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明智行動的藝術》

2016-03-21

原文:如果我們給自己的行為一個理由,就會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令人吃驚的是,理由是否充分并不那么重要,只要有“因為”這個簡單的詞就夠了。一塊通知“我們在為你整修高速公路”的牌子其實完全是多余的,因為在高速公路上搭起工事還能有什么原因,我們從車窗向外瞥一眼就會知道是什么情況,但是說出一個理由會讓我們感到平靜。相反如果沒有這個“因為”,我們會覺得煩躁。

2016-03-21

原文:結論:必須要有“因為”,這個不起眼的詞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潤滑劑。你要盡可能多地去使用它。

2016-03-21

原文:意志力就像電池,在一段時間之后它需要充電。怎么充電呢?人們需要休息,需要放松,需要吃些東西。如果血液循環中的血糖含量過少,那么意志力就會變弱。宜家家居就深諳此道:在其擁有一萬件商品的環形購物通道中,消費者肯定會出現“選擇疲勞癥”,所以宜家的餐廳正好在環形通道的中間,而且宜家不會吝嗇于提供價格優惠的瑞士蛋糕,讓你吃完之后又感到精力充沛,可以決定購買哪一種臺燈。

2016-03-21

原文:如果一個極特殊的情況會改變整個局面,就像第二個公交車的假設,那么你(特別是記者朋友們)就應該放棄“平均”這個概念。

2016-03-21

原文:是戰爭人數還是戰爭天數?什么是DAX(德國DAX指數,德國重要的股票指數)每日的平均變化?建筑項目的平均超支是多少?一本書的平均版次是多少?一次渦流造成的平均損失是多少?一位銀行家獲得的平均紅利是多少?一次市場營銷活動的平均成功率有多少?電影演員們的平均收入是多少?以上這些人們當然都可以計算出來,但卻是沒有意義的。在這些例子中,分布情況都與“冪律分布”有關。用最后一個例子說明一下:有少部分演員每年收入超過千萬歐元,但也有成千上萬的演員僅僅能維持溫飽。如果你因為電影的平均收入看起來很可觀而建議你的子女去當演員,那你最好還是再考慮一下。

結論:當提到“平均”這個詞時,你最好還是對它敏感一些,試著探究一下其背后的整體分布情況。如果一個極特殊的情況不會給平均值帶來很大影響,那就無所謂。如果一個極特殊的情況會改變整體局面,就應該放棄“平均”的概念。

2016-03-21

原文:錢不但沒有起到激勵的作用,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我的朋友給我50法郎,貶低了我提供的幫助,也侮辱了我們的友誼;幼兒園向晚接孩子的家長收取費用,使家長和幼兒園之間從之前人性化的關系變成了金錢關系,晚來接孩子也變得理所當然——只要為此付錢便可。而為放射物深埋場所附近的居民提供補償,會被人理解成是種賄賂,至少也減輕了居民為社會公益做貢獻的意愿??茖W上稱這種現象為“激勵排擠效應”。當人們不是為了掙錢去做一件事時,付錢給他們會破壞其做事的意愿,換句話說就是金錢上的激勵會排擠掉非金錢意義上的動力。

2016-03-21

原文:結論:滔滔不絕可以掩飾無知。如果一些內容沒有清楚地表達,其實是說話者自己不知道在說什么。語言表達是思想的鏡子:清晰的思想會帶來清楚的表達,糊涂的思想結果只會是廢話連篇。很遺憾的是,我們只在很少情況下才有真正清晰的思路。世界是很復雜的,我們的大腦要思考很多內容才能理解世界的某一個方面。在你對整個世界頓悟之前,最好還是記住馬克·吐溫的話:“如果你沒有什么可說的,就什么都別說?!焙唵问巧钸@條艱難長路的終結點,而不是起點。

2016-03-21

原文::即錯誤地認為掌握的信息越多,做出的決定就越好。

2016-03-21

原文:結論:在發現規律這件事情上我們都過于敏感,你應該堅持懷疑精神。如果你認為發現了某一規律,那么應該先把它看成是種偶然。如果你覺得實在是很有規律,那你應該請位數學家幫你做個統計測試。如果你倒的土豆沙拉的醬汁突然形成了耶穌的臉,那你應該問問自己:如果耶穌真的想要進行啟示,他為什么不在時代廣場進行?為什么不在電視上進行?

