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的什么書:《大學之路》
閱讀有效時間:2.5h
閱讀中遇到了什么困難:好多內容都覺得有用,都想抄下來
閱讀有什么收獲:現代教育=本科通識+研究生專才
明天打算怎么做:作者自己的求學之路,可以多寫點感想了
前言部分
大學的教育應該分為兩個階段,以通才教育為主的本科階段,和以專才為主的研究生階段。
在本科生階段,學生們接受的應該是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僅僅是skills (broad education of libral arts)。“當許多聰明、求知欲強、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時,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相互學習。他們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并且學會獨到的行為判斷力。”這實際上是通才教育的精髓。為了保證通才教育,大學不應該限制學生的專業,至少要允許學生換專業。
可以講,沒有好的通才教育,一個人的事業發展就不會有后勁。
在完成通才教育之后,需要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1-5年時間不等的專業訓練,這個訓練可以在學校里完成,也可以在工作中完成,還可以在工作后再回到學校完成。
有了好的通才教育基礎和專業知識技能,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于兩點,即他服務于社會的意愿以及對所從事事業的喜愛程度。
紐曼的通識教育
約翰·紐曼在《大學的理念》中提到,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培養有能力服務于社會的人,大學是傳播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非雕蟲小技(Skills)的地方。
紐曼反對知識面窄、缺乏廣度的高等教育理念,支持牛津大學長期堅持的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的大學教育。他強調將一大群好學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生活的重要性,在學業上要少管他們,但是必須教他們對自然美德的追求,生活的知識,商業的信用,對是非的判斷能力,生活品味,以及對國家的貢獻等等。
在全球最難進的哈佛商學院里,從來沒有考試。同學們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同玩,他們相互學習獲得的知識不比從教授那里得到的少。在寬松的環境下,他們可以自由地獲取專業技能和社會知識,尤其是和人打交道的經驗。
但是這種教育方法要求學生有很高的自覺性。美國排名靠前的私立大學錄取的學生,他們具有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的主動性,普遍學習能力很強,能迅速掌握專業知識,并且課業不能太重,這樣他們才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立足于社會的基本知識和本領。
通識教育對學校的要求
紐曼認為,一個大學生的知識面一定要廣,不能局限于一個專業里的少量課程。著名教育家艾略特將哈佛大學過去的以教為主改為以學為主,學生想學什么,教授就教什么;如果教授不能勝任,就找能夠勝任的教授來。以至于只有6000名本科生的哈佛大學,可以開出6000門課。
學校想要實現通識教育,首先要給學生足夠的選課和換專業的自由。在美國的一流大學中,大部分大學都給予學生在專業選擇和選課上的絕對自由,大學生入學后不分院系和專業,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選擇一個專業,在校期間和研究生階段都還可以換專業。布朗大學和杜克大學還讓學生自行設計專業,每一個本科生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課程體系。
其次,實行通識教育,學校還要有足夠多、足夠寬泛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哈佛大學除了本校開設6000門本科生課程,還和鄰近的麻省理工學院共享課程。規模較小的文理學院,通常也會和附近的一流大學合作,以彌補它們課程種類和數量的不足。
另外,為了讓學生之間有專業和領域間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的可能性,大學學科的平衡也很重要。
最后,為了引導學生們互相交流,牛津和劍橋的(住宿)學院制是做得最有成效的。學生們(包括一些教授)生活在一個對外相對獨立、對內聯系非常緊密的小社區里,所有人都是一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其目的是增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授之間的關系,并且在今后的人生中將這種關系一直保持下去。另外,還有利于教授幫助學生成長為社會的人。
