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對專家的依賴也越來越重。
聽取專家的意見并沒有錯,但如果 你完全沒有自己的判斷,就容易出問題。
因為專家也是人,不可能每次都對的。
這種情況俗稱“權威效應”
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并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權威效應”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們有“安全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往往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具備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系數”;其次是由于人們有“贊許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范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贊許和獎勵。
權威不等于正確,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我們不能把權威的意見作為決策的依據。畢竟權威的意見是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給定的意見或結果,脫離了這些條件不一定適用。正確做法是,不能偏聽偏信,應該結合當下的條件,自身的情況作出明智的判斷,做出正確的決策。
我們從來不指望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同樣也不要指望一個他人意見而做出自己的決策。
02
2003年,美國發生了哥倫比亞航天飛機失事事件。后續專家在調查事幫起因的時候,發現問題出在了一張名為“飛船失事可愛性的測驗數據綜述”的幻燈片上。其中“飛行前的模擬飛行測驗所使用的泡沫是真正撞擊飛船 的泡沫的1/640”這行關鍵字信息被放在了小字部分,幾乎沒人注意到這行字。也正是這個原因,為飛機的失事埋下了種子。
盡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因為忽略了一行小字而付出生命的代碼 ,我仍然要提醒一下大家,在進行重大決策的時候,千萬擦亮眼。因為別人強調的重點,不一定是你的重點。
有時,經驗會害死人,別人的經驗不一定是你的經驗,別人關注的重點也不一定是你的重點。這里有個關于“幸存者偏差”知識值得大家學習。
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英聯軍對德國展開了大轟炸。由于德國防空力量強大,美英空軍損失慘重,軍方找來飛機專家,要求研究戰斗機受損情況,對飛機進行改進。專家們檢查了執行任務歸來的飛機,發現所有返回的飛機機腹都遍布彈痕,機翼卻完好無損。于是專家們推斷機腹非常容易受到炮火攻擊,應該改進機腹的防護。
美國一個統計學家卻認為,這證明被擊中機翼的飛機都墜落了,而僅僅被擊中機腹的飛機都返航了,應該加強防護的是機翼:而不是機腹。軍方采納了他的建議。事實證明,他才是對的。
統計學里將這類情況,稱為“幸存者偏差”。
生活中,我們應當避免“幸存者偏差”的出現,避免作出錯誤的決策。正如別人分享的成功經驗無法復用到你身上一樣,那些事后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經過加工渲染無法還原當時人為因素、外部條件等,如偏聽偏信只能讓自己陷入誤區而不自知。
03
人們在接受信息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樂觀偏見”,說白了,就是只聽自己想聽的,主動屏蔽和自己想法相左的觀點。
“樂觀偏見“也說明 了大腦喜歡在舒適區思考,求同排異。這樣的思維模式無疑是舒坦的,同時也是 危險的。因為在做決策 的時候,如果你只聽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而忽略了不利的違章,很受人導致盲目樂觀,從而將自己暴露在風險中。
為什么會這樣呢?當我們遇到與過去認知不一致的新觀點,就會觸發我們的習慣性防衛。習慣性防衛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現象,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觀點、尊嚴可能 會受到挑戰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是 思考對方的挑戰和質疑是否合理 ,而是:有敢反反我,和他干!這就是習慣性防衛。
而產生習慣性防衛的原因,是當一個問題出現 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習慣把這個問題歸因于別人,是那個人自身有問題。而當同樣的問題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就不這么想了,反而會把問題歸因于外部因素,心理學稱之為”基本歸因偏差“。別人出事都是人品問題;自己出事,就是外部環境問題。
《第五項修煉》曾引用行為科學的奠基人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的觀點:
習慣性防衛的根源是懼怕暴露出我們想法背后的思維。
成甲老師曾在《好好學習》建議人們在遇到這種習慣性防衛的不利影響時,要建立綠燈思維。即我們遇到新或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是: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么用它來幫助自己?當發現與我們想法不一致時,我們要換一個想法,這個觀點雖然與我觀點相左,他為什么提出這個觀點,他的思考點是什么?他的觀點一定有他的用處。
通過傾聽與溝通,讓自己的想法與他人的想法作融合與修改,用開放的心態接納不同的觀點。從而讓自己學會從不同的維度、視角考慮問題,分辨出什么對我才最重要。
以上三個心理誤區,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你作出正確的決策。這有個小技巧,在你每次做決策時,仔細記錄你選擇時所考慮的因素,檢查自己是否在某個環節犯了錯,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