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鐘讀完一本書:《利他之心》

作者簡介:

戴維·斯隆·威爾遜(David Sloan Wilson)

美國著名進化生物學家,賓厄姆頓大學生物學與人類學教授。博士畢業于密歇根州立大學,曾在哈佛大學生物實驗室擔任研究員。他和同事在賓厄姆頓大學創立了EVOS進化研究項目,并開設一門課程《每個人的進化論》,涉及不同學科,包括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生物工程,哲學,宗教和宗教心理學,頗受好評。

本書導讀:

按照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理論,在一個群體內,那些自私的生物應該會更多會留存下來,而那些利他的生物將會越來越少,因為它們在進化過程中為其他生物付出精力和承擔風險。但是為什么不管在人類社會,還是動物界,利他的生物和基因都被一直保持了下來,難道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存在缺陷嗎?

作者用演化理論作為工具,分析了生物界中廣泛存在的利他主義,以及經濟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所設計的利他主義。以及闡述了作者提出的“多層選擇理論”,解釋了為什么利他主義得以長存的原因。

這是一本人類褪去外衣,站在鏡前審視自己的反思之書:小到個人,大到組織和國家,我們的生活品質往往取決于其他人的利他行為。換句話說,人類只有傳播善意和大愛,才能傳遞智慧,創新思維,從而長久存在。

全書共159頁,近20萬字,分為9個章節闡述了作者的理論利他主義,以及多層選擇理論。講述了利他主義如何影響人類進化和社會經濟發展。

第一章:有效的社群

要了解利他主義,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兩個概念,或者說利他主義的兩個層面:

1:人們行為表現出來的利他主義。比如我們看到犯罪行為會去制止,遇到有人困難會去幫助等等。這種利他行為讓世界更加美好。

2:促使人們做出利他行為的思維邏輯和心理感受。比如做一些讓我們自己名聲更好的事情,這種以外部驅動為動力的利他行為。這種利他行為有時是為了他人,有時候卻是以自私為目的的。所以我們要將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作者認為,只有將思維和行為的利他主義結合起來,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單純的思維層面的利他行為是不夠的。而事實上,人類社會或者整個自然界生物的進化也是這種利他主義推動的結果。如何理解呢?

在這樣一個高效協助的社會化網絡中,今天的我們很難單獨完成一件事情,所以從這個層面將,我們都需要他人的幫助,或者說需要他人的利他行為。就像一只螞蟻離開了族群就無法生存一樣。這里就要引出另外一個概念:功能性組織。書中描述當一對部件能以一個合理的方式組織來工作,并完成一個既定的目標時,就是一個功能性的組織。比如一艘航母,就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功能性組織。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身體的也是一個功能性的組織。

那么一個功能性組織是可以自我驅動的嗎?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研究中指出:人類社群能夠合理安排所擁有的資源,但是前提是他們必須具有特定的設計原則。假設一個資源有限的牧場開放讓人放牧,那么每個人都希望能多放牧,那么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就是導致這片草原牧場過度放牧而變得越來越貧瘠。

奧斯特羅姆為一個能有效運轉的社群定義了八項設計原則。

1:明確的社群界定和清洗的目標;

2:收益和付出要成正比;

3:集體決定的安排;

4:監管;

5:分級制裁;

6:沖突解決機制;

7:對組織權的最低限度的認可;

8:從屬于上一級社會系統的社群之間比較協調妥當。

其中最后一項,各種活動的范圍都有一個最佳尺度,大規模的治理必須首先要找到某種活動范圍的最佳尺度并加以妥善協調,這個理論被稱為:多中心治理理論。

實際上,群體協助不僅在人類社會中存在,在大量的物種中都存在,比如螞蟻、蜜蜂、黃蜂、白蟻等社會性巢居昆蟲。而且生物學家發現,很多動物社群都表現出了社群層面的集體意識。成年的雌性非洲水牛會在獸群下午休息的時候用一個很特別的姿勢站著,把頭指向一個方向,來“投票”決定它們晚上要到哪里吃喝。投票信息會以某種方式整合,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整個獸群會起身向這個選定的方向走去,“就像有一個領袖在引導這一切”。

動物社群在某些方面可以算作功能性組織,比如在合作找食物和合作逃離危險環境時,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就不行,比如說動物個體在尋找到最好食物時,他們就會相互競爭,甚至相互廝殺來競爭食物。

