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會提出好問題
如果不管讀到什么都一股腦的接受,久而久之,習以為常,你就會把別人的觀點當做自己的觀點,是他人所是,非他人所非。
所謂批判性地聆聽和閱讀,即對自己耳聞目見的一切進行系統的評判,這需要一整套的技能和態度。
- 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意識
- 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 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愿望
兩種思維方式
01 海綿式思維
- 吸收得越多,體會得越多,為進一步深入思考打下基礎
- 相對而言,這種思維方式是被動的,比較輕松便捷
02 淘金式思維
要求帶著一定的態度去讀書,即帶著問題去讀書。這種思維方式需要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
采用淘金式思維的讀者常常質疑作者為何要提出各種各樣的主張。他在書本的頁邊寫批注,提醒自己注意作者推理和論述中存在的問題。他無時無刻不在和自己的閱讀材料互動,目的是批判性地評價所讀的材料,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
淘金式清單
- 我有沒有問“為什么”別人要我相信他的觀點
- 在我想到別人的說話可能有問題時有沒有把它記下來
- 我對說過的話有沒有進行客觀評價
- 針對某一特定主題我有沒有在別人合理說法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結論
保持全神貫注,批判性地提問是檢索信息和搜尋答案最好的方法。
最好先問一問:“關我什么事情”,一寸光陰一寸金,別浪費時間評估對自己無意義的問題。
弱勢批判性思維是利用批判性思維來捍衛自己現有的立場和看法。
強勢批判性思維是利用其評估所有的斷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勤于練習:掌握批判性思維不僅僅要懂得,更要通過練習形成思維習慣。
也許我們根本就問錯了問題 by《黑客帝國》
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性問題」
- 論題和結論是什么
- 理由是什么
- 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 什么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 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 證據的效力如何
- 有沒有替代原因
- 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忽略了
-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價值觀決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 價值觀是指人們認為較有價值而沒有明說出來的觀點。它們樹立了一定的行為準則,據此我們來衡量人類行為的品格。
- 通過了解和欣賞批判性思考的人所擁有的主要價值觀,你擁有了一些心智力量,重點關注那些和你的價值觀取向不一致的人。
- 主要價值觀
- 自主性
- 好奇心
- 謙恭有禮
- 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 經常自問:我的結論有沒有可能是錯的?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 我們思考時都有明確的目標,不要忽略批判性思考的價值觀,成為鼓吹者和宣傳家。
- 更明智、更進步的做法就是一旦思考,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的思考更有深度,更加精確。為此,需要不時鍛煉自己,耐心傾聽那些于我們意見相左的人的論證。
- 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攜帶有太多的個人包袱——經歷、夢想、價值觀、所受訓練、文化習俗等,認清這些情感,盡你所能,將其擱置一旁暫時不問。
- 有些觀念,長年累月會讓你產生難以割舍的感情。請記住,接受還是拒絕一個立場,感情上的依戀絕不應該成為最重要的基礎。
讓對話一直進行下去
- 背景
- 批判性思維終究是在社交中運用。
- 并非所有人都有批判性思維的價值觀,從而接受別人來探尋他們的思考過程,脾氣不好的有翻臉風險。
- 為了批判性思考而進行的論證,其面目會大不一樣。就此,我們可以對當前的結論鞏固充實,刪繁就簡,得到更加牢固的論證。
- 態度
- 讓別人明白你的好學上進
- 讓他們相信你的本意是好的
- 一些技巧
- 盡量闡明你對別人言論的理解,不妨問一問“我好像聽你說過這個”。
- 問一下別人,有沒有證據能讓他們改變其觀點。
- 提議暫停一段時間,你們可以盡量找到支撐自己結論的最佳證據。
- 問一問別人,為什么他認為你據以形成結論的那些證據顯得不堪一擊。
- 盡量彌合分歧:如果你接受對方的最好理由,并將這些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到一起,有沒有發現一個你們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結論呢?
