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和兩個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剛過去的暑假。姐姐記憶力比較好,聊起了好多我們一起去過的地方、做過的有意義的事情,去打卡游泳館、美術館、烈士紀念館……妹妹呢,回憶起暑假,都是滿腦子的美食,麻辣小龍蝦、哈根達斯冰淇淋、必勝客的披薩……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吃、喜歡玩,索性投其所好,這一天只跟她們盡情地聊吃聊玩。畢竟開學以后,這樣和諧的氛圍就比較少了。到了晚上臨睡前,姐姐很認真地對我說,媽媽,我覺得你是一個合格的媽媽。我竊喜,有種被認可的感覺,就問,為什么突然有這種想法呢。姐姐說,有6點,我一一道來。
第一,在我考試沒考好的時候,你不會罵我,而是鼓勵我下次要注意多總結題目;
第二,你不會總是叫我要讓著妹妹,很公平、很公正;
第三,你經常帶我們去爬山,是為了我們身體更加健康、更加親近大自然;
第四,你從來不給我們報課外培訓班,只讓我們學習自己感興趣的;
第五,你不會自己去買練習給我們做,增加我們學習負擔;
第六,你不會像其他爸媽那樣總是刷手機,只要有空,你都會帶我們出去吃喝玩樂;
聽完,我心里甜滋滋的,一是感覺自己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二是為孩子的總結能力點贊,為孩子對媽媽的理解感到欣慰。
當然了,我和孩子之間也有不和諧的時候。常見的是輔導作業的時候。姐姐剛上小學的時候,我輔導起作業,經常著急上火,有一次氣得肚子抽筋。
從那以后,我開始反省。最本質的原因,是我怕孩子成績落后。
后來,我放寬了心態,調整到關注和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并且多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時常告訴自己,即使我的孩子成績一般,也不影響他成為一個身心健康、正心明理的人。
最近,國家的“雙減”政策下來,很多教培機構關停和整改,無形當中,課后輔導的重擔又壓在家長的身上。輔導孩子做作業真就有這樣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讓一個溫柔的媽媽,變得張牙舞爪,也可以讓原本有趣的爸爸,變得暴跳如雷。
有一個街頭調查,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孩子,并叫他們模仿一下父母輔導作業時的樣子。
孩子二話不說,馬上“控訴”起父母張牙舞爪、口沫橫飛的樣子:
“你看你一天到晚,字寫得那么丑,跟老鼠爬一樣。”
“你為什么這樣笨啊,這道題都不會做。”
“你不快點寫。”
“教不懂時,就會拿衣架來打。”
“你為什么這樣笨啊,這道題都不會做。”
“你不快點寫。”
當被問及喜不喜歡爸媽輔導作業時,大部分的孩子都回答:
“不太喜歡。”
“爸媽太嘮叨了。”
“爸媽在旁邊,總怕東西寫錯了。”
“總感覺有人盯著你,我想跳過這道題先想別的,他們就會在那里說要按順序做啊。”
當然,也有孩子是喜歡的,只是孩子給出的理由,我相信父母聽了一定很頭疼:
“我就可以不用自己做了。”
看似輕松有趣的街頭小采訪,但也反映了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產生的深遠影響。
我們來分析下,父母輔導孩子作業的姿態反映了一個家庭親子相處的方式。總的來講,父母與孩子之間有各種各樣相處模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親子關系類型。大體可分為五類,掌控型、泛愛型、沖突型、平等型、放任型。
1、掌控型。父母對子女有絕對的權威,子女只是父母擁有的一項資產。在這種關系中,父母可以憑借自己的意愿和情緒對待孩子,而不考慮孩子的思想,孩子只能服從,一切對學習和家庭無益的事情,父母都嚴禁孩子參與。
2、泛愛型。子女處于支配地位,父母過于溺愛孩子,無限度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對孩子過度保護。在這種關系中,父母屬于從屬地位,不論孩子做出什么行為,父母都支持和贊賞。
3、沖突型。父母從來不和孩子溝通,親子關系越發疏遠,甚至出現明顯的沖突行為,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孩子叛逆、對立違抗的情緒嚴重。
4、平等型。父母既保持權威性,也能保持雙方自由、平等。在這種關系中,親子之間既有父母子女之情,也有朋友之間的友誼。父母充分理解,孩子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
5、放任型。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不管不顧,對孩子在學校中的學業、平時的情況也不上心,對孩子缺乏責任與擔當,孩子很少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容易缺乏安全感。
家長們可以對號入座一下。大家是不是也能看到,健康、和諧、平等的親子關系,往往能培養出品行端正、成績優秀或有某種特長的孩子。上面有提到,父母輔導孩子作業的姿態反映了一個家庭親子相處的方式,而不同的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體現了家長平時教養孩子的方式。簡單來講,在一段和諧的親子關系中,應該是這樣的:父母的話,孩子樂于聽,孩子的話,父母樂于聽。如果親子關系出現了一些裂縫,不妨多從以下幾方面試著改變:
1、尊重孩子。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有權利擁有自己的小秘密。
2、包容孩子。每個孩子都不是完美的,要正視和包容孩子的缺點,不要一味地要改變孩子,更不要老是拿別人家優秀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對比,應該多留點時間給孩子成長,靜待花開。
3、語氣溫和。心理學家表示,語言暴力會成為一種兇器。有的家長習慣了用命令的語氣、有的家長習慣了用討好的語氣和孩子說話,這些都是不利于孩子心靈成長的。應該多用溫和、商量、鼓勵、堅定的語氣和孩子說話。這樣孩子才會愿意和你好好說話。
4、多溝通和陪伴。孩子在每個成長的階段都有不同的問題,作為家長,要多多學習,提高自身修養。要多觀察孩子的變化,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地溝通和陪伴,給孩子多點鼓勵和幫助。
5、把孩子當朋友。有時候,不妨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在一起玩、在一起分享生活和工作中的事物,適當場合可以向孩子示弱、尋求孩子幫助,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自信心。
6、言傳身教。營造融洽的家庭關系,夫妻恩愛、婆媳和睦。當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有被關愛和被需要的感覺,那么孩子多數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經說過:“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表現出什么樣的特質,孩子的身上就會體現什么樣的特質。當孩子身上出現問題的時候,往往要先從父母身上找原因,首先要改變的可能是父母自己。
我們要承認,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異想天開的,都是愛玩愛吃愛動的,就像開頭,寫的我家那兩小只一樣。
我們要承認,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就像屏幕前的你一樣。
那么,多陪陪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降低對孩子成績的期許,多理解和陪伴孩子,從單純地只關注成績,轉變到關注孩子習慣的培養、品格的塑造上來。
你的孩子就像一顆小苗,你幫他澆水、施肥,為他遮風擋雨,希望看著他開花結果。或許他不會開花結果,但他也有可能長成一棵受人敬仰的參天大樹。
生娃不易,養娃更不易。“爸媽”兩個字就是一種修行。我們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