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3057 字 | 建議閱讀 6 分鐘
6月,我讀了兩本書《清醒思考的藝術》和《明智行動的藝術》,書的結構很清晰,容易讀,不過,里面的每個思維錯誤,每讀一次就讓我揪心一次。
看來自己以為的自己,還差得有點遠,里面講的很多思維陷阱,我現在還是會犯,甚至經常犯,即便讀完了書,還是會無意識的犯。
只是,讀書的好處就在于,能夠知道有哪些錯誤,自己又是如何犯的錯,當知道了這樣的思考路徑后,以后就能起到一個提醒的作用,盡量避免。
這兩本書擺在一起看,我們就會發現都是在講一個主題——思維錯誤,當然標題和副標題還是很吸引人的,可真的把104個錯誤讀完了,可能就不會這么想了。
所以說,讀書本身不一定都是輕松加愉快的事,至少在不小心發現了自己的缺失時,是很不愉快的。
1.清醒思考
先來講個《清醒思考的藝術》一書里的比較著名的故事:
馬克斯·普朗克于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后他在全德國作巡回報告。不管被邀請到哪里,但都會就新的量子力學演講一番。他的司機漸漸對他的報告爛熟于心。“普朗克教授,老作同樣的報告,你一定覺得無聊。我建議,在慕尼黑由我代你作報告,你坐最前排,戴上我的司機帽。讓咱倆換換花樣。’‘普朗克興致盎然,欣然同意。于是司機為一群專家級聽眾作了一番有關量子力學的長篇報告。之后,一位物理學教授舉手提問。司機回答說:“”我壓根沒想到,在慕尼黑這樣先進的城市里還會有人提出這么簡單的問題。請我的司機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這個思維錯誤就是——司機的知識,換句話說,叫。
這個故事在查理·芒格的書《窮查理寶典》里也講過,對投資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查理芒格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而這個思維錯誤,我們很多人都有,巴菲特后來在論述投資里提到了另一個概念,叫“能力圈”,就是與這個思維錯誤對應的。
“能力圈”,是指我們知道我們到底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通過不斷的學習擴大這個范圍,而不是妄想超出這個圈子做根本做不到的事,這個能力也是投資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另外一個故事是:
一只狐貍偷偷地靠近一裸葡萄樹,渴望地盯看樹上熟得發紫的大葡萄。它拿前爪撐看樹干,伸長脖子,想摘幾串葡萄,可葡萄太高了。它惱怒地想再次試試它的運氣,它縱身躍起,但撲了個空。第三回它用盡全身的力氣一跳——又撲空了,它背朝下摔在地上,而葡萄樹連一片葉子都沒有動一下。狐貍聳聳鼻子,說:‘我覺得它們還沒熟透,我不喜歡酸葡萄。’‘它驕傲地昂首走回了森林里。
古希臘寓言大師伊索的這則寓言描繪了最常見的思維錯誤之一,也就是狐貍曾經的打算與結果不符,狐貍有3種方式可以緩和這惱人的矛盾(失調):(l)它最終還是想辦法摘到了葡萄;(2)它承認自己的能力不夠,摘不到葡萄;(3)事后作出別的解釋。最后一種情況人們稱之為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用來描述在同一時間有著兩種相矛盾的想法,因而產生了一種不甚舒適的緊張狀態。換句話說,大腦里同時出現了兩種矛盾的想法,讓心里感覺不舒服。
解決這個矛盾的通常辦法就是說謊,也就是另作解釋,讓自己舒服一點。
承認自己不行,很難做到,更不要說繼續堅持想其它辦法做到了。我們更常見的就是給自己找一個借口,然后,換個事情去做。
2.明智行動
同樣的,在《明智行動的一書》里,也有很多這樣有趣的故事,比如:
一個男人被送到醫生那里治病。醫生切開了他的動脈,大約有半升的血噴出,那個男人陷入昏迷。第二天醫生又給他放了5次血,在第3次的時候血已經不能噴出,于是醫生將一個充滿熱氣的玻璃燒瓶放在傷口上,利用杯內和外界的空氣壓力差將血吸了出來。于是這個男人身上留下6道傷口,半死不活地躺在床上,然后醫生將醫蛙放在傷口處,醫蛭慢慢地吸血,當它們身體鼓到快被血撐爆時,醫生再換上新的饑餓的醫蛭。就這樣治療3個月后病人出院―當然前提是病人還活著。
直到19世紀這種治療方式都是很常見的。這一放血療法基于身體的’‘體液學說“。根據這種學說,所有的疾病都源于四種體液的不平衡―黃膽汁、黑膽汁、私液和血液,而像座瘡、哮喘、糖尿病、癲癰、瘟疫、腦出血、結核病以及其他上百種疾病都是由于體內血液過多造成的,所以要放血治療。僅在19世紀30年弋去國就用了4000多萬只醫蛭。這種體液學說統治了醫學界2000多年,幾乎沒有任何一種科學理論可以存在如此長的時間,何況這完全是荒誕無稽的學說,大多數病人被證明如果沒有接受放血治療身體會更好一一而且醫生們對這一點也毫不隱瞞。
這就是著名的——放血治療法。很多人可能覺得這太不可思議了,怎么這樣的方法如長的時間都沒有被證偽?