2016-03-21

原文:勞力辯證現象”是所謂認知不諧調的一種特殊情況。一枚簡單的別針使自己的胸口留下傷疤本來是可笑的,約翰的大腦為這種可笑作了調適,也就是把別針的價值提高,把它從普通的事物美化成貌似神圣的東西。這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而且很難人為地進行干預。

2016-03-21

原文:結論:當一項研究得出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結果時,請你謹慎地對待。這些令人吃驚的發現實際上完全是偶然事件分布的常見情況。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他最新的著作中寫到,即使是有經驗的科學家也會被“小數定律”所蒙蔽——這樣看來,我們這些普通人還能得到些安慰。

2016-03-21

原文::期望仿佛是虛構出來的,但它有真實的效果,有改變現實的力量。人們可以避開它嗎?可以過一種毫無期望的生活嗎?不可以,但人們可以更謹慎地對待它。提高你對自己和對你所喜愛的人的期望,這樣可以增強你的動力。同時對于不能控制的事情你要降低期望,比如對股票市場。

2016-03-22

原文:人們有這種傾向,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種傾向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福勒效應”(或“巴納姆效應”)。“福勒效應”解釋了為什么那些偽科學——占星學、筆跡學、看手相、塔羅牌占卜、與死者溝通等等——能發展得很好。

筆記:概括性的話有普適性。

2016-03-22

原文:一天,雅克的手機響起,是他的小學同學帕里克打來的,現在帕克里是地方鳥類保護協會的主席。帕里克說:“這個周六是我們每年一次的鳥舍日。我們找志愿者來幫忙,為瀕危鳥類制作特殊的鳥舍,然后放到樹林里去。我們周六早上8點集合,午后應該就可以完成?!毖趴嗽撊绾位卮??如果他“使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愿望是認真的,那他的正確選擇是拒絕這一請求。理由是:雅克每小時能掙500歐元,木匠每小時能掙50歐元。明智的做法是雅克多做一個小時的攝影工作,然后雇一個專業的木匠,讓木匠工作6小時來制作比雅克親手制作的質量好很多的鳥舍,然后雅克可以將剩下的200歐元捐獻給鳥類保護協會(我們暫且不考慮交稅的問題)。這樣一來,比起親自動手,雅克為“使世界變得更美好”做了更多的貢獻。但雅克答應去親手制作鳥舍的可能性是很高的。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為“志愿者的愚蠢”。這種現象很普遍,例如在德國就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無償工作。不應該去做志愿者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如果雅克自己制作鳥舍而沒有雇用一位木匠,他就奪走了一名木匠的工作——這肯定不會對“使世界變得更美好”做出貢獻。

筆記:志愿者誤區,如何才能實現貢獻的最大化?覺不是單純的自己親自去參與就是最優解。

2016-03-22

原文:結論:你會依賴你的感情來做出復雜的決定,你用“我對此是什么感覺”這一問題替代了“我對此是怎么想的”這一問題。當然,你是不會主動承認這一點的。

筆記:情緒對我們的影響遠超乎我們的想象,無意間就主宰了我們的決定。

2016-03-22

原文:研究的結果表明:內省是不可靠的。我們窺探自己的內心時,會虛構出一些內容。這種相信通過窺探內心可以得到真相的情況被稱之為“內省錯覺”(德文有時翻譯成“選擇性盲目”或“自我觀察錯覺”)。這不是吹毛求疵,因為我們都對自己相信的事情深信不疑,當有人和我們的觀點不同時,我們會有三個反應。反應一是“無知假設”:其他人一定是缺少必要的相關信息。如果有了足夠的信息,他肯定會同意我的觀點。政治活動家就會這樣想,他們相信可以通過講解來說服別人。反應二是“白癡假設”:其他人有相關的信息,但是腦子不好使,所以他得不出正確的結論,他就是個傻瓜。這種反應在官僚主義者中很常見,他們想要在前來辦事的“蠢人”面前把自己保護起來。反應三是“惡意假設”:其他人有相關的信息,也能理解這里面的意思,但故意得出相反的結論,他這么做是帶有惡意的。很多宗教分子就會這樣看待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都是魔鬼!

