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雖然找到結論和理由為你提供了基本清晰的論證結構,但你還需要進一步檢查這些內容里的關鍵詞或短語的確切含義,然后才能對呈現在你面前的觀點做出公正的回應。
2.歧義是指一個詞或短語可能存在多重含義的現象。
3.我們說一個詞語或短語意思不明確,是指它的意思在我們所考察的論證的上下文語境里讓人捉摸不透,需要有進一步的解釋,我們才能判斷論證是否恰當。
4.如果有人想要說服我們相信某件事或是去做某件事,在我們考慮他的說法有多大價值之前,這個人首先就有責任澄清任何可能存在的歧義。
5.批判性思維的最終結果就是要求一個人虛懷若谷地接納各種觀點,理性而又有理有據地評判這些觀點,然后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決定接受哪些觀點或采取哪些行動。
6.所謂假設,就是一個通常沒有明說出來的信念,寫作者認為其是理所當然的,并用來支持外顯的論證。
7.假設是論證結構中無形的重要紐帶,是將整個論證連接在一起的黏合劑。它們回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必須持有什么樣的觀點才能將理由和結論從邏輯上聯系起來?”只有獲得了這些紐帶以后,你才能真正理解一個論證。
8.假設具有下面這些特征:
1)隱藏或沒有明說出來(大多數情況下如此);
2)論證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3)對決定結論有較大的影響;
4)可能具有欺騙性。
9.價值觀假設,是指一種想當然的看法,認為某些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的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
當寫作者對社會論爭采取了一種立場,他們通常都會選擇一種價值觀而排斥另一種價值觀,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價值傾向或者說價值偏好,這些傾向就是他們的價值觀假設。
10.認識到人們對產生沖突的價值觀或多種價值觀的相對支持程度,你就既能進一步理解閱讀的材料,又能為最終評價這些規定性論證打下堅實的基礎。
11.一個價值偏好需要有支持它的理由和證據,恰如所有其他的結論都需要理由和證據一樣。這樣,批判性思維者才能加以考慮。
12.有思想的人都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假設,我們有權質疑為什么他人會做出特定的價值觀假設。任何一個進行論證的人,都有必要提供一些解釋,說明為什么我們應該接受這個論證中暗含的特定價值觀假設。
13.描述性假設,是指對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么樣的信念。這個假設是一個關于事情是什么樣的陳述,而非關于事情應該是什么樣的陳述,因此它是一個描述性的連接假設。
我們可以把這種描述性假設稱為定義性假設,即我們想當然地認定一個可能有多重意思的詞代表其中的一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