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1:【A1】1.自相矛盾道路
講一個出版界的案例。做編輯的人都知道并且也常說的一句自嘲的口號叫“我是編輯我可恥,我為國家浪費紙”,之所有說這樣的話,是因為圖書在印刷伊始,就存在不同程度的紙張浪費,一張全開的紙,在印刷的過程中,先得裁成一定的尺寸。在這個剪裁過程中,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很多的邊角料。這些邊角料有的大,有的小,尺寸各異,導致裝訂得方式非常有限,因此,他們的命運通常就是被扔進廢紙簍里。這么多,該現象也一直都存在著,這句口號也仍然在茶余飯后被編輯們提起。
直到圖書設計師渡非察覺了這個現象,當時法國藝術家桑貝的繪本系列圖書交由渡非設計,設計中他發現紙張的浪費非常嚴重,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紙要被浪費掉。他想,是不是有方法可以避免這種紙張浪費呢,于是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把剩下的紙做成可以用來隨手寫寫畫畫的速寫本,而且是特殊長條的速寫本,結果就把畫冊內文浪費掉的紙全部都用上了。
相互聯系道路:這一次設計成功之后,渡非也得到啟發,開始專門實施起了“廢紙回收計劃”,將浪費的紙想盡各種辦法裁切加以利用,最終,設計師把這些利用邊角設計成的本子,自娛自樂的命名為“邊角”,最終避免了紙張的浪費,賦予了所謂的“廢紙”以二次生命,渡非也得到了出版界和讀者的一致好評。
分析:本來出版界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裁切剩下的紙就該扔掉,雖然也會覺得可惜,但是誰也沒去想把這些邊角給利用起來,而設計師渡非,就發現了這一矛盾,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應該算是洞察力的一種表現吧。
2.急中生智道路
發現案例好難想啊,感覺自己親身經歷的就更少了。
急中生智道路,司馬光砸缸應該算一個吧。小伙伴掉進了大水缸,其他小伙伴都嚇得跑掉了,身邊也沒有大人,鉆進去救不但有可能就不出來小伙伴,甚至自己都會被淹死。那這時候還能怎么辦呢?沒錯,就是把缸砸爛,讓水流出來不久沒事了嗎?最終小伙伴得救了,自己也安全了,這個故事也流傳了千年。
我感覺這個案例和趙周老師講的書上那個救火的案例有異曲同工之處。
作業2:
【I】
所謂從矛盾中獲得洞察,就是從與我們根深蒂固的想法,與我們長期的生活經驗不符或違背的事態中,發現新的可能性,獲得新的idea;
而如何從矛盾中獲得洞察力,即是當矛盾出現時不要逃避,要正視這個矛盾,對其充滿好奇,找出矛盾的原因,獲得洞察力。
【AI】
說一次上當受騙的經歷吧。沒錯,既然是上當受騙,那肯定是反例,就是絲毫沒有洞察力。
大二那年,大概是9月初剛開學的時候。那時候因為10·1哥哥要結婚,所以我就開始籌劃著給自己買機票。當時也沒啥經驗啊,就在百度上找了一個賣票的網站,點進去,看看了價格,也還可以,就準備購買。在提交訂單的時候,發現那個航空意外險無法選擇,雖然當時自己在腦海中想了一下,這個怎么沒法選擇呢?但是也沒有猶豫,就支付了票價。第二天的時候,所謂的工作人員(騙子)就給我打電話,告知我因為我購票的時候,沒有購買航空意外險,所以公司那邊出不了票,所以需要我重新購買,把航意險買上,才能出票。這樣出票成功后,第一次購票的錢就會自動退還。我當時也沒多想,就按照他說的做了,直到他再一次打電話給我,告訴哪個地方又出問題了,我才直到自己受騙了。
現在想想,其實當時騙子也是漏洞百出,矛盾重重的。首先,自己清楚記得當時是無法選擇航意險,并不是自己遺漏,這肯定是網站背后的騙子搞得鬼。其次,航空公司不會這樣打電話給客戶,要求重新購票。第三,所謂的“客服”是一個明顯操著南方口音的男性,普通話極不標準,航空公司根本不會選擇這樣的人做客服。等等跡象。
如果當時自己能夠準確的洞察到這些矛盾點,而不是回避它接受它,我想大概就不會受騙了。真的是一次很打臉的教訓啊。
【A2】
目標:將這個方法與我的朋友分享。
行動: ? 1.回學校之后,和我的朋友分享這件事,和他們討論,遇到過哪些從矛盾中獲得洞察力的案例,或是對矛盾熟視無睹的案例。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要善于利用所謂的矛盾點,從中找到突破口。
? ? ? ? ? ?2.兩個月后,從朋友口中獲取反饋,也把自己的經歷和他們分享,獲得目標的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