- 尋找一些共同的價值觀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結論,以此為基礎,找出對話中分歧產生的原點。
- 好奇心再強,也要表現得體貼關心和不溫不火,一旦討論的語氣升溫,就要不斷提醒自己,你是來虛心學習的,不是來舌戰群儒的。
- 確保你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表現出謙恭的樣子,而不是擺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勢。
- 寫作的時候也要注意營造出一種歡迎討論和提問的氛圍,而不要讓語氣顯得過于不容置疑,將所有批判性思考全部拒之門外。
一廂情愿是批判性思維的最大勁敵
- 不要有“似是而非”這種危險的心理習慣
- 不斷的問自己:“我是不是希望它是真的,這事才是真的,還是有確鑿無疑的證據證明它是真的?”
- 不要逃避冰冷的事實,而將焦躁和恐懼情緒屏蔽真實的世界。
- 奇跡式思考:即便無法理解,也要利用關鍵性問題去引導思考。
第二章 論題和結論是什么
關鍵問題:論題和結論是什么?
論題就是引起對話或討論的問題抑或爭議,它是后續所有討論的驅動力。
兩類問題
- 描述性論題:有關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么樣的問題
- 規定性論題:有關世界應該是什么樣的問題
找到結論
- 結論是作者或演說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 如何找到
- 了解作者是對什么事件在回應
- 作者的背景信息,為哪個機構供職
- 為何要找到:我們只有找到結論才能進行客觀評價
注重論證過程中的論據
- 盡量杜絕純觀點
- 沒有直接的結論,需要從論據中進行推理
找到結論有線索可依
- 線索一:問問論題是什么
- 注重題目和開頭第一段
- 線索二:尋找提示詞
- 因此(consequently)
- 表明(suggests that)
- 由此可知(therefore)
- 由此得到(thus)
- 因此可以斷定(it follows that)
- 我要說的重點是(the point I’m trying to make is)
- 顯示出(shows that)
- 證明(proves that)
- 告訴我們(indicates that)
- 線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
- 開頭結尾
- 線索四:記住不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
- 例句
- 數據
- 定義
- 背景資料
- 證據
- 線索五:檢查一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
- 線索六:問一問“所以呢?”
- 結論往往是含蓄的
- 問問“作者是否是要我們從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隱含的結論”
寫作時注意
- 讓自己的論題范圍盡量小
- 引導讀者得出你的結論
- 結論和理由應該一目了然
- 組織好自己的思想
第三章 理由是什么
理由的概念:用來支撐或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隱喻、類比和其他陳述
論證的三大基石
- 論題
- 結論
- 理由
論證本身的幾個特點
- 論證必有其目的
- 論證的質量有高有低
- 論證有兩個明顯的必要構成部分
- 內容:一個結論及其支撐理由
不要心急火燎地推進批判性思維
一個聰明人和另一個聰明人說話時,大家總是先說“等一等!” by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
principle of charity(施惠原則)
- 概念:首先假設這個論證是最無懈可擊的,理由很充分,然后再著手進行評價。
- 目的:想對做出這一論證的人盡量公平
找到理由的提示詞
- 由于(as result of)
- 由于這個原因(for the reason that)
- 因為這個事實(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 鑒于(in view of)
- 有以下材料支撐(is supported by)
- 因為證據是(because the evidence is)
- 研究顯示(studies show)
證據類型的選擇