簡單回顧一下以上內容。

第一,我們對行為層面的利他主義和思維感受層面的利他主義做了關鍵性的區分。

第二,我們明確了只有所激勵的行為能使世界變得更好時,思維感受層面的利他主義才有意義。

第三,我們明確了要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就需要群體層面的功能型組織——人們為了共同的目標用正確的方式調控自己的行為協同合作。

第四,我們明確了群體層面的功能型組織在人類與非人類的群體中都是存在的。在某些情況下,群體成員的行為調控過程精妙絕倫,堪比生物體內的細胞與器官。

第二章:利他主義的演化

關于人類社會演化,根據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進化理論,仿佛自然界存在一種殘酷的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只有強者才能成為最終的獲勝者被留存下來,但是我們從上面的內容可以看到,在很多物種中,都存在利他者,利他主義基因被保留了下來,這是怎么回事呢?它們是如何被保留下來的呢?今天的內容,我們重點講解利他主義的演化過程。

人類的演化過程非常復雜,但我們可以簡單地分為基因的演化和文化的演化兩個方面。但是不管是人類還是其他生物體的演化都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1:自然選擇是基于相對適應度的,對有機體來說,不是自身個體的生存和繁衍有多好,而是要比群體中共同演化的其他有機體更好。比如玩大富翁游戲,我給你1000美元,從你的絕對財富來說增加了1000美元,但是我給提前玩家2000美元。在這個游戲中,你的其實反而更加貧窮了。

2:造福群體的行為通常并不能使個體在群體內的相對適應度最大化。比如在一個群體中有A和S兩個個體,A型個體會為群體內的所有成員包括自己提供益處,但是同時自己也會付出微小的代價,比如每次付出1%的代價。同時S型個體受益于A型個體,但它并不會為群體做出任何付出。可以想象,這樣在這個群體中下一代的A型個體的比例降會下降,經過一代代的演化,最終A會在這個群體中趨于滅絕。

3:第三個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群體層面的功能型組織演化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群體之間的自然選擇。從上面第二點,我們可以看出,在群體內容,基于優勝劣汰的自然演化法則,付出者往往會逐漸滅亡,但是群體之間的演化不同于群體內部。延續上面的例子,如果有很多過類似上面的群體。A型的比例占所有個體總量的20%,但是在每個群體內部A型的比例有所不同。雖然A型個體的比例在群體內不會發生變化,但A型個體較多的群體就會比A型個體較少的群體在個體總量的基因池中做出更多的貢獻。多個群體以及群間差異的存在帶來了適應度的差異化,從而使A型比S型在自然選擇中更有優勢。

按照上面的例子,我們將兩種層次的選擇分別貼上標簽:

1:增加個體自身在群內適應度的行為稱之為自私的,這樣的個體為自私者;

2:將增強群體適應度,但是削弱自身在群體內部適應度的行為稱之為利他,這樣的個體為利他者。

注意這個標簽是基于行為,而不是基于思維和感受的利他。基于上面的列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群體之間的自然選擇勝過群體內部的自然選擇的時候,利他主義就得到了演化。

書中列舉了一種水黽的昆蟲,它們可以水面上滑行來捕食,有點類似我們在水面上經常看到的那種小昆蟲,這種昆蟲的雄性有兩種,一種類似人類中的強者試圖與每種雌性交配,不管它們是否接受,同時還會阻止雌性進食,是這個物種的絕對強者,而另外一些雄性類似于人類的紳士,它們只會在雌性允許的情況下才會發生交配行為,也不會阻止雌性進食。一名研究者對他們的演化過程進行了實驗,準則了多組水黽,每組有6只雄性和6只雌性。有的組全部是強權者,有的組全部是紳士,有的是兩種的混合。在有強權者的組內,強權者的交配概率勝過了紳士,但是它們同時阻止了雌性的產卵數量,導致了產卵數量下降,這樣導致在全部是紳士組的雌性產卵數量是只有強權組的兩倍,在這個組內紳士的數量急劇增加。

然后,研究者進一步將每個組間的阻隔放開,讓它們可以自由遷移,這樣導致的結果是更多的雌性遷移到紳士周圍,自由遷徙使得組間有了足夠的差異來維持紳士在種群中的數量,而強權者在組內的優勢也維持了下來。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這兩個方向的自然選擇就像是在拔河:在組內,自私者勝過利他者,在組間,利他組勝過了自私組,最終的結果取決于兩個方向相反的自然選擇的平衡點。同時,不同層面的自然選擇之間的平衡狀態并不是靜止不變的,這種平衡狀態自身也是在演化的,在極少的情況下,這種平衡機制演化的結果是抑制群體內的自然選擇想破壞性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得群體之間的自然選擇成為整體演化的主要動力。這些群體變得高度功能化,這種高度功能化的組織,我們稱之為有機體。

