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十項提問,讀書少也不怕被別人騙了——《學會提問》讀書筆記

我們通常會不會有過這樣的體驗:看過一篇報道或者讀完一本書后,感覺自己的世界觀被刷新了,然后長舒一口氣說:“哦……,原來是這樣的!”??墒侵蟮墓适虏]有按照我們想象的情節發生,幾個月后或者是一兩年后(當然,也有好幾年后的,那種就比較慘了),另一篇報道或者我們讀到的材料告訴我們,我們之前被刷新后且一直堅信的某個觀點或者知識,其實,很不幸也是錯的。

當我讀完了《學會提問》這本關于批判性思維的著作。我發現其實我們脆弱的世界觀被屢次顛覆的原因不在于我們讀過或者看過的材料是錯誤的,而是因為,我們缺乏帶著批判性思維去看書閱讀或者聽別人演講,總是被動的全盤性接收別人的觀點,沒有質疑,也不深入思索。

這本書內容不過251頁,但已經在世界過個國家出版譯本,暢銷30年不衰。本來想把本書一些牛人的書評搬上來的,但是讀完本書后的第一反應就是,如果你開始要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那么還是不要輕易去引用別人的書評為妙。

翻看書的目錄讓我有種久違的暢快。現在市場上很多書的目錄都比較缺乏邏輯,內容繁冗?!秾W會提問》這本書的結構卻非常清晰連貫。目錄像是一張產品說明書,讓我們從看到書名“學會提問”開始的慣性思考入手,遞進式的講述,在第一章作者理清了我們關于思維方式的介紹后,帶著讀者通過十個問題進入批判思維的世界,逐漸深入的講解我們如何帶著問題去客觀理解和接受我們所看到的觀點和論述。十個問題如下:

文章或者一次演講中如何找到論題和結論?

支持結論的理由是否靠譜?

論述中是否有用詞不當導致我們誤解?

論述過程中作者有的假設是什么?

推理過程是否嚴密沒有謬誤?

論據本身是否有說服力?

導致的結論是否還有替代原因呢?

文章中的數據真的科學有說服力嗎?

有沒有潛在的被忽略的信息?

最終的結論真的合理嗎?

當我們學會了書中判斷別人觀點和論述的方法技巧后,我們即便讀書不多,也不會那么容易被別人騙了。

1.

關于思維方式作者給出了我們常見的兩種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海綿式思維是一種被動式思維,也是我們從小在課堂上學到并習慣了的思維方式,沒有判斷和選擇性的通盤接受我們被灌輸的知識和信息。

淘金式思維是主動性很強的一種思維,我們可以帶有選擇性的搜索獲取我們覺得合理的知識觀點可信息,無時無刻在于看到的觀點和信息互動。

本書所倡導的批判性思維可以理解為淘金式思維的延伸,有目的的去搜索我們要找的信息,并對看到的信息不斷提問,找到信息中的問題最終得到自己認同的答案。

批判性思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更深刻的去解答我們心中的疑惑,還能幫助我們找到捍衛我們觀點的有力證據,或者幫我們去修正我們觀點中不足和偏差。如何練習我們的批判性思維,作者在一開始并沒有給出準確的答案,而是先讓讀者注意判斷自己和別人的價值觀,并且克服我們可能會出現的感情用事情況。“寧可在理由充分、證據確鑿是反復無常,也不要在缺乏論據、強詞奪理的幾輪上執迷不悟?!薄?/b>作者認為我們接受或者拒絕一個立場或者觀點,感情上的依戀是不應該成為我們判斷的重要基礎的。

另外,作者在開始的章節里還探討了可能會阻礙我們把批判性思維進行下去的問題。比如:1.感情用事,把提問當做了挑釁。2.表達我們的觀點時不夠謙遜而顯得有攻擊性。3.我們一廂情愿而拒絕理性溝通。

2.

要發揮我們的批判性思維,判斷別人的的論述是否可信,首先要學會找準別人的論題和結論。

找到結論我們才好進行客觀評價。這里作者把論題分為兩類:描述性論題(有關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么樣的問題)和規定性論題(有關世界應該是什么樣的問題)。

找到結論的線索作者也總結了六點(如果初中的時候懂這些語文考試一定能提高不少分數):

1.問問論題是什么

2.尋找提示詞。(比如:因此、證明、由此可知等等)

3.在可能的位置來查看一下。(文章開頭結尾)

4.記住不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比如例句、定義、數據、證據等等)。

5.檢查一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背景。

6.問一問“所以呢?

這些內容看著好像淺顯易懂,但是不論是我們看別的的文章還是自己寫東西,找出和確定論題都是我們開始批判性思維練習的必要動作。

3.

要我們相信一個結論或者論題其實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當我們要弄明白別人的結論是怎么得出的時候,我們必須去尋找支持這些結論的依據理由。如果我們要對別的的結論展開攻勢,也需要我們找到這些理由來一一分析和駁斥。

4.

