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和孩子都有這樣一個觀念,本科、碩士、博士,最好一口氣讀出來,尤其是學霸型的學生。提到博士,很多人都會投以羨慕的目光,兩眼放光。那么學位真的讀的越高越好嗎,這三者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呢?搞清楚這個問題,有助于我們合理的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還是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我在《不一樣的視角看大學》中提到,全世界的高等教育經歷了兩次影響深遠的教育思潮,一次是紐曼的通才教育也可以說人文教育理念,一次是洪堡的專才教育或者說研究型大學理念。最開始建立的牛津、劍橋、哈佛大學等學府更多的偏向于通才教育理念。但是 19世紀,隨著新工業革命已經蓬勃發展,科學與技術日益成為人類進步的主要驅動力,大學也自然成為了教學和科研的中心,反過來極大了促進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因此各個國家都認可了洪堡教育理念,科研成了各個大學極為重視的任務。洪堡理念不僅對德國本土產生深遠影響,還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大學制度和辦學原則成為各國大學追從的典范,甚至還影響了美、日、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進程。1876年美國的霍普金斯大學就是充分借鑒德國大學理念和模式建立起來的;日本明治維新中后期也一度以德國大學為藍本;蔡元培也深受德國大學理念的影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北大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
那么回到我們開頭的問題。一個人,尤其是進入了名牌大學的各國精英們,既要學習通才教育,又要深入進行科學研究,可是大學時間就只有四年。不能每一個人都是牛頓和愛因斯坦那樣的天才,所以,再優秀的人才四年的時間也會感覺到吃力。為此洪堡理念出現以后,歐洲的很多大學都采用五年制的形式。這一制度也影響了前蘇聯和中國的清華 、中科大等采用洪堡體制的大學,建國以后很長一段時期清華、中科大的本科都是五年制。但是隨著科學技術越分越細致,5年的本科教育也已經無法培養更加專門的人才了,所以,歐洲和美國一些優秀的大學開始培養博士生。博士其實本質上是一種職業教育,而本科在一些優秀大學則是基礎教育。今天很多歐美大學的博士,其實就是通過5-6年的培養使得一個人具備科學研究的職業素養和基本技能,并且開創性的做出了一些成果。歐美的大學最開始是沒有碩士學位的,只是在培養博士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工作可能不需要博士教育,而且有的人可能沒有想好或者不能適應博士教育的培養,于是出現了折中的碩士學位。這里先明確一下,碩士和博士學位的難度是有較大區別的,在美國甚至有天壤之別。 在歐美跟中國的碩士是不太一樣的,歐美的碩士基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授課型碩士,一種是研究型碩士。授課型碩士是不需要做論文的,基本是在本科通才教育的基礎上針對某一個小專業和方向的深化。而中國的碩士則是要作一篇畢業論文。所以美國有很多知名的專業學院。比如法學院、醫學院、商學院等,這些學院基本是研究生教育,不招收本科生,他們認為一個律師、一個醫生是一項神圣的工作,需要一個人本科階段擁有良好和寬廣的教育背景。
寫到這里,我們心中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在當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科學技術越來越復雜,本科教育可能越來越滿足不了專才教育的需求。比如在中國一個本科生前兩年開始學習基礎課程,同時要準備英語四六級和計算機二級考試,第三年開始專業課程,同時還要準備考研 的備考準備。4年的教育別說專才教育,甚至通識教育都基本無從談起。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研,讀碩士。但是讀與不讀,仍然需要每一個結合自身情況,認真思考。不要把考研、考博本身作為目的,而是要根據自身情況綜合規劃。看過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武林高手都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內功深厚,比如段譽、喬峰。一種是外家功夫登峰造極,比如失去了內功卻把獨孤九劍演繹到極致的令狐沖,但是最后的頂尖高手都必須具備深厚的內功基礎。我認為本科階段的通識教育恰似一個人的內功,可能在找工作,或者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顯不出來威力,但是就像達到頂峰的高手都內功深厚一樣,決定一個人能夠走多遠的永遠是他在本科階段積累的底蘊、素養和能力。一個人也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就像武林高手每天的打坐一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堅持水滴才能石穿。無論本科、碩士、博士都不是你追求的目的,也不是你人生的終點。無論你是讀書還是工作,只要你一直按照自我規劃的方向發展,一定能有所進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