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浪費時間的三件事judge, hesitate and regret。總結起來全是和選擇或決策相關的,分別對應決策前、決策中和決策后。
在提升決策能力上,可參照以下幾種方法:
一、在非重要決策上節省精力+不糾結。
在非重要決策上節省精力的三大方法:
1、找到無需費神的決策,如日后遇見則用最簡單甚至是隨機的辦法處理,比如:吃飯地點、打發時間需要看的電影等等。
2、找到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間幫助自己在合適的問題上做決策。
3、找到合適的事件建立決策機制。
建立一套決策機制然后嚴格執行,核心是保證決策機制簡單而可執行,比如:紳士的機制,參加首先答應的活動,而不能毀約去后來的,哪怕后來的活動更有價值;功利的機制,參加對找工作更有價值的活動,而不管毀約之前的活動會得罪什么樣的組織者等等。
不糾結機制:糾結難在選擇多,而不是沒選擇。要想不糾結,就是面對沒有本質差別的幾個選擇中做出決定后,迅速制造不能悔改的束縛(法律上或者面子上),讓整個人生從糾結中徹底解脫而變得簡潔簡單,不用在幾個方案中反復思考以及選擇之后仍然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得不斷后悔。
二、打破預期情緒誤導
建立正確的反饋,較常用的做法是記錄決策時的情緒感受,在做完決策后再記錄心里感受,然后做一個比較,通常3、5次就能形成一個正確的反饋和感知,打破誤區。
三、避免做出差決定
1.所有重要的決定,不要立做判斷,給自己時間再次確認。
當你面對一個問題,在不同時間段都能得出同樣結論的時候,說明這個結論才是你在現有信息和思維能力下的最優解。
你不一定能做出客觀上最好的判斷,但起碼你能做出自己最優的決策。
2.不要在情緒強烈的時候做出決定。
人類所有的情緒,對于決策來說都是災難。積極的情緒會讓人過于樂觀,低估負面結果帶來的影響,從而做出風險性極大的決策——詳見去年春末夏初的A股市場;而消極的情緒則會讓人陷入悲觀,過于保守,從而錯過很多機會。
你不可能去完全避免情緒化,但起碼你可以在情緒噴涌的時候給自己一個提醒。
3.不要在周圍人的慫恿下做決定。
每個人的思維模式不一樣,所處的立場也不一樣。除了你之外,沒有人能夠完全地站在利你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和做出決策。比如高中時候你的那些死黨慫恿你去大膽告白,真的對你來說是最優決策嗎?未必。人類的思維遠比想象的要脆弱,很多時候聽得多了你當時就信了。
你不可能消除他人對自己的影響,但你可以等到獨處的時候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再思考一遍,這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嗎?
四、提升決策能力,我覺得需要先從高效生活,簡化生活開始
1、首先,刪除你手機上所有沒用的APP
2、清理你的生活空間
3、簡化自我
4、多吃蔬菜
5、多喝水
6、任何事情,如果能在2分鐘內完成,立馬完成它
7、每天只查看1-2次信息,不能再多
8、早起。有調查表明,早上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9、早睡
10、戒掉喝酒或吸煙
11、關掉你的電視或者視頻網站。
12、經常到外面走走,沒事可以多散散步。
13、微笑
14、聽歡快的音樂
15、說實話
16、刪除不必要的朋友
17、學會說不,跟你的所有壞習慣說不
18、學會說是,對生活中新奇的,未知的事情說是
五、初步形成個人決策機制:
1、限定時間機制:
每一個決策限定時間周期,務必在X天內完成決策;
2、不后悔機制:
對于決策后事項,哪怕帶來很大副作用,決不后悔;
3、反思總結機制:
每做一個決策進行反思總結,提煉優點,彌補不足
4、簡單事項快速決策機制(詳細列出清單):
諸如吃飯、看電影、買衣服、買鞋子等
5、選擇多時學會精簡自己的選擇,避免決策成本過高
6、不完美主義
合理選擇就是決策最優化。我們不能一味追求“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