所以,有機體的前身就是社群。這就是我們進化的路徑,從一個高度功能型組織的有機體社群進化成為真正的有機體。可以說,哪里有群體層面的功能型組織,哪里就有利他主義存在。

第三章:等效性

達爾文在《人類的演化》中解釋了道德是成功者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他指出:較高的道德標準會使個人及其后代在部落內部只有很少的演化優勢,但是較高的道德標準和更多秉性善良的人毫無疑問會使這個部落相對于其他部落具有更大的優勢。他們熱愛、忠誠、服從、勇氣和隨時愿意犧牲的精神及同情心,讓部落發展壯大。

受達爾文進化理論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群體之間的自然選擇力量要比群體之內的選擇力量要弱。這樣一來,利他主義的基因在人類不斷演化過程中不可能留存下來,如何解釋現在有機體中普遍存在的利他行為呢?

關于利他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人們提出了幾種解釋:

1:內含適應性理論,又稱之為親緣選擇理論;

2:自私基于理論;

3:演化博弈論。

這些理論都想盡辦法把利他主義轉化為自私主義。認為物種的利他表現都是源自個體的自私思維。。這些理論認為,基因演化的所有結果都是某種形式的自私。

所有的行為從有的角度看是利他的,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則是自私的。就像老師將知識傳授給下一代,可以看成是利于學生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老師們也都有利益和名譽的自私動機。科學研究其實就是一場解釋因果關系的競賽。作者認為,上面的三種理論,其實是從不同角度解釋基因是自私的這一結果而已。作者稱之為范式思維,但是等效性的思維與范式思維不一樣,它允許不同的思維結構存在,并且可以共存,而且不同的思維結構之間沒有可比性。作者從:統計方法、視角、語言三個方面來解釋等效性概念。

統計方法的意思是:比如我們分析我們的日常消費數據。可以按天來統計分析,也可以按分類,比如衣食住行等不同方面的消費數據分析。這兩種統計分析方法,其實都是針對同一組數據。但他們之間其實沒有可比性。

那么我們如何通過等效性思維來理解物種演化呢?讓我們還是用前一章的例子,在一個群組內,有利他者A型和自私者S型兩種個體。假定現在有兩個群組。每組開始時都有10個個體。組1有20%的A型,組2有80%的A型。每個個體開始時的相對適應度基線都是1。A型會增加組內所有成員0.2的相對適應度,包括自己,但是自身會付出0.3的代價。請注意我在這里把代價設定得比較高,這樣A型的絕對適應度在造福他人的時候是在降低的(0.2-0.3 =-0.1)。

正如前一章的生物學例子一樣,自私者在組內勝過利他者:S型有最高的相對適應度,組1中A型所占比例從20%下降到16.4%,組2中A型所占比例從80%下降到77.9%。但是利他組會勝過自私組:A型個體占80%的組群子代數量為23.6,而A型個體占20%的組群子代數量為13.4。雖然在每個組內的比例都是下降的,但是A型在總樣本數中所占比例從50%上升到了55.7%,組間選擇的力量比組內選擇的力量更強。利他主義雖然在組內是沒有演化優勢的,但是在組間選擇的作用下得以演化。

我使用的數字比例制造了較大的組間差異來抵消A型和S型在組內適應度的明顯差異,才得到現在這個結果。稍微改動一下數字,就能使S型的總體比例上升,雖然在組間淘汰中處于劣勢,但是它們的組內競爭優勢的力量更大。

這個例子主要是說明了多層選擇的邏輯就像演化變遷的統計方法一樣。但是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在足夠長的時間內,因為A型的適應度越來越低,所以A型的利他者在兩組中都會滅絕。但其實通常情況下,它們之間并不會長期將隔離開來,所以我們有必要換一種方式來計算付出和收益在不同的組別個體的適應度進行平均。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組1中的2個A型個體適應度為1.1,組2中的8個A型個體適應度為2.3,所以平均適應度為2.06。組1中的8個S型個體適應度為1.4,組2中的2個S型個體適應度為2.6,所以平均適應度為1.64。A型的平均適應度比S型的平均適應度高,所以A型個體的比例在樣本總量中會升高。這種方法在樣本總量中直接計算個體的相對適應度,不需要對組內和組間的相對適應度分別計算的中間過程。

