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計劃靈活
前面三次課,永澄老師帶著我們羅列了自己的習慣、明確了習慣的概念、確定了目標和核心概念,終于到了計劃這一步了。但別急著高興,計劃里依然有坑。
我們其實有時候不知道什么是一個完備的計劃方案,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缺乏彈性和風險控制,所以在執行過程中,遇到困難不知如何解決,從而產生挫敗或者無法繼續進行,最終導致失敗。所以今天的內容核心就是兩個字:靈活。
課程目的:通過計劃表來設置彈性計劃,規范過程中的風險
海比特第四法則:彈性比僵化更有價值
一、計劃設置中最重要的注意事項——遵守規則
《老子》中說到“知常為明”。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來表示,“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發展。
我們人在養成新的習慣或克服壞習慣時,也有相應的規律,以一個月為周期的話,總結為三個時期:
1、反抗期:5-14天,此階段需釋放能量改變阻力,應采取小步快跑,增大激勵等方式。
2、無聊期:15-25天,此階段已克服初期阻力,進入短暫的平緩,但缺少動力,應增加樂趣。
3、挑戰期:25-30天,已具備基本的行為習慣,可以挑戰更高目標來挑戰自我。
所以,依據這樣的發展變化,我們的計劃也應該是彈性的。在此永澄老師給出了他在早起習慣的計劃表格。(其中紅色字代表挑戰,黃色代表一次豁免權)
二、習慣制定手冊模板四
表格中分為5個區域,填寫內容如下:
我的填寫表格為:
三、獎勵會傷人
在表格填寫的內容講解中,永澄老師針對E獎勵的部分作出了特別說明。獎勵是執行過程中的自我激勵,是完成任務后的及時反饋,是可以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的一部分。
但獎勵往往也會傷害我們,因為獎勵會引起動機的結構性變化。
我們先來舉個例子,現在各種微信公眾號和自建的群都會推出“100天早起打卡計劃”,參與的人也很多。本來是有監督力,有氛圍,能夠幫助我們自我提升的好方法,但是到后來有些人會不知不覺中有些變化。
1、為了打卡而打卡
有些人忘記了當初想要早起的初衷,純粹是追求打卡的樂趣。
2、為了獎勵而打卡
有些平臺為了吸引用戶參與打卡活動,設置最終獎品為kindle、iPad、蘋果手機等,的確太吸引人了。有些人也許對于早起沒有強烈的目標和動機,為了獎品也想要參與看看。
3、為了社交而打卡
有些朋友喜歡跟風,看到身邊的同事、朋友參與其中,感覺自己如果也不趕緊參與,仿佛會影響社交,被某個小圈子所拋棄。
以上的“獎勵、打卡、社交”等等因素,我們成為外部動機。這些動機固然會幫助我們養成習慣,但絕不是我們選擇去養成某一個習慣的核心動機。核心動機應該是我們的內在動機,是我們想要自我成長,想要成為更好自己的強烈愿望。這才是我們養成習慣的核心驅動力,所以千萬不要在計劃執行過程中讓自己的動機發生變化,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學習收獲:
1、前進不是走直線,而是走阻力最小的路
今天的內容,和以往認知不一樣的地方是,永澄老師引入了“規律”這個概念到計劃設置中去。以往,我的確知道計劃設置應該具有靈活性,但充其量也就是“逐漸增量,適當休息”,但并不清晰計劃和人的改變兩者之間的內在規律。現在我明白了行為改變會遇到的不同時期不同問題,我會在設置時就彈性定量,觀察記錄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是否符合三個時期的表現,據此靈活應變。
2、“輸出800字”變為“輸出1個觀點”
計劃養成時會出現這樣一個誤區:例如我們想要養成“日更、寫作”的習慣,所以計劃每天在簡書上至少輸出800字,然后每天就開始捉摸這800字到底寫什么。有時候剛好有課程學習或者看了本書,可以總結下感想收獲;有時候遇到了什么事件有感而發;有時候沒啥寫的,寫寫一天的流水賬;更有時候懶得寫,干脆復制粘貼看著不錯的大段文字。有了無數個800字的量看起來確實讓人有成就感,可這其中的含金量又有多少呢?
其實,這個行為習慣沒有錯,我們是沒有明確這個行為習慣所支撐的元習慣是什么,就是我們到底寫作是為了什么,倘若想清楚了這一點,再去定量是否更加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