結論:沒有比自己的信念更令人確信的事情。如果你不惜一切代價去相信并堅持自己的觀點,那么它肯定是最確定的,但這樣也是危險的。窺視自己內心的這種自省,大部分是虛構出來的。如果你太過相信自己,一直相信自己,那么清醒過來的那一刻對你來說就會更加殘忍。越是你深信不疑的事情,你越是要多一些懷疑。作為聰明人你不需要信奉任何教條,你要做自己的異教徒!

筆記:自我反省固然是一種自我提升,自我教育的好方法??墒?,自我的反思往往不能客觀的發現和看待自己的缺點。要多參考周圍的朋友,尤其是敵人對自己的看法。

2016-03-22

原文:電腦屏幕上會顯示3扇門——紅的、藍的和綠的。玩游戲的人最開始有100分值。每打開一扇門扣掉1分,進入到每個房間可以贏得分值,而且很快就可以發現進入哪間屋子能贏得最多的分值。玩游戲的人都很明智,他們找到了那間可以得分最多的房間,并在整個游戲時間內都停留在那個房間里。接著艾瑞里和申哲武改變了游戲規則。如果一扇門在12輪中沒有點擊打開就會自動消失,不可找回。玩游戲的人便匆忙地從一扇門跑到另一扇門,為了不失去任何一個可以獲得分值的房間。他們比之前停留在得分最多的房間少贏取了15%的分值。這時艾瑞里和申哲武提高了打開一扇門所需要的分值,3分才能打開一扇門,但對得分沒產生任何影響。玩游戲的人浪費了很多分值,去保住所有的得分機會。即使玩游戲的人被告知,在每一個房間里仍有著與之前一樣的得分機會,他們仍不會改變其玩游戲的方式,他們不能忍受失去備用選項的想法。為什么我們會這樣愚蠢?因為由此帶來的害處并不明顯。只有在金融領域才會表現得很明顯,選擇任何一種有價證券都要有所付出。而在其他領域盡管做出選擇也需要付出代價,但代價是隱形的:每一種選擇可能都會消耗精力,浪費很多思考時間和生命。如果一位總裁去審查每一種可以想到的擴展可能性,那到最后他不會得到任何可能性;如果一個企業想要和用戶針對每一處細節進行討論,那到最后用戶也不會給予這個企業任何討論的可能性;如果一個售貨員想要跟在每一位顧客身后跑,那到最后他也不會有任何顧客。

筆記:太多的備選項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如果在過多的可能性里疲于奔命,最終會一無所獲。謹慎的選擇你最看重的幾點,放棄其他的,然后專注于你已經決定的。

2016-03-22

筆記:人類忘記信息的來源的速度,要比忘掉信息本身更快。

2016-03-22

原文:結論:當你面對著選項A(讀工商管理碩士、體育場、做手術)和現狀(不讀MBA、空草地、不做手術)時,你習慣于將選項A與現狀進行對比,這是錯誤的。你要做些功課,將選項A與其他選項進行對比,否則很快就會有人把你引入歧途。

筆記:看一個選擇是否對自己最有益,是要比較你做這件事比你不做這件事失去的少。

2016-03-22

原文:我經常問自己,為什么廣告會有效果。我以為每個頭腦清醒的人只要看出信息來自廣告,都不會去相信,都會把它看成是沒有價值的。但即使是像你這樣明智的讀者也很難做到這一點,這里很有可能是因為你在幾周以后已經忘了某個確定的信息是出自經過調查研究的文章,還是出自旁邊的廣告欄。你如何避開睡眠者效應呢?首先,不要接受任何未經你要求而得到的建議,即使這建議據說是為了你好。這樣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自己不受操控;第二,你要盡可能地躲開廣告宣傳中的信息;第三,請你試著回憶每一個你熟知的說法的來源,是誰說的?為什么是這樣?你應該像偵探那樣去思考,想想這對誰有利。當然這意味著你要花費很多精力。

