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是個說不完的話題,社會期待變化和比較心出現,家長有焦慮情緒是客觀現實。要清楚孩子的自我發展變化,誰也無法阻止,孩子成長最終目的,就是要遠離父母獨自闖蕩江湖。認識到這一點,會承認夫妻關系才是家庭核心,最后陪伴自己身邊的是另一半,而不會是孩子。
親子關系是夫妻關系之外最親密關系,廣義的親子關系包括成年的我們和父母關系,在這里討論的是作為父母的我們與自己孩子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包含親子和關系兩個詞語,重點究竟在哪里?很多時候我們把親與子的人看的過重,而有意無意的忽視了人和人組成的關系,根本上親子關系以關系為目的,而不是具體的人要如何。換句話說,正是因為要培養或者引導我們孩子成長起來,才要通過構建良好關系來實現這個目標,人可以有缺點,但是關系可以和諧。打個比喻,作為外地人出發到青島去的話,僅僅考慮青島在哪是不夠的,要通過構建目前和青島距離以及有效交通方式才可實現,這個交通方式就是關系。
要構建和諧親子關系,就要搞明白夫妻關系直接影響親子關系以及孩子的成長,知道現實中不良親子關系的成因,以及能夠有效操作的促進親子關系方式方法。
首先丈夫愛妻子的和諧夫妻關系是基礎。
一個幸福的家庭關系應該這樣的,夫妻關系和諧,這是家庭的核心關系,在這個基礎上稍遠的是親子關系,用三角形表示就是兩個長邊的等腰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頂端是孩子,兩個底端分別是父母,孩子父母距離最近,而父子母子距離原大于夫妻距離且大致相等。
這當然是理想狀態,類似托爾斯泰那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用一句話表達這個幸福家庭關系,就是“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家就是爸爸愛媽媽!”原因無怪乎幾個:
一是孩子成長在家庭中,家庭關系直接影響孩子成長。不是吃穿,不是父母本人多么厲害,而是和諧的家庭關系氛圍,恒河猴的身體接觸實驗可以印證,溫暖的心理感受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而不是一般人以為的衣食無憂。孩子首先是個人,可不是機器物品,不是汽車加油就可以跑路。
二是左右家庭關系是夫妻關系,這其中丈夫的愛又是關鍵。想要家庭和諧,自然夫妻關系要好,比如一條河流,夫妻關系是上游,上游順暢了下游的親子關系自然和諧。一個家庭中最苦最累而且和孩子接觸最多的是誰,誰就是夫妻關系中要多多被呵護的一方,人家付出這么多當然需要體諒呵護認可看到,沒有長年累月付出而沾沾自喜的,想想自己能做到否就明白了。因此,對于丈夫來說,孩子的母親首先是普通的人,有苦有累有怨言,家里單位都忙乎,然后是自己的妻子,需要夫妻和諧關系,體諒妻子的不容易,最后才是孩子的母親,這個順序一定清晰。
三是夫妻關系相處和諧,包括全方位的,態度尊重,性愛滿足,家務分擔,看的是行動而不是言語。不需要多言,只要明白搞好夫妻關系才可以構建好親子關系,因為事實上與孩子接觸最多,影響孩子最大的是妻子而不是自己,尤其孩子幼年時候。當然,作為妻子也要知道如何讓丈夫愛自己。孩子有了足夠的父母之愛,就會學著愛父母,愛別人,愛這個世界,在愛的感受中順利成長。
其次親子關系出現問題的成因和現狀。
理想家庭關系三角形是上面說的等腰三角形,現實問題很多家庭父母都愛孩子,可是夫妻關系糟糕,類似低矮高度的等腰三角形,帶來問題是夫妻經常爭吵家庭氣氛不好,好似污染的水養魚,寄希望孩子出污泥而不染,可能嗎。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夫妻關系不好,對待孩子更是缺少耐心,所謂的愛孩子就是吃飽穿暖,僅僅解決溫飽問題而已,孩子成長需要的幫助和愛護極其匱乏,也沒有榜樣。
還有一種家庭關系看起來也是長等腰三角形,可是距離近的底邊不是夫妻而是一對親子,往往就是母親和孩子,父親是被遠遠擱置到頂端。這個現象就是父親在家里被邊緣化了,似乎除了提供家庭經濟來源,家就是旅舍一般,要命的是孩子容易受到母親影響拉大與父親關系,最終不利于孩子自己成長。