是的。我們以為我們都是很文明的現代人,可實際上,我們的真實歷史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美好,有時超出我們的想象太多。
再比如這個心理學實驗:
90年代,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和丹尼爾·西蒙斯為兩組女學生互相傳接籃球拍了錄像。一組女生穿黑色丁恤衫,另外一組穿白色的。這一視頻在YouTube上輸入“the Monkey Business Illusion'‘就可搜索到,如果你現在可以上網,那就不要再往下讀,先去看看這個視頻吧。當時參加實驗的人要求看著這一視頻數出穿白色丁恤衫的女生接了多少次球。
在視頻中間發生了很奇怪的事情:一名裝扮成大猩猩的學生走到運動場中間,猛拍自己的胸脯,然后溜之大吉。在視頻播放結束后,參加實驗的人被問到是否注意到了不尋常的事情,也就是是否看到了大猩猩,有一半的人驚訝地搖頭,大猩猩?什么大猩猩?這一“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是心理學上最著名的實驗之一,驗證了所謂的”注意力錯覺“:我們認為沒有錯過任何在視野范圍之內發生的事清,但實際上我們只看到了自身所關注的部分——在這個實驗里是接球次數,而我們沒有關注的內容可能就像大猩猩那樣外形龐大而且顯眼,但它卻在我們眼皮底下溜走了。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眼睛有時看到的只是我們經過篩選看到的,而并不是事實的全部。
我們的看似在控制我們的大腦,而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是大腦的奴隸而已。
3 融合
上面都是說的故事,那是不是當我們看了這兩本書,知道了這些故事,贊同了作者的觀點就能清晰思考并明智行動了?
還不行。兩本書都是講的概念,以及對概念的反對論據,換句話說,作者只是重點說了一方面,就是我們可能具有的那些思維陷阱,另一方面如何有效做到,只是每一小節提到了一下。
而綜合看起來,有的思維錯誤,是因為長久以來的生物進化而產生的,是刻在我們的基因里的,一時半會兒真的不好改變,我們只能說盡力避免出現,因為從結果上看,確實導致了一些不好的結果,但是有的思維錯誤本身是為了保護我們的,比如,認知失調后撒謊。
還有假裝知道的能力,假裝知道有時也會有一定的好處的,就是我們信心不足時,讓自己看上去可以應對一些事。而赫拉利·尤瓦爾在《未來簡史》里說的——虛構的能力,其實也是從這里出發的,能說這一定都是錯誤的?
所以說,我們不能片面的以為,看見副標題——成功決策必須必滿的52中思維陷阱——就認為,只有完全克服了這些錯誤后,才能決策,而實際上,很多時候是不可能絕對做到的,我們只能相對做到一個比較合適的度而已。
這個度,我認為就是融合思考和行動。
不要看書名寫的是行動,而實際上,都只是對思維錯誤的一個解釋和闡述,把這兩本書當成類似思維的工具書指導書更好。
可以時不時的提醒一下自己,是不是又犯了這些錯誤,自己是如何犯的。
事實上,思維錯誤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人就是會不斷犯錯的,但是關鍵是犯錯了能修正回來,這才是最重要的。
而最好的辦法就是邊行動邊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想,而忘記了去做。
| 持續踐行
讀完這兩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因為犯錯才成為人,但要盡量避免犯錯,這才是清晰的思考和最明智的行動。
持續踐行,從每天完成一件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