其實上面兩種計算演化變化的方式是等效的。因為它們都是對總體樣本中哪種類型得到演化做出了相同的生物學假設。這比親緣選擇理論和博弈選擇理論都更詳細的解釋了不同類型的生物演化的過程。這就是多層選擇理論的框架。每一個主流的理論框架都用不同的方式把社會行為的蛋糕分割成了自私或者利他的小塊。對于多層選擇理論,這種分割是基于群內和群間的相對適應度。對于內含適應性理論,這種分割是基于個體在為他人謀福利時是否產生了自身的絕對消耗。對于演化博弈論和自私基因理論,所有演化的性狀都是自私的,因為它們比起未能演化的性狀有更高的相對適應度。我們假設一個人十分幸運,她周五都是純粹的利他者,她會越來越好,這讓我們很容易以為她是自私者,但其實不是,而是周圍人的利他貢獻讓她越來越好。這就是所謂群體選擇的替代理論利用自己的定義把利他主義變成了自私形式的錯覺。

第四章:從非人類到人類

前面講到,演化論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基因的演化,一個是文化的演化。達爾文的進化論很好地解釋了基因的演化過程,但是并沒有解釋我們的行為和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的演化過程。今天的內容,就讓我們講解,文化是如何演化的,或者是人類社會的演化過程中,文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前面一天的內容我們了解到,關于群內和群間的兩種演化過程。我們設想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群內的惡性競爭會得到抑制,而良性競爭成為了主流,成員之間有了信任和協作。當這種情況出現時,這些群體會不斷壯大,因為利他者的貢獻讓社群的競爭力得到了加強,并且數量也會不斷增加,一個高度功能化的組織會慢慢出現,我們可以將這個組織視為一個高效協作的有機體。這個過程和人類逐漸發展成為地球的主宰一樣,早期的人類部落或者社群,有了信任和協作,有了一套社會規則去抑制損人利己的行為,讓利他主義者得以發展壯大,最終會讓整個社群不斷壯大。

這是演化的一個重大轉變,它有三個標志性的特點:

1:它們在生命的長河里是稀有和偶然的;

2:重大演化轉化有時會產生重大的后果,根據目前的估計,那些高功能型組織的有機體,比如具高效協作性的昆蟲,包括黃蜂、螞蟻等,起源過僅僅十幾次,但已經占據了地球上昆蟲總生物量的一半。

3:對于群內惡性競爭的抑制只是部分抑制,并不是完全抑制。比如多細胞有機體中的細胞之間的社會活動有序度極高,組織很精細,它們能抵擋群內欺詐和掠奪行為的侵害。而即便是在低級別是社群中,也沒有100%利他的有機體存在。

在這個理論背景下,人類這個物種的獨特性可以概括為:我們是演化史上最新的重大演化轉變,我們與其他靈長類動物一起,跨過了有機體的群體變成了有機群體的門檻。其他靈長類物種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合作,有時甚至能達到令人驚訝的合作程度,但是為了爭奪配偶和資源的群體內部惡性競爭仍然在它們的演化過程中扮演了一個強有力的角色。雖然在靈長類動物的群體中的確存在合作,但是同一個群體內部也經常存在幫派斗爭。而我們的祖先成功地限制了惡性的群內競爭,使良性的群內選擇和群間選擇成為演化的主要動力。

區分群內部的惡性競爭和良性競爭是至關重要的,在人類的社會中,地位高的個體必須建立良好的威望才能得到自己的地位,這種社會制度和文化上的制約,限制了惡性的群內競爭,允許并鼓勵了對群體有益的群內競爭,這是人類進化史上重大的轉變。這種轉變讓人類及其馴化的動物占據了地球上脊椎動物中很大一部分,而人類最終成為這個演化時期的勝利者,成為了地球的主宰者。在這個進化過程中,真正的驅動力是社群的進化,而不是單個個體的進化。

把人類社會比作一個軀體或者說一個真社會性昆蟲群落的想法由來已久,比如早期的宗教就曾經將自己的社群比作身體或者蜂巢。但這種對于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體的觀念在20世紀中葉被另外一種“個人主義方法論”的思想所蠶食。這種理論更加強調在進化中的個體屬性,而不是社群進化的作用。正如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1987年接受采訪時說:沒有社會這種東西,只有一個個的男人、女人和他們的家庭。