- 在某些情況下使用不同類型的證據比在另一些情況下更為合適,你將會發現,自己摸索出一套規則來確定哪種類型的證據在而定場合下使用較為合適將特別管用
結論本身并不是證據,它是一個由證據或其他看法支撐起來的看法。
讓理由和結論一目了然
- 找到一篇文章的理由并有效組織他們的一些線索(感覺特別適合英語閱讀)
- 圈出指示詞
- 用不同顏色的筆標出理由和結論,或者在理由下面劃線,用彩筆給結論做標記
- 在頁邊給理由和結論編上序號
- 讀完長篇大論之后,在文章結尾處按照順序列出所有理由
- 先有理由,再有推論
- 理想做法:理由是模具,結論據此得以成型和修改。
- 不要使用“逆向邏輯”或者“反向推理”
專業寫作建議
- 在作出結論之前要探究可能存在的種種理由
- 找到涵蓋你論題的主要刊物
- 幫助讀者確定你的理由
- 在特定的句子里使用指示詞和短語來幫助讀者找到理由
- 一開始提供文章或演說的提綱或者內容梗概
第四章 哪些詞語的意思不夠明確
只有理解了關鍵術語和詞組的意思(無論是直接的還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對一個論證進行評價
有些地方表述是刻意模棱兩可,為了與時俱進,適應發展。
特別留意尋找那些意思不明確的詞或短語,尤其是一些抽象的詞。要提醒自己不斷的問“我知不知道他的意思以及還有沒有其他的意思,如果有,則要看不同的意思是否會對原文造成重大歧義。”
出現在分析推理過程中,意思不明確的詞才是關鍵。要不斷自問:作者說的是什么意思?有沒有其他的意思,是否需要進一步解釋說明。
字典里的定義不一定適合文章的情景,要通過上下文,了解一個詞的真實含義。
判斷歧義的兩種方法
- 無法在字典中找到準確的定義,且不能通過上下文讓意思變得清晰。
- 盡量在腦海中想象這個詞所代表的具體景象,如果你想象不出,那很可能就是一處重大歧義。
小心那些包含感情色彩的詞語,它會讓你的思維短路
- 術語和詞組既有外延意義又有內涵意義,外延意義是指約定俗成的外在描述性指稱對象,而內涵意義指我們對術語或詞組所附加的情感上的聯想意義。
- 某些詞的外延意義相似,但是所激發的情感反應則完全不同,那些激發強烈情感反應的術語被稱為附加感情色彩的術語,這些詞利用藏在我們心中的感情,激發我們的情感共鳴。
- 一定要對術語引發你怎樣的感情保持高度警惕。
- 可以看下玩弄政治的老手如何利用模棱兩可的語言來說服他人。
誰要說服你,誰就有責任解釋清楚。如果一個人推薦你某些事情,卻說不出詳實的理由,則你沒有理由相信他。
輪到自己寫作時,要時刻留意歧義,充分考慮讀者對某些術語的認識是否會存在困難或誤解,否則需要仔細界定你的術語。
注意使用反串的方法:思考持有反對立場的人會怎樣定義。
第三章 什么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一個論證表面可見的部分常常穿上華麗的外衣
批判性思維的最終結果
能虛懷若谷地接納各種觀點,理性地批評這些觀點,然后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決定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動。
假設——在論證中好比魔術師暗地里的把戲
要全面理解一個論證,你必須要找出這些假設。假設有下列這些特征:
- 隱藏或沒有說明出來(大多情況如此)
- 作者認為是理所應當的
- 對判斷其結論有較大影響
- 可能有一定的欺騙性
假設的定義:就是一個看法,通常沒有明說出來,而作者認為是理所應當,并用來證明其表面的推理論證。
where:從支持理由和結論成立的地方找
找出幕后遙控的價值觀假設
價值觀假設(value assumption),是指一種想當然的看法,認為某些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
當采取一種立場后,通常都會選擇一種價值觀而排斥另一種價值觀,他們有價值觀優先或價值傾向。
價值觀假設隨情景的改變而改變,他們在一定的情況下適用,而一旦規定性論題的具體條件發生改變,我們就可可能采用非常不同的價值觀傾向。
典型價值觀沖突
- 忠實-誠實 | 該不該告訴父母姐姐有藥癮
- 秩序-言論自由 | 我們應不應該監禁那些有種族主義思想的人
檢查作者背景是找到價值觀假設的一個比較好的起點,但是并不是某個團體的任何一員就一定會認同這個團體的特定價值取向。
判斷價值取向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問一下這個問題:為什么作者用做理由的特定后果或結果對他而言顯得那樣可取。
e.g. 核電支持者和反對者,一個注重效率,一個注重環保
找出價值觀假設的其他線索
- 調查作者背景
- 問一下:為什么作者的立場產生的結果對他而言顯得那樣重要?