多義詞。我們可能會在別人的結論中碰到這種情況:結論本身使用了會引起歧義的多義詞,導致我們對結論的理解出現偏差。如果我們很不幸的發現了別人論述中的這種問題,我們還是需要一些技巧來做出準確判斷的。作者總結出的方法就是將這個詞語的不同含義替換到推理論證結構中,看看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否對支持結論的有效程度產生了重大影響。另一個方法就是看看上下文,通過語境來判斷論述中實際要證明的結論。

5.

一個論證表面可見的部分常常最有可能穿上華麗的外衣,因為展示這個論證的人總是希望說服你,讓你全心全意的接受這個論證。這里作者要說明的就是一些看上去很有說服力的論證理由總是暗含某種假設。如果我們沒有找到這些假設和論證的潛臺詞,我們是很有可能相信一個我們可能本不會接受的結論的。舉個例子:我們不應該讓軟性毒品合法化”,這些藥物引發了太多的街頭暴力和其他犯罪行為。這里暗含的假設就是公共安全比個人自由要重要的多。如果我們沒有搞清楚對方的暗含的價值觀假設或者說價值觀傾向,我們可能會像作者那樣理所當然的認為何種價值觀邏輯是我們所認同的。如果我們掌握了尋找別人價值觀假設的技巧,那么順著比人暗含的價值觀假設我們其實可以進一步挖掘出可能作者都忽略掉的邏輯漏洞,從而幫助我們更加全面客觀的去理解一個議題。相對于探討世界應該是什么樣的價值觀假設,描述性假設則是探討世界過去現在未來是什么情景的一種假設方式。這一類型的假設通常作為一種得出結論的必要條件出現,我們常常會覺得有些論述中的結論不置可否,也許就是應為論述中的這種描述性假設并不是很禁得起推敲。如果我們試著將自己置于作者的對立立場,或者尋找其他可能存在的假設情況,我們就可以更深入的得到作者論述中可能衍生出來的其他結論,或者完全找到自己更加可信的觀點和依據。這個過程看上去有點咬文嚼字,但是我們的批判性思維也會從這種練習中慢慢得到鍛煉。

6.

《學會提問》這本書用了5個章節帶領讀者梳理了一個結論被論證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以及我們如何找到并進行初步判斷這些要素的合理性。在接下來的第六章重點來了,一個人如果想讓別人信服自己提出發觀點,有時候會在推理過程用某種謬誤來說服讀者。而批判性思維閱讀或者聆聽演講則可以幫助我們識別這些謬誤,最終判斷結論的可接受程度和價值大小。

本書中總結了幾類常見的謬誤,我發現其實我們有時候為了說服別人也常常會使用,但是如果我們意識到我們推理論述中的這些謬誤,可能我們會用更有效的方式說明我們的觀點,并且發現我們觀點的合理性。

人身攻擊謬誤——這種謬誤常常會通過攻擊與事情相關聯的人,而試圖告訴讀者他對事情的判斷結論的合理性。比如我們通過對某人過去行為的負面評價開說服別人這個人所提出的某個觀點時不合理的。

滑坡謬誤——作者用于得出結論的某個理由通常會建立在一個暗含的假設條件只上,如果我們能找出這些暗含假設就可以更加深入的探討作者結論的合理性和價值。

追求完美方案謬誤——通過論述一件事情的不夠完美來論證推理得出自己的結論的合理性。好比說近期我們經常談論到的關于中醫的論述中,拿中醫在某個領域的無效性來得出說中醫本身這個體系就是不科學的之類的論斷。

偷換概念謬誤——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在論述表達過程中可能作者可能會拿一些內容相關的概念與所要表達的概念相混淆,而人們對這兩個概念的認知和態度可能存在較大差異。例如書中的案例:甲認為某個男人的在別人的恐嚇下下跪求饒很不像個男人,但是乙卻說你看他的肱二頭肌,怎么不像個男人呢?在乙的論述中就存在偷換概念的謬誤,乙偷換了評判一個男性想不想個男人的所要表現出的特質或者行徑的概念。

訴諸公眾謬誤和訴諸可以權威謬誤——這里其實都是用別人的觀點作為自己結論的推理依據,看著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應該多思考一下他們引用的公眾意識和權威觀點是否本身就存在不合理或者錯誤性。

訴諸感情謬誤——這個更好理解,就是作者試圖通過調動讀者的感情反應來信服自己所論述的觀點。這里我們可以注意一下身邊的一些廣告和政客言論就經常帶有這種謬誤。我們生活中最容易見到的可能就是用“愛國”來說事的言論。

稻草人謬誤——這種邏輯基本建立在攻擊一個立場的幾個方面而對正面表明立場并沒有做出回應的情況。簡單點可以理解為所了別人的很多不對,來側面引到我們相信他做的就是對的。

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這種詞匯短語的出現我們就要小心警惕了。

亂扣帽子謬誤——有點像給一個問題起一個新名字后就說這個名字是問題的起因。好比一個人近期的脾氣比較大,我們沒有仔細分析導致的原因,而是用“更年期”三個字告訴提問者答案。

光環效應謬誤——和訴諸權威謬誤類似

循環論證謬誤——簡單理解的例子好比一個人說:“這個問題的確是個問題”

當我們知道并開始留意這些包括我們自己都常會用到的說理謬誤之后,我們才能更有效的抓住問題的核心去不斷深入發問,然后得出更能讓我們信服的結論。當然有時候我們可能最后發現并沒有十分讓我們的信服的結論,那這本身也是一種更有效,有價值的積結果。

7.

