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聽一本書,是得到這個app給我的興趣。在簡短的時間內有效閱讀,并有所收獲,原來是這樣簡單的事情。
今天讀的一本書叫做《明智行動的藝術》。與昨天的書不同,昨天的書強調行動效率,而這本書強調行動的思維方法。不是所有的書都千篇一律,因為書名而盲目歸為一類,而不愿意再去接觸,這是我從前有過的錯誤心態。而如今,我愿意去接納各種類型的書,讓自己擁有各種類型的思維方法。
那么,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獲主要集中在幾點:1.我們通常把因為手里有一把錘子,而把一切當成釘子。也就是說,當我們處理事情或者與人交談時,通常運用固有專業思維來解決問題。例如老師擅長說教,領導者擅長說官腔,每個人都會因為生活不同而擁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會導致他很難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很容易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思維慣性。而這來源于人本身的自大和迷信。自大即認為自己已經完全了解了事情的全貌,自己一定可以解決,從而缺乏了理性思考。那么方法就在于,在自己固有思維之外多加幾種思維方式。這當然需要我們多去了解。可以通過看書,也可以通過與不同類型的人溝通,當然,溝通之后自己的大腦里要進行歸類總結。
2.為什么我們總覺得別人與我們想的一樣?這與上一個問題有點相似,但同樣值得思考。作者介紹給我們,這叫做“虛假同等效應”,這種心理體現在過于自信以及認為別人不認同自己即為不正常的表現。我們的生活中總是有勤奮的人,有懶惰的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人被劃分成幾類以后,這幾類人一旦相遇,就很容易互相排斥。原因在于,我們總是過度相信自己是對的,而別人必須和我們有相同意見。這也體現在,老師總是要求循規蹈矩,他說什么學生做什么,否則就是叛逆。原因就在于,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一味認為自己完全正確。這種心理容易導致我們不能足夠理解他人,從而導致溝通失敗。那么我們要想避免產生這種心理做的就是意識到對方有自己的思維方法,預先了解對方,思考他的思維模式。在溝通過程中,及時關注對方反饋,從而換位思考。保持包容心態,多一些尊重。理解對方,是溝通成功的關鍵。
3.明確不該做什么,會讓我們的行動更高效。當你有許多事情要做時,先去除你最不要緊的,然后再確定真正應該做的。生活,目標都要精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