洪堡的專才教育體制
威廉·馮·洪堡兄弟在工業革命的背景下,創立了“研究教學合一”的普魯士高等教育體系,大學中教學和研究同步進行,并以職業教育、技能教育為大學的中心任務。
學生在學校時必須對一個專業有比較精深的了解,學到的是馬上能夠用于國家工業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知識,一走出校園就能為社會服務。為了讓學生們能做到這一點,很多專業的學生需要五年才能畢業,最后的兩年完全在學習非常精深的專業知識。
他們創立的柏林洪堡大學培養了大批的哲學、人文、科技和工程精英,普魯士很快從一個弱小的農業國邁向了工業化強國,統一了德意志地區。歐美各國和之后的中國,也紛紛效仿。
魚和熊掌
洪堡教育體制能夠培養很好的執行層面的專業人才(無論是科學家、工程師,還是律師和醫生),但是很難培養出有廣闊視野的領袖以及實業家。但是只靠四年時間的本科教育,讓一個大學生同時完成通識教育和專才教育幾乎不可能。
第二個難度是辦學的成本太高。目前,世界上僅有哈佛和斯坦福兩所大學基本做到了各學科完全平衡發展,專才教育和通識教育兼顧得近乎完美,同時在科研上全面開花,而這都是靠巨額的捐款和巨大的學術聲譽來維持的。
第三,對于很早就明確自己的專業方向的人,比如主動退學的比爾蓋茨,喬布斯和扎克伯格,他們都認為在學校里繼續接受教育不如及早做事情,因為在社會這所大學里他們學到的通識要遠比在大學里學到的多。
最后,通識教育和專才教育很多時候是矛盾的。
按照紐曼的通識教育理念,學生上課、考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時不給自己設限。這就要求學校給予學生大量自由時間,并且允許學生在課程沒有完全學懂的情況下給他們好成績(否則他們只好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比如今天的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
反過來,如果要讓學生學得精深,根據《異類》的一萬小時原則,就得要求他們必須在某些學業上每天花費七八個小時的時間和精力,他們也就沒有什么時間做其他事情了。在今天的麻省理工,普林斯頓,牛津和劍橋,因為課程和考試都比較難,雖然大學給予了學生充分的選擇自由和大量自由時間,很多本科生也只好集中精力學好功課和考試了。
通識教育+專才教育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吉爾曼和艾略特提出,要想兼顧通識教育和專才教育,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延長教育時間,把教育分成本科的通識和素質教育,以及研究生院的專才教育,別無他法。
吉爾曼借鑒了洪堡體系的長處,在剛成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了美國第一所研究生院,并將該校辦成了第一所研究型大學。他將高等教育一分為二,把本科的精英教育和素質教育與研究生階段的專業教育相結合。
艾略特在歐洲考試時,深深體會到歐洲高等教育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希望能夠像德國那樣,直接將大學的發明用到工業上。他在擔任哈佛校長的40年中逐漸貫徹自己的辦學理念,將大學由“以教為主”變成“以學為主”,并將本科的素質教育和研究生院的專業教育相結合。他要求所有的學生要在幾個規定的領域選一部分課程,然后再在自己關注的學業方向上選其余課程。在地理空間上,他還把各個專業學院獨立出去,建立相對獨立的園區。
以此為樣板,美國建立了現代高等教育體制。它的本科教育偏向通識教育,本科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偏少,但是知識面要廣得多,而且社會經驗豐富,綜合能力(包括寫作能力、講話水平和科學素養)更強。
由于本科時受到的專業訓練少,大部分本科畢業生,要么在工作中學習(前幾年薪酬很低),要么進入研究生院深造。碩士培養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種服務于社會且能安身立命的手段,只要“會使用知識”,大部分大學是不需要做論文的。而社會上大部分工作只需要學制短、專業技能要求低的碩士教育,因此美國很多大學的碩士生人數甚至超過本科生許多。
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的難度可就有天壤之別了。博士的要求是“創造知識”,為世界貢獻新的知識,博士論文要求做出(哪怕是一點點)前人沒有做出的成就。另外,在美國,本科教育和博士教育都是賠錢的,招收碩士才是學校掙錢的手段。因此對于各個大學,碩士申請者只要達到基本錄取要求,就一定會錄取,而博士申請者則要看科研經費能養得起多少人,因而錄取難度就比較大了。
最后,美國的高等教育今天能夠領先于世界,除了比較好地兼顧通識教育和專才教育,另一個原因就是二戰之后,大學和政府合作,建立了很多高水平的大型研究所和實驗室,每年有很多科研資金投向它們。美國政府的很多大型科研項目是放在這些實驗室里,而不是像歐洲和中國那樣放在政府所屬的獨立科研機構中,這使得美國的大學成了政府的科研中心。今天美國很多大學都有能力獨自完成大型的國防和科學探索項目,而世界上其他大學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