- 尋找類似的社會辯論,看看同類的價值觀假設
- 使用反串的方法,采取與作者相反的立場,看一看哪些價值觀對這一相反立場顯得非常重要
- 找一找常見的價值觀沖突,例如個體責任和集體責任之間的沖突
一個價值觀取向需要有證實他的理由
描述性假設
描述性假設就是對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么樣的想法,而你應該記得,規定性的或者說評價假設是關于這個世界應該是什么樣的那些想法。
找到描述性假設的一些線索
- 不斷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存在的鴻溝
- 尋找沒有明說出來的支撐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 將自己置身于作者或演說者的立場
- 將自己置身于反對的立場
- 認識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方法來獲知理由中提及的好處
- 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來當做假設
要避免浪費時間分析無意義的假設,只有找到隱藏的較有爭議而又缺失的聯系,你的尋找才是最值得的。
第六章 處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批判性閱讀和聆聽的主要目標就是在于判定評論的可接受程度或者價值大小。
謬誤(詭辯)是以錯誤的或者高度存疑的假設為基礎,或者通過邏輯上的錯誤抑或其他形式的帶有欺騙性的推理來糊弄你。
常見的詭計有
- 提供的推理需要明顯錯誤的或者讓人不能接受的假設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結論顯得毫無關系
- 把那些明明和結論無關的信息弄得好像有關,以此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 看似為結論找證據,而證據算數的前提則取決于結論本身已經成立。
對各種謬誤應該保持敏感
部分謬誤種類
- 人身攻擊謬誤
- 滑坡謬誤
- 定義:指的是采取提議的行為會引發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實上卻有現成的程序來防止這類連鎖事件發生。
- e.g.我們一旦給予一個案例的法理依據來采取行動,那么在類似案例中采取行動我們就再也無法阻止。……但其實并非如此,我們相信法律體系中有很多步驟可以用來預防類似行動,如果這些行動沒有正當的理由。
- 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
- 定義:假設因為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后還有遺留問題未解決,那么這種解決方案根本就不該采用。
- 其實,能提出特定的解決方案比起一籌莫束手無策來可能要高明百倍了。
- 偷換概念謬誤:
- 定義:在論證中關鍵詞語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含義,一旦不同含義之間的轉移被認出來,這個論證就講不通了。
- 訴諸公眾謬誤指:通過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這一觀點的說法來竭力證明某個論斷有道理,錯誤地假設大部分人喜歡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 訴諸可疑權威謬誤
- 定義:引用某一權威的話來證明論證,但該權威對這一論題沒有特別的專業知識
- 訴諸感情謬誤
- 定義:指使用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堵住或聽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相關的理由和證據。常被用來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愛國主義、憐憫和同情。
- 稻草人謬誤
- 定義:指歪曲對方的觀點,使他容易受到攻擊,這樣我們攻擊的觀點事實上就根本不存在
- 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
- 指當現實中存在兩種兩難選擇時卻假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
- 亂扣帽子謬誤
- 指錯誤的假設,因為你為特定事件或行為提供了一個名稱,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釋了這一事件。
- 光環效應謬誤
- 定義:使用模糊、引發人們強烈感情認同的美德詞匯,使我們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細致檢查其理由。
- 轉移話題謬誤
- 定義:一個不相干的話題被插進來,將注意力從原來的論題上面轉移走,通過將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論題上來幫助贏得一場論戰。
- 模式:
- 甲主題正被討論
- 乙主題被介紹進來,好像和甲有關,實際上沒有關系
- 甲主題被置之不理
- 循環論證謬誤
- 定義:在推理過程中已然假設自己的結論成立的論證
- 以偏概全謬誤
- 定義:指一個人僅根據群體中極小一部分人的經歷就得出有關整個群體的結論
檢查推理的質量的順序
- 找出結論和理由
- 記住結論并思考你認為可能與其有關的理由,將你的理由與作者的理由做比較
- 如果結論支撐某個行為,那就判斷理由是否表明了某個特殊/具體的優點或不足,如果沒有,就要當心