筆記:人類忘記信息的來源的速度,要比忘掉信息本身更快。

2016-03-22

原文:“競爭偏見”也是很多創業者容易犯的錯誤。蓋伊·川崎在蘋果公司做了4年的首席宣傳官。如今他是風險投資家,為創業者提供咨詢。川崎說:“A級人才會雇用A+級人才,也就是比管理者自身還優秀的人才;B級人才相反只會雇用C級人才,C級人才雇用D級人才,D級人才雇用E級人才,以此類推,直到短短幾年之后企業只剩下Z級人才?!彼慕ㄗh是:請你雇用比自己優秀的人,否則你很快就會擁有一公司的廢物。這里也體現了“鄧寧-克魯格效應”,即無能的人往往無法認識到自己的無能

2016-03-22

原文:結論:請對比你有才華的人予以支持,短時間內你會使自己的地位陷入危機,但你絕對是可以從中獲益的,因為無論如何總會有人在某一時間超過你,等他們超過你時,你會更容易贏得他們的好感,更方便向他們學習。

2016-03-22

原文:那什么時候“最初效應”會起主要作用,什么時候“近因效應”會起主要作用?回答是:如果產生印象后要立即做出決定,那么“最初效應”會起主要作用,比如在文章開篇,你不得不根據阿萊和本兩人的性格特征做出選擇;但如果之前已經有印象,那么“近因效應”會起主要作用,比如你回憶幾周前聽過的一次演講,那么你首先會對其結尾部分有最深刻的印象(近因效應)。

2016-03-22

原文:結論:無論是一場演講、一次銷售討論還是一本書,其中間部分是最沒有影響力的。請你不要根據第一印象對事物進行判斷,它肯定是具有欺騙性的。請你對一個人的各個方面客觀地進行評價,不要先入為主。這絕非易事,但在一些情況下還是可以實現的。例如在一次面試中,我每5分鐘對參加面試的人評一次分數,然后算出平均分,所以我很確定這一談話的“中間部分印象”與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同樣地在起作用。

2016-03-22

原文: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同時做兩份工作,有兩處居住地或處于兩段關系之中,但我們從來不會處在兩個觀點之間。如果我們放棄一個觀點,就會馬上接受另一個新的觀點。觀點只“對”和“錯”,有意識的無知——即還不知道的“認識”——在我們的感覺世界里是不存在的。我們不知道無知是什么感覺,所以比起承認自身的無知,我們更擅長虛構理論。科學史專家托馬斯·庫恩最先注意到了這一點:理論的衰敗從來都不是因為自身的錯誤,而是因為有另一種更好的理論出現。

筆記:不要等到一種更好到理論出現時才放棄早已確認錯誤的理論,一旦確認錯誤,立刻放棄。

2016-03-22

原文:結論:你要認識到你對事物的觀點不是被普遍認同的,而且你還要理解和你想的不一樣的人并不是白癡。你不要先去懷疑他人,而是要先去懷疑自己。

筆記:虛假同感偏差,認為大多數人和自己的觀點一致,認為不一致的人一定是他們本身有問題。

2016-03-22

原文:埃爾斯伯格悖論也叫作“模糊不容性”,指的是依照經驗做出判定時,我們更喜歡已知的可能性。

2016-03-22

原文:這里我們要區別風險和模糊這兩個概念。風險指的是已知的可能性,你只需在這已知的基礎上做出判定,是風險太大還是可以接受。但在模糊的情況下你是不能這么做的。

2016-03-22

原文::我們就會把現狀作為默認選項,保持現狀而不做出改變。人們喜歡自己已經了解的東西。在嘗試新事物和保持現有狀態這兩者之間,我們通常都是極為保守的——即使做出的改變是有利的。

