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比特訓練營的第四天,永澄老師將授課目的設定為:通過計劃表來設置彈性計劃、防范過程中的風險。重要法則為:彈性比僵化更有價值。
思考題:今日所學內容和自己過往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一、 了解內在規律比盲目堅持更重要
如果將養成一個習慣的時長定為30天,習慣制定原則有一下三點:
第1-11天:反抗期。可用方法:小步快跑;自我激勵;每天執行。
第12-21天:無聊期。這時候需要增加養成習慣的樂趣而不是難度。
第22-30天:沖刺更高目標。
注意點:前進不代表一直走直路,選擇阻力最小的路才是正確的,這意味著期間可以有小后退和停滯。
二、 科學用表,靈活變動
下圖是我根據永澄大大的引導制定的讀書30天計劃。
第10,20天我們會給自己提供神奇的豁免權,我將其稱之為“免死金牌”,這就意味著我允許自己在這天偷懶,但是如果我沒有運用這兩塊金牌,我將得到獎勵。
表格填寫邏輯如下:
1.反抗期:
第1-3天:目標難度不大,容易實現。
第4-5天:難度下降,休整2天。
第6天:來個小提升!
第7-9天:高于前五天的目標,略低于第6天。
第10-11天:目標同1-3天一致
2.無聊期:
第12天:再來個提升!
第13-17天:同第6天目標。
第18天:繼續來個提升!
第19-21天:同第12天目標
3.挑戰期:
第22-24天:略低于第18天的目標,但高于19-21天的目標。
第25-27天:同第18天的目標。
第28天:全過程最高點!
第29-30天:同25-27天的目標。
PS: 表格是死的,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所變動。當有變動的時候也不要過于欣喜或自責。
三、用好自我獎勵這把雙刃劍
獎勵會傷人的原理在于不恰當使用獎勵會使動機發生結構性變化。
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做好事情的核心和關鍵,而外在動機(手段)越多,內在動機變會被擠壓。如果我們堅持讀書、晨跑等只是為了和別人競賽,獲得大家點贊,那我們很容易迷失做這件事情的初衷和內在樂意。記住,永遠不要為了做事而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