- 問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個人要相信什么才能從邏輯上支撐這個結論,他還得相信什么才能讓理由成立? 從而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設。
- 問一下自己:這些假設有沒有道理?如果是明顯錯誤的假設,那你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個謬誤,這個推理也就可以放到一邊不管了。
- 看看有沒有一些強烈的訴諸你的情感的詞組可能干擾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讓你沒有考慮到相關理由
第七章 證據的效力如何
一個斷言的證據數量越多,質量越高,我們可以信賴它的程度就越高,我們也就越可以稱這樣的斷言為“事實”。
三種情況下我們最傾向于同意它是事實斷言
- 當這個斷言表現為無可置疑的常識
- 當這個斷言是從無懈可擊的論證中得出的結論
- 當這個斷言在同一場交流中被很多過硬的證據合理的加以證實,或者有我們所知道的其他證據來證實。
所有證據,就是持論者所告知的明確信息,用來證實或捍衛一個事實斷言的可靠性
你總是在找更好的證據,如果一根筋地去找完美證據,那你肯定要泄氣。
主要證據類型
- 直覺
- 個人經歷
- 典型案例
- 當事人證詞
- 權威或專家意見
- 個人觀察
- 研究報告
- 類比
直覺,就是我們相信自己對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卻不能有意識地說出理由的過程。
作為批判性思考的人,我們應當查明那些依賴于直覺的斷言有沒有其他類型的證據來證實。
個人經歷常常會導致我們犯下以偏概全謬誤
當心那些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被人用作證明!
這種案例容易激發我們強烈的情感,但很容易讓我們忽視這樣的案例是極其罕見的這樣一個事實。不要忘了問自己一句,這樣的例子有沒有代表性,有沒有強有力的相反的例子,這個例子被提及的方式中有沒有偏見存在。
當事人證言可靠么
- 個人經歷導致的傾向性
- 人們經歷不同,因此在“相信什么就看見什么”的影響下,被影響。e.g.十二怒漢
- 利益相關方
- 省略信息中隱藏的評判標準
- 人為因素
- 當事人是否值得信任
專家意見可靠么
- 我們為什么相信這個專家,問一些問題
- 對所議論的主體,這個專家所擁有的專長、訓練或特別知識到底有多少?
- 是不是他潛心研究多年的結果。
- 他有沒有與此主題相關的豐富經歷
- 他是否有特別好的渠道獲得相關事實,一手材料還是二手材料
同樣小心套引用的問題(報紙引用另一個報紙)
第八章 證據效力如何:個人觀察、研究報告和類比
研究報告可信的理由
- 科學研究能接受公開的驗證
- 研究可使用控制來讓外部影響因素最小化
- 科學研究使用語言方面能做到精確和前后一致
關于研究結果作為證據來源,我們應該記住以下幾點:
- 研究的質量有高低,差別很大
- 研究成果常常互相矛盾(有沒有其他人員機構去驗證過?)
- 研究結果并不能證明結論(只是支撐結論而已)
- 如同我們大家一樣,研究人員也有他們的期望值、態度、價值觀和需求
- 作者或演說者常常歪曲或簡化研究結論
- 研究的“事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改變
- 研究的人為程度到底怎么樣常常也會導致研究的變化
- 對經濟效益、社會地位人生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會影響到研究的結果
樣本能夠代表整體么?
- 樣本的覆蓋率必須要達到足以產生概括或得出結論的程度
- 對研究者將要從中得出結論的所有事件的類型,樣本必須覆蓋足夠的范圍或者說包含足夠的多樣性
- 樣本的隨機性越大越好
調查問卷
- 確保實話實屬(比如可能回答者會提供應該的答案而不是反映真實內心想法的答案)
- 調查的問題顯得措辭不清,可能被做出多種解讀
- 提問的問題本身包含很多偏見
錯誤類比謬誤
定義:有人提出一個類比,其中卻存在重要而又相關的不同點
第九章 有沒有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一個言之有理的替代解釋,可以說明為什么特定結果的發生。
得到的教訓
- 很多類型的時間都可以通過各種相互替代的原因加以解釋
- 專家可以檢查同一證據而發現不同的原因,對其加以解釋
- 大部分持論者只給你那些他們喜歡的原因,獨立思考的讀者或聽眾必須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 找出替代原因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通常情況下,這類證據不會是一目了然的
- 最后,特定因果斷言的確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數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多個替代原因可以讓批判性思考的人真正變得理智而謙遜。
找到更多替代原因
唯一的原因,還是原因之一
我們找出的任何一個單獨的原因都極有可能是引起事件發生的其中一個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
過度簡化因果關系謬論:依賴并不足以解釋整個事件的具有因果關系的因素來解釋一個事件,或者過分強調這些因素中的一個或多個因素的作用。
組間差異(對照組實驗),進行隨機化試驗設計
有相關不能證明因果關系 ,要記得問一句:有沒有其他原因也可以解釋這種聯系呢?
