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 ? ?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傅佩文譯文】
? ? ? ? 子張請教:“未來十代的制度現在可以知道嗎?”孔子說:“殷朝沿襲夏朝的禮制,所廢除的與增加的,可以知道;周朝沿襲殷朝的禮制,所廢除的與增加的,可以知道。以后若有接續周朝的國家,就算歷經百代也可以知道它的禮制。”
? ? ? 世:與代通用,有時指“三十年為一世”,有時指“父子相愛為一世”,在政治上就是新君即位。
? ? ? ?本則子張之問,蓋有意于制作一代之禮法。歷史演進,必有承襲于前,亦必有所加減損益。
? ? ? ? ?孔子歷陳夏、殷、周三代之因革,而特提一禮字。禮,兼指一切政治制度,社會風俗,人心之內在,以及日常生活之外表,為當時大群體所共尊共守者。
? ? ? ?孔子論學極重禮,人類社會亦時時必有禮,此乃歷史之常。但禮必隨時代而變,此乃禮之時。而變之中仍存有不變者,此乃禮之意。讀《論語》,當知孔子之距現代,雖末及百世,亦已逾七十世。時不同,固不當拘其語,然仍當會其意,乃知孔子所謂百世可知,語非虛發。
? ? ? 孔子認為,每個朝代都有繼承和創新的問題,世事變遷,禮法自有損益,但是,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只要人們群居,就需要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關懷和和諧,就離不開禮法綱常。在本質意義上,孔子談論了“變”與“不變”的關系,在他看來,禮儀制度的細節雖每代在變,而實質內容永遠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