在人類的演化中,社群的功能型組織有體力活動和精神活動兩方面。體力活動比如照顧長幼、獲取事物、防衛掠食者和其他社群的貿易和戰爭等。這里我們要重點講解的是精神活動,比如其中包括文化、符號語言、知識技能、認知能力的不斷傳承,同時也產生了比如信任、認同的社會文化。我們代代相傳的抽象思維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語言),比如我們把食物本身和出現食物的聲音聯系在一起的能力、將抽象符合與日月新城聯系在一起等,這些精神活動使得我們對于當下環境的適應度有了一個量子級別的飛躍。

我們之前的演化理論更多的指的是基因的演化,但是抽象思維能力將演化進行了擴展,把抽象思維能力也視為一種非基因遺傳系統。抽象思維帶來了人類文明的出現,人類行為和文明歷程通常都是目標導向性的,這與基因的變異不同,它們是開放式的,它們能對當前環境條件作出反應,產生新的變現型,這使得人類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和氣候中都能很快適應,并繁衍生息。

一個物種從非洲大草原走來,只用了短短數萬年時間,就征服了整個地球,適應了所有的氣候環境,占據了數以百計的生態位。每一個文化都有精神和物質的寶庫來保證它們的生存和繁衍。隨著農業文明的出現,人類社會出現規模性增長,誕生了龐大的社會體系,包括社會分工和等級制度等。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認為抽象思維的遺傳是一個堪比基因遺傳一樣重要的遺傳系統。

人類的歷史可以看作伴隨著自身重大轉變的多層文化演化的過程,幾千代的基因和文化的協調演化,使得我們的祖先具備了復雜性和多樣性,能夠在較小的社會和空間尺度上合作。簡單說:人類文明演化產生了信任和協助,抑制了社群內部的惡性競爭,實現了高級別的功能型組織結構,在這種社群中,我們的知識、語言、認知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得以代代傳承。

第五章:心理學的利他主義

在本書的開始,我們講述了利他主義的表現有兩種:行為上的利他和思維感受上的利他。前面的內容,我們講述了關于行為上的利他主義對進化的影響。接下來今天的內容,讓我們進一步講解思維感受的利他主義。

演化論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其為我們提供了推理能力,比如我們沒有去過沙漠也能知道,沙漠的生物有類似沙土的顏色外表,這樣可以進行偽裝,抵御天地的侵害。類似生物的體表顏色會伴隨環境的變化而演化的這種作用力,我們稱之為演化論中的“遠因”,這些遠因包括自然選擇、運氣造成的幸運與淘汰隨機過程。而“近因”則是用于解釋特定形狀的生理基礎,比如任何沙漠昆蟲的體色都是由特定基因編碼的,在有機體發育過程中作用于特定的生理特質。要全面理解演化,就需要對遠因和近因做出解釋,這兩者是不可以相互補充或者替代的。簡單理解就是,在一個大致相同的環境下,因為各種具體條件的不同,會演化出完全不同的個體。

接下來,讓我們進入正體,研究思維感受的利他主義是如何演化的?我們回顧第一章中,奧斯特羅姆為一個能有效運轉的社群定義了八項設計原則。

1:明確的社群界定和清洗的目標;

2:收益和付出要成正比;

3:集體決定的安排;

4:監管;

5:分級制裁;

6:沖突解決機制;

7:對組織權的最低限度的認可;

8:從屬于上一級社會系統的社群之間比較協調妥當。

讓我們來回顧這幾個原則,讓我們來做一個思想實驗,設想有3個人:湯姆、迪克和哈利。他們三位有著各自不同的心理動機。湯姆是相對適應度極端主義者。如果公共資源是漁業的話,他只想要捕到的魚比其他人多,但到底是多少魚并不重要。迪克是個人絕對適應度極端主義者。他希望自己捕到的魚多多益善,不在意別人的魚比他的多還是少。哈利是群體適應度極端主義者。他希望整個群體的捕獲量越多越好,不在意自己捕的魚是多是少。簡單說,湯姆和迪克都是不同程度的自私者,而哈利是利他者。會出現兩種情況。

