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三則。
1、原文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2、傅佩榮原文
子張請教:“未來十代的制度現在可以知道嗎?”孔子說:“殷朝沿襲夏朝的禮制,所廢除的與增加的,可以知道;周朝沿襲殷朝的禮制,所廢除的與增加的,可以知道。以后若有接續周朝的國家,就算歷經百代也可以知道它的禮制。”
子張比孔子小四十八歲,這么年輕的學生,提這么大的問題,實在是很有氣魄。孔子不喜歡算命,不預測未來。他只是告訴學生從過去可以推知未來,即所謂“鑒往知來”。
傅佩榮:禮應視人性情情感需求而調整
孔子認為禮是客觀的制度,制度一定要視人的情感需求而做相應的調整。人的情感需求在每個時代的表達方式都可能不同,像中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是謂“丁憂”。而現在如果三年不做事,就很難生活下去。儒家認為變化的形式中,有著不變的情感,孝順是由內而發的。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對于判斷未來社會的形勢,孔子提供了一個基本邏輯,認為雖然朝代更迭,但“禮”是大體不變的。通過過去的經驗,可以得出今后社會的走向。孔子的這個邏輯是非常合理的,其實這也是我們判斷未來的一種普遍邏輯推演方式。
但是否就是完全正確的呢?“百世可知也”,但近代中國的劇烈變革,應該是在意料之外吧。到現在,夏商周已經變成遙遠而史實大多散佚的故事,其“禮”的精神,已經離我們太遙遠!
4、弘丹學習心得
本章,孔子主要回答的是禮制的變遷和鑒往知來。
傅佩榮先生解釋道:孔子認為禮是客觀的制度,制度一定要視人的情感需求而做相應的調整。這一點對于現代還是很有借鑒意義。我們常常會陷入制度的慣性中不可自拔,最后被制度約束。
這一點,也很難做到,禮制和社會制度往往是反應比較遲鈍,而且發展不平衡的。有一些思想前衛的人,就會受到社會的指責或者被“道德綁架”,因而付出沉重的代價。以前的“男尊女卑”逐漸被“男女平等”取代,但是,這個歷程是艱辛的,而且直到現在,“男女平等”也還沒有完全做到。
關于“鑒往知來”需要辯證的看待。我們的確需要讀史來了解歷史的變遷,但是,對于現代社會,發展變化非常之快,“用過去的經驗,指導現在的自己,去走向未來”將是相當為危險的。我們需要:更新思維、更新觀念、更新知識、更新能力、更新方法、更新心態、更新習性,一個詞:與時俱進。我們有時候需要用顛覆的思想。
但這個變化中,又有不變的東西,比如,誠信,善良等等。萬變不離其宗,我們也需要找到這個不變的“宗”,不至于被變化弄得眼花繚亂,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5、都市隱居人 對《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三則的理解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古人一世有指三十年的,這樣十世就是三百年。當然也有種說法指王朝換代為一世。子張問:“十世后的事情,可以預知嗎?”也就是問三百年以后的事情可不可以算出來。孔子說:“商代的制度主要是繼承了夏代的禮,去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現在都有記錄,可以通過考據來了解。周代的制度又是繼承于商代,去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同樣可以通過考據來了解。其實每一代都是在前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會繼承前代的精華,這樣算來只要能夠抓住禮制的核心,那繼承周代的王朝,即使百代以后的制度也是可以預知的。
子張的這個問題牽涉到算命了。本來他也許只是問能否預測未來,而孔子的回答更像是現在的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在這段話里,孔子歷數了夏商周三代的繼承關系,重點強調的是一個“禮”字,也就是政治制度、社會風俗等大方向上。掌握了歷史演變中這種種重要事項以及其驅動其內在演變的核心力量,那人類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就可以掌握,人類未來的發展進程自然也可以掌握了。
所以在討論預測未來方面,孔子并沒有去關注在細節上是否可預測,那個受偶然因素的影響太多。孔子的關注點在于歷史的進程、大勢。所以孔子“好古敏以求之”,學習古代并不是要回到古代,而是通過古代的經驗來預測今后的發展趨勢,這其實也是我們的唯物史觀所關注的核心內容。掌握了歷史大勢,那不管我們身邊的具體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可以看清未來的發展方向,及時調整自身,確保我們獲得最后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