會有一定的風險,但不必為此過于擔心,因為在你還有收入或是還年輕時,承擔一些風險對你來說是件有益的事。你要確保自己絕不會做以下這件蠢事:安慰自己“船到橋頭自然直”或是“把握當下就夠了”,然后故意忽略自己對退休生活的不安。那么,就讓我們從現在起,下定決心,付諸行動吧。
End.
行動派安小暖:
赫本迷妹一枚!
愛好閱讀和寫作,偶爾理理財,拉拉小提琴,跑跑步,學學英語,生活就很美好。
2016年沒啥大愿望,存10W,寫100篇讀書筆記就好。
喜歡我的文字,就關注我吧,每周六日更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