筆記:默認效應

2016-03-22

原文:丹尼爾·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與慢》

2016-03-22

原文:結論:重要的知識在實踐中。請你把對文字的敬畏放到一邊,從現在開始停止閱讀,作些可能會失敗的嘗試。

筆記:重視實踐的力量。

2016-03-22

原文:我們花贏來的、偶然發現的、繼承的錢要比花掙來的錢更草率。經濟學家理查德·塔勒爾將此稱為“賭場盈利效應”,就是說人們在投機贏利之后愿意接受的風險等級升高,所以中彩票的人在幾年之后往往比贏得大獎之前要窮。連民間俗語都能反映這一“賭場盈利效應”,“來得容易去得快”就是對此更通俗的說法。

2016-03-22

原文:結論:當你贏了錢或某些公司“贈送”給你錢時,你要格外小心。你由于高興而大手大腳花錢的風險很大。你最好將這些錢誘人的外衣剝去,將錢存入你的銀行賬戶中。

筆記:對于那些不是直接通過自己努力得到的錢,我們會花的很大方。

2016-03-22

原文:拖延癥”是不理智的,因為我們的打算決不會被自動完成。我們也不是不知道哪些是對我們有益的,那為什么還總會拖延一些重要的事情呢?因為在付出和收獲之間有一道時間的鴻溝,要跨越這一鴻溝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正如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在一個絕妙的實驗中所展示的:

他讓一組學生站到一個烤箱前,烤箱里散發出巧克力餅干的味道。然后他將一碗小紅蘿卜放在烤箱前并告訴學生,想吃多少小紅蘿卜都可以,但是餅干絕對不能吃。他給這組的學生30分鐘的時間單獨留在屋子里;而另一組學生則是想吃多少餅干都可以。在這之后兩組學生都必須解開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被禁止吃餅干的學生組放棄數學題的時間比可以隨便吃餅干的學生組多了一倍。因為自我控制是消耗精力的,第一組的學生耗盡了用于解題的意志力。

意志力就像電池——至少在一段時間里是這樣。如果精力被消耗了,那么應對之后的挑戰就不夠了。這是一個很基本的認識,自我控制力不可以持續一整天,它需要放松,需要充電。這一認識是避免“拖延癥”的第一個必要條件。

第二個避免“拖延癥”的必要條件是一些能阻止我們分心的秘訣。我寫小說的時候會關閉網絡,因為當工作變得很吃力的時候,上網閑逛的誘惑是很大的。最重要的一個秘訣是制訂時間計劃,心理學家丹·艾瑞里斷定,外界給出期限是最有效果的,比如老師或稅務局給定完成時間。只有當任務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驟,并且每一步都有時間期限時,自我制訂的計劃才有效,所以每個人的新年決心如果沒有清晰的分步目標,肯定是無法實現的。

筆記:克服拖延癥,首先要意識到自控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其次遠離誘惑源,把目標細化并且設定時間期限。有一種說法是結構化拖延癥,結構化拖延——由于沒有做成某件事,卻做成了別的幾件事。意義在于,減少內疚,拖延并不是很嚴重的錯誤,至少你還完成了不少事情。所以,也沒有必要把拖延癥當作是多可怕的毛病,實在不行的話就試試結構化拖延癥吧~(相關書籍《拖拉一點也無妨》--約翰.佩里)。

2016-03-22

原文:妒忌一旦出現,就不容易消失。但你可以避免它。首先,你要停止與其他人比較;第二,找到你自己擅長的事物,建立起以你自己為主導的圈子,這個圈子的大小無關緊要,只要你是其中的國王就行。

2016-03-22

原文:媒體早就明白用事實報道和大塊圖表不能吸引讀者,所以業界的口號是:文章不能沒有標題,人物不能沒有頭像!如果文章是關于股票的,那么就會在中間位置放上這家公司總裁的照片(根據交易行情選擇是微笑還是憂慮的表情);如果文章是關于一個國家的,那么就會印上其元首的照片;如果是關于地震的報道,那就要貼出受害者的照片。這種“以人為本”的現象也解釋了最重要的文化虛構產物——小說——的成功原因