1:在一個完全沒有設計原則的群體內,湯姆和迪克都會如魚得水,捕獲更多的魚。但是哈利很容易坐以待斃。

2:在一個有設計原則的群體內,湯姆和迪克他們就會感覺束手束腳,而且這類人最終在群體內維持較低的比例。因為如果在一個有懲罰原則的社群中,迪克可能因為違反原則去捕魚而被懲罰,而在這個環境中,哈利的適應性更強,因為哈利永遠不會違反設計原則去捕魚。

哈利在設計原則強(懲罰措施強)的社群中取得了競爭的勝利。在我們現實世界中,像哈利這樣在行為上表現出利他主義的的人,但是其內在的動機可能千差萬別。

奧斯特羅姆通過這個實驗的重要發現是:由于動機、規范和社會傳統的不同,公共池塘資源群體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實施設計原則,群體也會毫無章法地尋找適合的設計方案。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利他行為的出現,不只是基因的演化,文化的演化也非常重要。文化和規則意識會激勵他們做出利他的行為。當然,造成利他行為的心理機制的演化非常依賴于環境因素,包括人造環境。從這個思想實驗中,公共池塘資源群體并不是全部都是利他主義的哈利就是最好的。而實際上,能有效防范損人利己的自私行為的群體才是最成功的。在沒有設計原則的群體中,任何導向利他主義行為的心理利他主義者,或者其他直接機制都會在達爾文式的優勝劣汰中最終被淘汰。但有了這種保護機制,利他主義者就能贏得競爭。所以,為了全面理解利他行為的動機,我們需要研究整個社會環境,而不僅僅是個人動機,也就是說。他的利他行為有可能是因為環境而導致的。

演化社會心理學喬納森·海特曾說:道德不是學來的,倫理道德是全社會的寶貴財富。

讓我們簡單回顧上面的內容。

1:最開始,我們區分了行為的利他主義和心理層面的利他主義進行了區分。將行為層面的利他主義和群體層面的功能型組織建立了聯系。闡述了,提高他人的福利是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實現的。

2:然后,引入演化論的核心理論,解釋了群體層面的功能型組織為什么在某些環節中能存在,而在另外一些環境中不行。原因就是群體內部和外部的相反方向的選擇壓力。也就是在群體內部自私會獲勝,在群體之間,利他更好。

3:演化論的整體和多層選擇理論的部分都有一個核心觀點:自然選擇是基于相對適應度的。用群內和群間的相對適應度來定義利他的行為。闡述了利他主義者的演化是利用群體間的選擇進化而來的,也就是那些利他主義者是讓群體更加強大而得到了不斷的演化,而并沒有因為群眾內的優勝劣汰被淘汰。

4:接下來,我們從統計方法、視角和語言三個偉大來理解了等效性理論。社會行為的所有演化理論,包括親緣理論,博弈理論和基因理論都可以被視為做出了與多層選擇理論相同的群體內選擇和群體間選擇的假設。

5:然后,我們講述了人類的特別之處在于可以將包括抽象思維能力在內的認知能力代代傳承,同時文化和道德抑制了群體內的惡性競爭,從而我們可以將人類群體視為一個高度功能型的有機體,而不是一個個單一的有機體。

6:我們論述了思維和感受層面的利他主義,也就是心理的利他主義和行為的利他主義的區別。作者從演化論的角度指出近因和遠因,并且指出了遠因和近因對于思維層面利他主義演化的影響。

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將利用上面學習的內容,來探索經濟和日常生活中的利他主義。這里我們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在一個高度功能型的組織中,我們是完全需要像哈利一樣利他主義者呢,還是需要和迪克一樣只關心自己的自私主義者?接下來,讓我們去揭曉答案吧。

第六章:利他主義和經濟學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作者的朋友伯納德停止資助了作者的一個關于演化論的研究項目。開啟了作者的經濟學之旅。這也是今天內容的主題。探討演化論和經濟學的關系。

經濟,是人類社會中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所有人類群體或多或少都有經濟活動,而且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由來已久,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現代的經濟活動以及復雜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現在經濟學理論都假定人都是理性和自私的。那么作者所提出的心理層面的利他主義就不需要存在了,如果社會的運行以個人利益驅動的市場力量為基礎比善意為基礎更好,那么為什么還有善意和利他行為呢?