因果混淆謬誤:指將事件的起因和結果相混淆或是認不出兩件事之間可能是相互影響的關系
忽略常見原因謬誤指:認不出兩件事情之所以有聯系是因為常見的第三種因素起作用。
事后歸因謬誤:指假設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僅僅是因乙在時間上緊隨在甲之后。
千萬不要貿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個解釋。
第十章 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不知來歷和帶有偏見的數據
- 盡量找到足夠多的關于這些數據是如何采集的信息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 平均數:-
- 中位數:將所有數字從高到低排列,然后找出位于最中間的數值
- 眾數:計算不同數值出現的次數然后找出出現頻率最高的數值
當你遇到聽起來讓人動心的數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當心。
當只有絕對值擺在眼前的時候,問一問百分比。反之亦然。
評估數據的一些線索
- 01 盡量找出如何獲得數據的相關信息,越多越好。問一下:這位作者或演說者是怎么知道的?” 持論者想要用大量的數字 來讓你動心或者讓你驚心的時候,你尤其要警慣。
- 02 要對描述的平均值的類型感到好奇,分析一下知道事件的 全距和數值分布是不是會對數據多了一個有用的視角。
- 03 數據使用者拿一件事的結論來證明另一件事時你要特別當心。
- 04 先不去看作者或演說者使用的數據,把所需的數據證裾和實際提供的數據做比較。
- 05 從數據中得出你自己的結論。如果這結論和作者或演說者的結論不一致,那么很可能其中有什么地方出錯了。
- 06 判斷有什么信息缺失了。對于誤導性的數字和百分比以及缺失的比較,你要特別當心。
第十一章 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忽略了
關鍵問題:有什么重要信息被忽略了。
你應該記住幾乎任何一個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個目的。當你發現那些你相信的較具說服力的理由,較為明智的做法是猶豫片刻。
不完整的推理出現的理由
- 時空對論證產生的影響
- 由于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限制,論證必須盡快完成
- 持論者的知識總是不全面
- 持論常常是為了欺騙
- 持論者常常與你有不同的價值觀、信仰和態度。
找到常見類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提醒 P228
再考慮省略掉的信息時,要記住問一句:這個行動潛在的長期的負面效果是什么?
第十二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各種假設和多個結論
- 結論只有在某人對理由的含義進行特定的解讀或者假設之后才能得出來
二分式思維方式:妨礙我們考慮多種可能性
- 一成不變的二分式思維限制了你決定和選擇的范圍。更糟糕的是,它過度簡化了復雜的情況。
- 還有很多可能性:“這取決于……”
- 謹慎使用條件句(if-clauses)
辨認備選結論的一些提示
- 努力找出從理由當中可以推導出的盡可能多的結論
- 使用條件語句來限定備選結論
- 重新將論題表述為:我們該怎么樣來處理乙問題。
不是所有的結論都生來平等
最后的結論
既然你耗時費力苦練批判性思維能力,我們奉勸你最大限度地利用批判性思維帶給你的各種態度和技能。
詢問關鍵性問題的時候,要對此充滿好奇,而不是總擺出這樣一幅態度:“哈哈,我可逮找你的一個錯了”
將批判性思維與不同的論題結合,它不是只開花不結果的業余愛好。在你發現一個問題的最佳答案之后,請依據這個答案采取行動。
讓批判性思維成為創造新身份的基石,你會為這個新身份而感到驕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