2016-03-22

原文:這一錯覺是如何產生的呢?請你試著從概率的角度思考,也就是去思考可能性。人們挺過了一次危機,其實憑的僅僅是運氣。假設在一次經濟危機發生時,人們列出1000個電腦包供應商,并追蹤他們的經營結果。那么統計數據分布會是怎樣的呢?大多數都會破產,有一些會保持原有狀況,只有很少幾個供應商的生意會變得更好。挺過來的人覺得是在危機中變得強大,但這只是表面上的錯覺。從整體上來看,危機就是危機,不是什么強化過程。人們只是很容易忘記在危機中還會走向失?。ɑ蛘哒f可能走向失?。?。

2016-03-22

原文:很多人都說:“危機對我是有幫助的,我現在的生活完全改變了?!边@能讓人理解,但生活的改變(更少壓力、更少對金錢的追求、履行責任等等)其實在危機發生前就可以實現。通過一次事故、一場大病或一次崩潰而獲得認識是最悲慘——恕我直言——最愚蠢的方式。如果新的生活方式在今天顯得有意義,那么在之前也應該是有意義的,我們當時沒有意識到?那只能說是之前懶于思考或者意志不堅定。

筆記:還未真正意識到問題的根本。

2016-03-22

原文:認為糟糕的事情可以帶給我們益處是種錯覺。一場大病,也許是種經歷,會給身體留下痕跡。

2016-03-22

原文:但身體不會比生病之前更健康;一次事故或一次崩潰也是同樣的道理。有多少士兵在戰爭結束后變得比之前更強大?如果經歷了福島海嘯或卡特里娜颶風,人們會在未來變得更強?人們有了這種經歷之后,與其安慰自己這可以帶來益處,還不如讓自己搬離危險區。

2016-03-22

原文:結論:如果人們想得太多的話,就會阻礙了大腦中感性的智慧。這聽上去很奇怪,但實際卻是如此,因為感性和清晰的理性思維一樣也是由大腦產生的。感性對于理性來說,只是信息加工的另外一種方式——是一種更為原始的方式,但卻不一定比理性思維差,反而經常會比理性思維更好。這時有人會問:什么時候人要理性思考?什么時候要“跟著感覺走”?我們有個簡單的法則:如果是很熟練,尤其是已自動掌握的能力(例如蜈蚣、范德維德),或者是我們已經回答了上千次的問題(沃倫·巴菲特將這種情況稱之為“能力圈”,那最好不要去思考,思考會將直覺可以找到的解決方案不必要地破壞掉,這同樣也適用于從我們石器時代的祖先就決定下來的事情:對食物的感覺、對朋友的選擇或者是誰可以信任的問題。對這類事情我們可以用比理性思考明顯更好的情緒激發來處理,相反對于復雜的情況,對于人類進化史上還未有過的情況(比如投資決定),那么理性的思考是對你有幫助的,這時邏輯就要比直覺更有用。

筆記:生活中常見的事情由感性決定,其他的則由理性思考。

2016-03-22

原文:。馬克·吐溫曾說:“如果你唯一的工具就是把錘子,那么你會把所有問題都看成釘子?!边@句話是對“專業偏見”最好的概括。查理·芒格根據馬克·吐溫的話將這種現象稱為“拿錘子的人”。他說:“人們經過培訓會成為經濟學家、工程師、營銷經理、投資經理等等,人們了解了一些其專業領域的思維模式后,就到處試著將所有遇到的問題用這個模式來解決?!蓖饪漆t生希望對每個醫學問題都通過外科手術來解決,盡管用更保守的治療方法就可以治好;軍人都會先想到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建筑工程師會先想到施工上的方法;趨勢分析家會把所有視為存在著的趨勢(順便說一句,這是世上最愚蠢的視角之一)。總之:如果被問到一個問題的實質,人們大多會按自己最擅長的領域的思維模式去解釋。