從這個理論出發,我們有必要追溯一下“貪婪”作為社會運行的基礎這個理論的源頭。1705年,荷蘭哲學家伯納德·曼德維爾曾經在一首詩《蜜蜂的寓言—私惡與公利》中曾諷刺說,人類社會就像一個蜂巢,所有蜜蜂的行為都是自私和貪婪的。曼德維爾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以至于后來倫理中的自私自利被美國個人主義文化所接受。亞當·斯密也提出了一個有力的比喻:盡管人們心里主要考慮自己的經濟利益,但是市場經濟中的買家和買家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維護了公共利益。這只看不見的手被隱喻成了當時自由貿易者的標語,但作者的理解卻不太一樣,認為亞當斯密所說的貪婪和謹慎是完全兩回事,人們對亞當·斯密的觀點進行了錯誤的解讀。包括后來的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一大批經濟學家,都以延續了貪婪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這一的理論基礎。但作者認為,一個正確的理論首先需要有正確的假設,經紀人的各種經濟學假設都脫離了實際,甚至已經脫離實際很久了。

在“貪婪有益”的世界觀大行其道的今天。作者指出一個適應性的世界觀應該符合兩個要求:

1:它必須在心理上有很強的激勵作用;

2:這個世界觀激勵的行為必須勝過其他世界觀的激勵行為。

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曾被廣泛認為是一個正派的人,他認為他是在推動公共利益,但是卻帶來了損害千萬人利益的金融危機,可以說他是好心辦壞事。

我們如何從演化論的角度去理解社會的運轉?作者給出了答案,按照演化論,人類社會被一種更高層面的選擇所推動和良好運轉,這個選擇機制類似于經濟學的:“看不見的手”,這個隱喻可以有堅實的科學基礎,對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這只看不見的手給了我們兩個啟示:

1:社會作為一個集體單元可以良好運轉;

2:即使社會成員不在意全社會的福祉也沒有關系。

我們可以將一個有機體看成一個社會,基因和細胞是沒有意識的,他們只是對周圍環境做出簡單的反應,從而影響到了有機體的生存和繁衍。而且這些反應具有隨機性和偶然性,一大部分反應是不利的。而自然選擇過程將適應性的反應保留了下來,而淘汰了不適應性的反應。同樣,社會性的昆蟲部落作為高度功能化的集體單元也可以這樣理解。蜜蜂自身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在面對復雜環境時,蜜蜂的反應基本上和基因或者細胞差不多。

作者的“看不見的手”的有效概念和現在的經濟學理論中的“看不見的手”的重要區別在于,后者的理論,不受約束的自我利益被認為是可以穩定提高公共利益的,但作者的理論中,無約束的自我利益更大的可能是損毀公共利益,或者是以多數人付出代價為基礎的。

社會層面的每一組有益的反應,都對應著不計其數的無益反應。群體功能的直接機制就像從功能絮亂的機制中大海撈針一樣。

人類的意識、信仰、動機與其他物種的方式都不相同。但是人類社會的功能性依然是一種社會層面的選擇。在一個小型群體中,良性運行的機制有一部分是出于有意識的選擇,而更多是無意識的行為,就像蜜蜂和細胞一樣,它們在不知不覺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第七章:日常生活中的利他主義

行為層面利他和利己的社會策略之間的達爾文競爭就在我們身邊發生著。它不僅會影響較長的時間尺度上的基因和文化,同時也影響著我們在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所發展的能力,以及我們每時每刻都會做出的決定。關于利他主義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作者列舉了自己家鄉賓漢姆頓市的例子。研究者在那里進行了一次全市范圍內的調研,調查了公立學校學生的親社會性情況,結果顯示學生對親社會性的分數符合鐘形曲線的形狀,大多數的學生對這些持中性態度,分布在兩端的學生有的較高,有的較低。接下來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將這些學生的親社會性的分數與他們的居住地相關聯,做出了一份賓漢姆頓市的城市地圖。結果顯示不同區域之間的散布值在百分制的基礎上達到50,也就是他們很均勻地分布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而且在親社會學高的學生會聚居在一起。

在對結果進行最后校正后發現,個人的親社會程度與個人的社會環境的親社會程度呈相關性,相關系數是0.7。也就是那些利他主義者也獲得了很多的利他行為的回報,這是一種正向循環。

得到了這個結論后,作者再進一步研究為什么一個人會針對他們的社會環境校正自己的親社會性程度。發現學生的親社會性程度會隨著他們的新社會的質量而提高或者降低,而且人們的行為是具有環境可塑性的。同時進一步的實驗顯示,在一個利他主義社會環境中,親社會的特性會在達爾文競爭中獲勝,而且是所有人都能健康成長。這樣的觀點也可以推廣了其他領域,比如在一個積極家庭教育的環境下,小孩也會能獲得更好的成長。

