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原文 拆頁1:
有三種獲得洞察力的通路。第一條:通過矛盾來得到洞察。第二條:通過有關聯的新信息來得到洞察,第三條:對已有的假設進行顛覆來獲得洞察,也就是所謂的急中生智。
自相矛盾的道路 | 相關聯系的道路 | 急中生智的道路 | |
---|---|---|---|
觸發點 | 自相矛盾(找到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 觸類旁通,巧合事件,好奇心驅使(發現有意義之處) | 急中生智(打破僵局) |
行動 | 利用薄弱的錨點來重構劇本 | 增加一個新的錨點 | 拋棄薄弱的錨點 |
解決:我們的理解、行動、觀察、感覺和期望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任務:
請對著這三點的理解寫下兩張A1便簽,講自己聽說過、自己經歷過的相關經驗(案例&實例)。
說明:在講述中需要體現相關背景以及洞察的獨特性,和這個洞察獲得的效果。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第一張)
先說一個特別勵志的拆書幫崔律美美噠舵主的例子。
她本職是一名律師,同時也是一名拆書家。
這兩件事有什么關聯呢,崔律把兩者的底層邏輯聯系在了一起“嚴謹、主動、求勝”。
在工作上成功躍遷,在拆書上也被評為全國最佳拆書家,被評價為“三年走完別人十年路”。
我覺得這是一種相關聯系的洞察。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第二張)
說一個我自己的小事。
我負責了一套基于在成熟公司產品上二次開發的系統。
使用中我逐漸發現,雖然公司的支持很到位,業務上也都能滿足,但是這個產品在社區里特別的冷,也很難在網上找到資源。
我當時就對發展的前景不看好,所以陸續開始逐步進行技術上的替換。
事實上,在業務發展到一定規模后,產品設計不夠前瞻開放的弱點就暴露了出來,逐漸無法支撐業務發展。
幸好我們有過技術上的準備,成功用新技術擴容。對比而言,一些同業就被牢牢鎖死在原有系統容量上。
我覺得這是一種利用矛盾的洞察。
閱讀原文 拆頁2:善于利用矛盾,而非避開矛盾
我們可以利用困惑、矛盾以及沖突作為跳板,激發自己的洞察力。當我們遇到這些反常情況時,我們往往會有挫敗感,但其實這些反常情況為新的發現創造了可能性。我們不需
要驚慌失措,應當以好奇心取而代之。
...
善于利用矛盾,而非避開矛盾。
寫一組三張便簽,其中:
I便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解釋什么叫從矛盾中獲得洞察、怎樣從矛盾中獲得洞察。
A1便簽:自己在這方面的表現如何,無論是做得好的還是做的不好的,請給一個自己的例子。
A2便簽:規劃一個具體的應用。依照趙老師和原書的建議讓這個運用是可行動的可落地的,并設置一個能夠達到的目標。
I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幫主的這個拆頁好難,短短幾句話,還是這么抽象的話題,一點寫的欲望都沒有。
班主任一直在講寫作業可以挑戰自我,獲得提升,好像還是要寫的,我感到好矛盾。
面對矛盾,有兩個選項,一是利用矛盾,二是避開矛盾。
作業不好寫是我的本能,如果避開矛盾,我就會假裝班主任啥也沒講,我還是我。
而利用矛盾,我要克服自己的本能,我可能就往前邁出了一小步。
弗洛依德說,矛盾是本我與超我的一種沖突,在不斷完善本我的過程中,我們會收獲新知,收獲洞察。
要獲取洞察,需要態度*方法。
拆頁中提到,要從矛盾中獲得洞察,我們需要保持好奇心,這是種主動的態度,非常關鍵。
方法層面,我覺得是要逐漸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體系化的思維來快速定位矛盾。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從矛盾中獲得洞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精深營學習中玩的“接龍游戲”。
具體來說,就是在寫便簽的過程中,找到一些存在矛盾觀點的拆頁,辨析其中的差別點。
比如針對“坦誠相待”這個命題,第一個拆頁說:
與他人坦誠相待會得到對方的尊重,而且坦誠的人終會得到回報。
而另一個拆頁則說,是矛盾的:
要揣摩對方的心理,不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
印象最深的是熊媽的總結:
所謂坦誠相待,從來不是一種策略,而是發自內心的善解人意、換位思考
這就是種洞察。也是我現在特別在意的信息捕捉方式。
A2 以后我怎么應用
“聽過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一生”,我希望能對這個人生矛盾進行一些深入。
周末,把自己最近一段時間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問題按照 不知道、知道做不到、做到但不成功 分一下類。
分析下其中存在的矛盾點,為自己獲得下一步行動和學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