由于孩子自小主要跟隨母親長大,母親對孩子影響很大,母子關系具有天然親密性,用弗洛姆的研究說,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愛”,出自本能,熱愛,積極,不同于父親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愛”,更多要培養孩子的責任,義務,社會化要求。所謂“戀母”是指孩子成長中現象,當孩子長大后往往是“母戀”,是母親離不開孩子,借口戀母而不讓孩子離開,是缺乏安全感表現。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就是把自己女兒緊緊固守在自己身邊一輩子。一個例子女兒被母親保護為名,甚至女兒結婚之夜闖進去,最終女兒孤獨一輩子,著父母過。
最后是構建親子關系和諧建議和方法。
一是夫妻關系和諧,把夫妻之間的愛放到首位,這是最基礎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事倍功半。我們無法改變一個人,但是能夠通過構建和諧關系由自己的改變影響這個人,我們愛孩子同樣就是這樣的規律。目的是構建合理的等腰三角形架構。這種家庭愛的表達,正是讓孩子學習體會的示范樣本,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愛別人,尊重和理解別人,所謂榜樣就是這樣的。孩子初二時候父子關系緊張時候,孩子母親要求由她溝通孩子,避免父親和孩子發生爭吵,而且時不時在孩子面前說父親好話,時間久了孩子早就緩解理解了父親,這就是夫妻關系和諧的好處。
這是通過構建好的夫妻關系,從而愉悅心情下構建和諧親子關系,這是符合自然法則的。
二是當親子關系糟糕時候,閉上嘴,放開手,少擔心多行動。既然關系搞糟了,說明以前處理模式不合適,就要改變,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觀察少猜測。比如寫觀察日記,宣泄情緒時候主動觀察孩子優點,發現不一樣的孩子,把自己頭腦里想象的孩子變得現實真實起來。我當年用過寫便簽方式,花花綠綠小便簽,一兩句或觀察或鼓勵的話,堅持了兩年多,效果良好。
這是通過改變自己,從而改變作為關系中的另一方的孩子,自然使得親子關系和諧。
三是通過有效溝通和孩子直接交流。作為家庭三角形構架的關系,處于第三方的是孩子,家長不滿意孩子時候最糟糕的做法莫過于試圖粗暴改變孩子,這也正是導致親子關系問題重重的原因。不去直接改變不意味著不能管理教育孩子,而是要運用技巧方法,由此就需要溝通藝術。這里推薦的是非暴力溝通法,要點在于嘗試發現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彼此澄清誤解。也要練習使用放松訓練法,學會自我情緒放松,降低焦慮指數。
親子關系是個說不完的話題,考慮到孩子心理發展變化快,嬰幼兒到童年到青少年,這時候由于社會期待變化和比較心出現,家長焦慮情緒逐漸強烈,可以說這是客觀現實。與此同時,孩子的自我發展階段變化,誰也無法阻止,孩子成長最終目的,就是要遠離父母獨自闖蕩江湖。認識到這一點,會承認夫妻關系才是家庭核心,最后陪伴自己身邊的是另一半,而不會是孩子,有了這樣思維,會有利于理解上面論述。
專題訓練之八: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
導語:
親子關系的本質是“親、子”——人?還是“關系”?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如何構建起來的?親子關系出現了問題到底又該如何處理?
講課要點:
1.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家就是爸爸愛媽媽!爸爸愛媽媽,滿足了情愛與性愛的媽媽才能將對孩子本能的愛轉變成母愛,有母愛的孩子自然會愛爸爸媽媽、愛自己的家,進而愛他人和世界。
2.親子關系問題常常起因于:爸爸愛孩子、媽媽愛孩子,但是爸爸和媽媽不相愛。由此導致的爭吵或冷戰都會將孩子“三角化”。
3.親子關系問題的常見形態是:母親和孩子糾纏,母子二人將父親邊緣化;在一個屋檐下分成了兩個家,好似母親和孩子成為一家,父親獻身于工作后而成為另一家。
4.“戀母”的背后是“母戀”,“母戀”的動因是內心缺乏安全感!
5.心理咨詢師對修復親子關系的建議與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