演化理論和許多證據都表明了直接被激勵幫助他人和全社會的重要性——成為高親者而不是低親者的重要性。但是要成為高親者需要的不只是輔導和鼓勵,而必須有一個使親社會性能夠在達爾文的世界中勝出的社會環境。只要提供一個這樣的環境,不需要任何勸導,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成為高親者。

第八章:病態利他主義

我們知道自私有良性和病態兩種,有的自私者并不是以損人為前提的。同樣的,利他主義也是有良性和病態的兩種。有的利他是對我們來說有利,但是對其他人卻是有害的。有的利他是暫時有利,但長遠有害的。

那么什么是病態的利他主義者呢?在上面的親社會性調查中發現,那些高親社會性者很容易為他人的不幸感到內疚,即使這可能不是他的錯,他們會表現出沮喪甚至抑郁。病態的利他主義的表現就是犧牲自己的需求而為他人著想的欲望太過強烈。他們時刻為他人著想,甚至對利他的行為產生了依賴,這種依賴于幫助他人的愿望形成了相互的傷害,最后發展成為一個病態的心理。

第九章:星球級利他主義

通過前面章節的內容,我們知道利他主義是存在的,盡管利他主義在社群內部處于劣勢,但是他們可以造福群體并得以演化。并且利他主義最終產生了我們在自然界中看到的群體層面的功能型組織。同時,通過前面的內容,我們也知道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中,利他主義也是存在的,利他主義者在家庭、社區、學校、政府和商業機構中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同時,作者也指出,我們在評估利他主義的時候,實際上并不需要看其動機是否是利他的,也就是其實他的思維和心理層面的利他不是那么重要,就像你的買單時用支票還是現金一樣,對結果沒有什么區別。

人類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對社會的管理,讓我們的社會能一直良好運轉下去。在社會的管理上,我們應該把重心放到功能型組織的概念上,而不是利他主義本身。我們的整個社會可以看成一個有機體,我們沒必要了解每個有機體在它的環境中的生存繁衍機制,因為所有這些機制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生物有機體和人類社會有著相同的演化過程。自然選擇賦予了我們的祖先像超有機體一樣活動的能力,通過集體行動幫助自己生存繁衍,而不是相互掠奪和殺戮。而具備這樣的能力,首先我們必須要抑制群體內部的自私和破壞性行為,并且做出正確的調控。

本書的重點講解了利他和自私兩種特性,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理解有機體的的概念,人類的演化是一個多層文化演化和基因演化的復雜過程,單純地從利他或者自私的角度很難理解整個人類社會的演化過程。

我們現在正站在歷史的節點上,人類生活的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建成一個規模空前的功能型組織。我們必須用自己的意志來選擇最好的方式,因為我們無法等待自然選擇,而且現在也沒有星球之間的選擇過程來篩選星球尺度的功能型組織。這個挑戰看起來很嚇人,但是并非不可能成功,只要我們以演化論作為行動指南。

如果我們想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就必須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時刻謹記全人類的福祉。只要選擇的法則存在,我們就必須成為星球級的利他主義者。


內容回顧:

《利他之心》(7) 利他主義者的社會貢獻

《利他之心》(6) 經濟學中的利他主義

《利他之心》(5) 倫理道德是社會的寶貴財富

《利他之心》(4)人類的出現,是演化史上一次非常偶然的事件

《利他之心》(3)人類社會演化的多種理論

《利他之心》(2)人類社會不斷演化的本質是什么?

《利他之心》(1)什么是利他主義?

每周精讀一本書

“小播讀書”將為大家每周精讀一本書。內容涵蓋心理學、經濟金融、人文歷史、科技創新等類別。我們會挑選各領域最經典的圖書為大家解讀,同時也歡迎大家推薦書單,我們也會從推薦書單中挑選部分為大家解讀。

“小播讀書會”正式成立啦~~~

我們正式成立“小播讀書會”,歡迎大家加入我們,成為“小播讀書”首批品牌合作伙伴!

加入“小播讀書會”微信群,一起交流讀書感悟,如有興趣投稿的同學,我們會將大家的投稿通過“小播讀書”的簡書和微信公眾號推薦給數萬小播讀書用戶。

歡迎你的加入,讓我們成為一群愛好讀書和學習的小伙伴吧~~~

加入方式

個人微信號:xiaobodushu

微信公眾號:小播讀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