2016-03-22

原文:結論:我們的大腦不是中央處理器,對它更合適的比喻應該是帶著很多專用工具的瑞士軍刀,可惜我們的大腦不是一把完整的軍刀。每個人都是其不完整的思維模式的囚犯,所以請你再為它加上兩三個額外的工具——即你自身專業領域之外的思維模式。我在最近幾年使自己增加了世界生態學方面的視角,于是對很多復雜的系統有了新的了解。我的一個朋友是音樂家,他使自己增加了經濟學方面的視角。請你思考一下,你對哪個領域一竅不通,然后你可以學習在那一領域的思維模式,大概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掌握新領域中最重要的思維模式,但這是值得的:你的瑞士軍刀會擁有越來越多的專用工具,你的思路也會因此變得更清晰。

筆記:學習不同的思維模式,通過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2016-03-22

原文:未完成的任務一直會追著我們不放,直到我們有了明確的完成任務的計劃。布爾瑪·蔡格尼克誤以為人們一定要完成任務才能將其從大腦中清除,但這不是必須的,一個很好的計劃就足夠了。這個結論令人吃驚,因為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是難以理解的,計劃制訂者被放在了與問題解決者同等的位置上。

2016-03-22

原文:結論:有些人是完全靠技能在生活,比如飛行員、鐵匠、律師等等;但也有一些領域盡管需要能力,但能力卻沒有決定意義,比如公司創立者、經理等等;也還有一些領域,純粹偶然情況占主導,例如金融領域,在這一領域充斥著“能力錯覺”的現象,也就是說你對鐵匠應帶著應有的尊敬,對于成功的金融玩家則不必認真。

筆記:成功者大多是多種因素成就的,運氣是很大的一部分,不要去輕易相信成功人士的冠冕堂皇的話,那不是使他成功的必然因素。

2016-03-22

原文:”總之,存在的事物比不存在的事物對我們來說意義更大,科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正面效應”,

2016-03-22

原文: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偶爾考慮下沒有發生的情況,那我們會感到更滿意,但這是種費力氣的思考工作。這里最大的哲學問題是:“為什么是有什么,而不是沒有什么?”你應該期待著快速的“不回答”,但其實這一問題是抵制“正面效應”的有效工具。

筆記:為什么是什么而不是沒有什么。

2016-03-22

原文:單一因果謬誤是由來已久的。

筆記:事物發生的原因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不可以盲目的將其歸結到一個原因。

2016-03-22

原文:“意向性治療謬誤”不是那么簡單就能被認識的。舉一個虛構的醫學領域的例子:制藥集團Novirus新研制了一種治療心臟病的藥片,一項研究“證明”,此藥物顯著降低了心臟病人的死亡率。這一點可以用數據說話:定期服用這一新藥的病人5年中的死亡率是15%,還有一組病人服用了沒有治療效果的安慰劑,死亡率也是15%,但具有決定意義的是,未定期服用此藥的病人的死亡率在30%——高了一倍!定期服藥和不定期服藥的差別很大,所以這一藥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或許不是這樣?這里的陷阱是:藥片也許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病人的行為才是。也許病人由于藥片的副作用過大而停止服藥,于是被劃進了“未定期服藥”的類別;也許病人病得非常嚴重,無法定期服藥。而且也許“定期服藥”的病人本身的健康狀況相對良好一些——所以這種有爭議的藥物看上去比實際更有效。在嚴肅認真的研究中,最初打算進行治療(意向性治療)的所有病人的資料都會被提取——無論這些病人是否參加了實驗。可惜很多研究者并未遵循這一規則——我們暫且不論其是因為故意還是粗心。因此你應該開始行動:你要立即檢查研究對象——比如發生事故的司機、破產的公司、重病患者——是否以某些原因為由悄悄地避開了作為樣品數據,如果真是這種情況,你可以把那項研究結果直接扔進垃圾筒。

