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親子關系影響子女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用猴子實驗,毛巾 ,機器奶瓶。人工母猴陪伴長大的猴子,性格特冷漠。道理——愛是一種能力,它不會因一個人大腦健全而自動生成,它不會自動生成,必須來自父母的愛,從被愛中學會愛。
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好的關系就是一種好的教育,和諧的親子關系是教育的前提。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一)親子關系決定家庭成員的幸福指數。孩子需要父母的愛。孩子的幸福感與家庭的貧富無關。
(二)構建和諧親子關系遵循的原則
1.系統原則:
親密關系
親子關系
原生家庭的親子關系——復制
關注原生家庭的影響有助于找到問題的根源。
2.依戀原則
孩子有勇氣去探索世界。母親的最初任務讓孩子一出生就對自己的依戀之情。
席慕容四年級孩子讀探險小說。
青少年期的隱性依戀:被認同,被肯定。
北師大研究:八年級把溫暖的家當做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叛逆的背后是孩子對父母的愛。
孩子的努力是給父母看的。比如臺灣歌星費玉清。
依戀是教育的資本,它會產生心理控制力 。良好的依戀關系的缺乏容易導致犯罪。
3.陪伴(真陪伴),與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系
依戀感的建立在12歲之前。
錢鐘書與女兒阿圓“淘氣”的故事。
管理好手機,有利建立親密關系,親子關系。
4.抓住關鍵期,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孩子的依戀對象不能變的。父母的父母不是父母。
老人帶孩子,老人最好能陪到孩子成年,年齡不能太老。
5.成長原則
關注成長而不是對與錯,成功與失敗,孩子犯錯是用來學習的 ,不是用來批評的。
媽媽說——老師說——同學說
(三)采取科學的教養方式
四類:
1.民主:高要求? 高反應 ,溫暖關系接納,對子女敏感。民主型教養方式最有利于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最為有效但最費時費力的一種教育方式。親子關系不等于朋友關系。民主不是無規則,熊孩子是無規則教育的結果。
舉例,一個孩子對公交車感興趣。
行為控制是一種積極的控制,反對心理控制。
2.專制:高要求,低反應,狼爸,對子女疼愛但嚴格管束。
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控制與害”,考上北大物理系,一直被父母“控制”,成長背景形成了他“怪異性格”。十二年不回家過春節,六年前拉黑父母聯系。
3.縱容:低要求,高反應, 對子女過分溺愛。
4.疏忽:低要求,低反應,少愛漠然縱容。
(四)正確的理念與方法
1.好的關系比正確更重要
2.了解孩子的世界(失物招領)
3.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健康體驗報告:睡眠,規律早餐,體育活動,每天閱讀半小時,父母關注子女生活。(每少一項減少10%)
4.看視頻說《失物招領》分享:
不良行為都有成長背景,糾正不良行為,角色的體驗。
孩子成長中,對父母的依戀不夠,孩子對玩偶的依戀。
孩子的霸凌,需要愛和關注。
老師:皮克斯的動畫電影,如《尋夢環游記》,生命教育的好片子。JJ內心有不滿足的期待,他曾經被霸陵,行為偏離,還玩偶得到了同伴的喜愛。二寶是一個侵略者,精力傾向于大寶。當大寶出現問題,糾正就難多了。
幸福是我原諒了你們《簡愛》。例子:媽媽,我得到了一朵小紅花。
5.親子不越界
空間,個人主權,時間,自由意志。發呆也是一種學習。進孩子房間要敲門。
海靈格: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父母不刻意回避自己的負面情緒,讓孩子意識到家長也是有情緒的,把身體和心靈的感受講給孩子聽。
6.正確溝通 :說話不等于溝通
學習傾聽,
伏爾泰: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
和孩子共情,
不要把關系與孩子的問題聯系一起。
盡力做到對事不對人。
探索正確的語言(肢體,語言)方式:提建議。
真誠道歉。
對孩子誠實。
不說做不到的話。
借用溝通媒介(朋友,信件)
分享孩子的夢想:交流內容要豐富。
打擊人的話不出口。
解決沖突五部曲:遠離現場——認同對方的情緒——轉移注意力——問題溝通——總結
(四)向孩子學習
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理想的親子關系——等邊三角形。比較容易實現的親子關系。不健康的親子關。
夫妻關系不當導致——迂回支持型,跨代聯盟,替罪羔羊,母子不分床的例子。床父母式的孩子母親不要獨霸孩子或是與孩子建立聯盟。母親鼓勵父親有效參與到家庭教育中。母親與孩子的關系具有天然優勢。這個時代的女人應該向外走,男人應該向內走(胡茵夢)。父親對孩子付出的過程就是建立良好關系的過程。
1.家庭時間最重要
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讀書,一起工作,夫妻單獨相處時間。
客廳不放電視,是家人共同活動的空間,可以放到老人的房間。人的感情是相處來的。
2.親子之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
親子一體化,角色退場,與對子女的依賴。
空巢老人。
娶了媳婦忘了娘。
父母應當過自己的人生:獨立的父母才能培養獨立的孩子。
《少有人走的路》,愛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與孩子分離是父母的必修課。
視頻《包寶寶》的故事
分享:
母親愛并控制孩子一切,孩子是成年人了。
一個普遍現象,控制孩子,管控孩子。圓與圓的關系,同心圓到相交圓,到相切到相離。給孩子賦能,讓孩子有勇氣離開家。母親和初三男孩子住一張床,不可思議。
父母不是依賴,有一種愛叫放手。班主任工作也要學會放手,自主管理能力。
母親知道放手,但不知道怎么做,家長需要幫助。每一個受傷的孩子也有受傷的父母,父母要幫助孩子需要成長。
高中成長課堂。男主人的角色缺失,需要丈夫的參與。母親離不開孩子,丈夫需要介入。
老師:一個養育孩子的過程,反思。
劉瑜寫給女兒的信:《愿你慢慢長大》。
龍應臺《目送》中的文章。兩位學員讀的很有感情。
足夠好的媽媽,最初全方位滿足孩子的愛,漸離漸遠,分離。
感悟:
劉秀英老師聲音平和,態度和藹,給人感覺穩重,大方。
劉老師一天時間講的都是和諧親子關系,講座里有事例,有講解,有視頻,有分享,有文章,內容豐富。
以前認為和諧的親子關系就是與孩子處好關系,父母與孩子關系親密,陪伴孩子,其實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要與孩子有界限感,有獨立性,學會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