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決策

最近通過萬維剛老師解讀《決策》,讓我印象深刻。因為這個與李笑來老師文章中說的人生就是不斷選擇的結果,突然讓我對這個概念更加的具體了。

有時候很奇怪,一些很淺顯的事情與概念每天碰到,甚至時時刻刻都在做,卻因為太熟悉而忽略了。對決策這個事情尤為如此,可以這么說從你有獨自行為能力開始,你就每時每刻在做著決策,我今天要幾點起床?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我要怎樣安排今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們是怎么決策的?

在我個人看來,決策分成兩大類型:

1)主動決策。

主動決策就是通過自己的意愿來選擇,這個是比較重要的一種能力,一般看身邊的人,如果他是更加主動地為了自己將來的利益做決定,那他一般都能更好地生存下來,并得到更好的回報。

2)被動決策。

被動決策在我看來就是那種,事情突然來到眼前,沒有準備,大致聽聽別人的意見然后糊里糊涂地從了。

造成這兩種行為出現的原因,可能有兩種:

1)勤奮與懶惰。

2)講究與將就。

懶惰的人也就是最容易出現被動決策的人群,我在前面有提到過,在心理學里面來講,恐懼的根本原因是懶惰,所以懶惰會導致恐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害怕。說白話就是:我害怕我失敗;我害怕丟臉;我害怕有損失;我害怕......其實治愈懶惰和恐懼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勤奮!

那什么又是講究與將就呢?道理很簡單,講究的人更追求完美,所以事事要認真對待,一旦認真起來,考慮問題肯定相對深入。而凡事將就的人呢?其實在他們內心的最明顯特質就是:無所謂。這類人也遇到不少有成就的,但是他本應擁有他更高的成就。將就的人更容易妥協,更容易安于現狀。

如何主動決策?

我們要做個主動決策者。但是由于大部分決策都是處在一個非常糾結的心理狀態,所以才得認真找個可操作的方法來做個了斷。

有的人能為幾十塊錢的東西貨比三家,可是面對人生重大選擇卻異常草率。這大概就是隨波逐流慣了,不但不講究決策科學,而且缺乏決策意識。--載自萬維剛讀書筆記

我的大腦里有自己的一套決策流程,但是從《決策》這本書里的到這幾個我相信會更好,更有效:(當然決策的細節方法還有其他內容,就不過多展開了)

1)看看自己有幾條選項。(想辦法為自己增加幾個選項)

為自己增加選項很重要,比如我在供應商的時候從開始只重點討論價格,到后來從不同緯度評估,規模,商務條款,地理位置等,在增加了選項后,會慢慢發現一個更清晰的世界。

2)評估每個選項的優劣。(向別人尋求意見,獲得客觀評價)

這里有一個方法比較好用,特別是在一些相對陌生的決策議題時,先征求比較專業人士的意見,然后列出優劣,打分,得分最高的兩個方案留下,然后再選擇一個最終的選項。這個好處是可以讓你在最短時間內排除干擾項。

3)從這些選項中選擇一個。(從長遠考慮)

對于最后得出的結論,在按照“三個10”的方法總結一下。所謂“三個10”就是問自己:10分鐘后我還會這樣做嗎?10個月后呢?10年后呢?如果大概想明白,這應該就是個不錯的決策了。

4)對未來不確定性有一個準備。(為自己設置保險)

最后,把最壞的情況列出來,想出相應的應對措施。比如在投資的時候,永遠要問自己,這些錢虧完了,對我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的現在是因為過去的選擇的結果,只要我們想清楚了這一點,就可以說剩下你要做的事情就只有兩個了:1)如何決策;2)如何盡量做對的決策。當然,保險也很重要,萬一決策錯了,要有回旋的余地。

我的感悟

能謀之人未必擅斷,擅斷之人未必能謀,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確實很難。但是從萬維剛和李笑來兩位老師的分析總結中,我確實得到了一點觸動。如果要做好決策,

1)要敢于承擔;

2)為未來設想一個結局。

Eric(前進無故)

2017/6/18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