為了說明一個我們認可的結論通常我們都會找來證據作為支持我們判斷的依據。我們的證據可以大致分為幾個類型:直覺、個人經歷、金典案例、當事人證詞、權威或者專家意見、個人觀察、研究報告、類比。作者對這些證據通常存在的問題做了論述,然后其實想告訴我們的態度不是對所以這些證據都給予懷疑或者否定,而是要更加客觀全面的評估這些證據的合理性。

8.

即便是科學研究結果的證據,我們也應該用批判性思維來客觀對待,因為科學研究強調可驗證性、可控性和精確性。此外,很多問題的論述是存在潛臺詞的,而這些潛臺詞會導致答案并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真實。在論述觀點時,我們常常會拿另一個事件情況來作為對比得出一個看上去合理的結論。這里我們需要明白事物發生多數情況下是具有獨立性和隨機性的。所以即便兩件事情發生的主要條件依據相同,但是未必會導致同樣性質的結果。

9.

在思考判斷一個結論的合理性和價值大小時,我們應該多去思考推導出目前結論的原因是否是我們目前看到的唯一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陰謀論常常就是利用唯一性原因論述時間結論的結果。因果混淆,事后諸葛亮等做法也常常出現在人們論述問題的過程中。所以我們必須要記?。阂患戮o接著另一件發生本身并不能證明兩者的因果關系,這可能只是一種巧合。

我們在鍛煉自己的批判性思維時常需要主動去尋找可替換論證結論的原因。

10.

數據常??此瓶茖W,但是卻暗含很多欺騙性邏輯。我們常常被生活中的數據欺騙,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中國人平均工資,很多人看到數據后都會說自己脫了國家的后腿。其實統計學里的數據都具有欺騙性,或者說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具有權威性。從數字的計算方法中我們可以用平均值、中數和眾數來得出的結論來作為我們推理的依據,但是即便是同樣的統計樣本三種算法可能會讓我們產生完全不同的看法。另外,統計樣本本身也會存在一定迷惑性或者不可理性。這里我想起了《隨機漫步的傻瓜》一書中關于統計樣本問題論述,也是通過多個層面論述了我們生活中通過統計得出的結論的不可靠性。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用看似強有力的數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時,我們更需要小心謹慎的對待這些數字,挖掘數字背后的信息和邏輯。

11.

也許看完了別人的完整論述和結論后我們會做出自己的客觀判斷,但是本書并沒有就此結束,而是讓讀者去思考一個問題:“有沒有重要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被忽略了?”。我們在接受說服之前,先要打個問號。說服者可能會刻意或者無意間忽略掉一些重要信息,導致結論的客觀性合理性大打折扣。而且每個人的知識體系都不可能無懈可擊,不完整的推理常常不可避免。作者說明了不完整推理出現的主要的五個因素:1.失控對論證產生的限制。2.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限制,論證必須盡快完成。3.持論者的知識的不完整性。4.論證常常是為了欺騙。5.持論者常常與你有不同的價值觀、信仰和態度。

12.

當我們用批判性思維解讀判斷別人論述的整個流程之后,最終我們還是要把注意力落回到結論紙上。畢竟,作者廢了一番功夫之后的終極目的就是要我們接受和認可他的結論的。即便我們通過解讀后發現論述者的推論邏輯有所不妥,或者使用的論證證據沒有強有力的說服力,又或者論證中的假設也存在某種歧義,但是我們的終極目的不是只判斷論述者結論對錯或者是否得當那么簡單。我們應該跟進一步去探索更加合理的結論是什么,有沒有備選結論。本書作者也舉出了一些可能會阻礙我們考慮多種可能性結論的因素,比如:二分法思維方式(個人覺得可以叫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就是之探討問題的對錯與否,非黑即白。很多時候一個論題的結論可能是介于二者之間,又或者根本不是一個是非范疇內的結果。還有就是美國時間論述之后我們可能會通過一些類的論證之后找到多個結論。

此外,有時候一個論證可能與一個結論是在某種條件下的相對合理,如果條件改變,可能論證與結論就不那么恰如其分了。所以,批判性思維的終極目標絕不是得出一個最好的答案就結束了,而是通過研究思考一個結論的論述論證過程激發我們的思維,為我們找個一些對我們可能更加有意義的追問和思考。

總結

本書12個篇章的層層深入幫我們很好的理清了鍛煉批判性思維的路徑和方法,書中針對各種可能在論證中出現的“陷阱”做了合理的實例分析探討。沒個篇章的結尾還有三篇供讀者練習的短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練習并加深對批判性思維的理解和運用。

2016/8/21 夜 ? ? ? ? 上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