筆記:樣本數據是否在實驗過程中有減少。

2016-03-22

原文:3年前我開始進行一個實驗。我決定不再閱讀新聞,取消了所有報紙和雜志的訂閱,把電視機和收音機從家中搬走,將蘋果手機上的新聞應用程序刪除,我不再碰任何一份免費的報紙,而且當飛機上有人在我面前閱讀報紙時,我會有意識地看向別處。在最開始的幾個星期這么做是不容易的,很煎熬,我總害怕會錯過些什么。但在一段時間之后,我有了一種新的生活感覺。3年之后,我的思維變得更清晰,見識更深遠,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有了更多的時間,而且最好的一點是:我從未錯過什么重要的新聞。我的社交圈子——不是指臉譜網,而是現實中真正的朋友和熟人——起著新聞過濾器的作用。

回避新聞有很多的理由,我這里只說最重要的三個。第一:我們的大腦對于駭人聽聞的、與人物相關的、喧鬧的和變換快的刺激會有極為強烈的反應——而對于抽象的、復雜的、需要解釋的信息則有著極為微弱的反應。新聞制作者便利用了這一點。吸引人的故事、顯眼的圖片和聳人聽聞的“事實”會牢牢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結果就是所有構思縝密的、復雜的、抽象的和不易看透的內容都會自動地被隱去,盡管這些內容與我們的生活和與對世界的理解更加相關。所以說為新聞消費的結果就是憑借一張錯誤的危機入場券在大腦中閑逛?;ㄥX去看新聞的人會把大多數話題的重要性完全估計錯誤,他們在報紙上讀到的那些危機不是真正的危機。

第二:新聞的意義是不大的。人們可以在過去的1年內看完大約一萬則短新聞——每天約30則。請你很誠實地說出一則新聞,它使你能比以前做出更好的決定——對你的生活、事業或生意。沒有人在我提了這個問題之后能說出2則以上的新聞——從一萬則新聞中。多么可悲的比率。新聞機構要的是使你相信,他們給你提供了更具競爭力的優勢,很多人就這樣受騙了。實際上關注新聞不是什么競爭力的優勢,而是種劣勢。如果關注新聞真的可以使人們獲得更多成功,那么記者早就應該站在收入金字塔的頂端了,但他們并不是這樣。

第三:浪費時間。普通人因為新聞平均每周浪費半個工作日。從全球范圍看來,這給生產力帶來的損失是很大的。比如2008年在孟買發生的恐怖襲擊,恐怖分子在殘酷的自我滿足欲望中殺害了200人。請你想象一下:平均一個小時有10億人在關注孟買的悲劇,他們關注著這一新聞,聽著電視上某些“專家”和“評論家”的喋喋不休。這是個很符合實際的推算,因為在印度有超過10億的人口,但我們還是按照10億保守地計算,10億人每關注一個小時加起來就是10億個小時,換算過來就是:有2 000個人的壽命被新聞消耗了——比恐怖襲擊造成的死亡人數還多9倍,這個視角雖然很諷刺但也很現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619評論 6 539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155評論 3 42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635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539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25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646評論 1 326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655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838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39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146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338評論 1 372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893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565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983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257評論 1 292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059評論 3 397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296評論 2 376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今天分享的是羅爾夫·多貝里寫的《明智行動的藝術》。 1、直覺易誤事 孩子總是晚上不睡覺,早上起不來。我的焦慮蓋過了...
    一溪風月閱讀 197評論 2 2
  • 這本書講了憑直覺來做事的一些利與弊,就想硬幣的正反面,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而正是因為這樣兩面性的特殊性,當我...
    竹海葉軒閱讀 228評論 0 1
  • Android 自定義View的各種姿勢1 Activity的顯示之ViewRootImpl詳解 Activity...
    passiontim閱讀 172,701評論 25 708
  • 昨天去電影院跟朋友看了這部電影《情圣》,還是冒著當大電燈泡被揍的危險蹭的??赐辏矣X得只能給一星。 ...
    栗子西西閱讀 222評論 0 2
  • 我們緊緊擁抱,在彼此懷里哭泣 我哭得一塌糊涂,多像是 喝醉了的你。我們親吻,親吻 用力地再親吻,仿佛這就是解酒的良...
    叮咚的你閱讀 262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