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經常聽到別人這么和你說:
????你是不是也這樣經常和別人說?
????你是不是也因此經常責備自己:“為什么我做不到?為什么我就是不行?為什么我就是高興不起來?為什么我不知足?為什么我這么矯情?為什么我這么差?
????“原來我是個失敗者!”
“道理我都懂,但為什么就是做不到啊!”一個經常來自內心的嘶吼聲,把我們帶入到崩潰的邊緣。有時候勸別人頭頭是道兒,有時候覺得人家講的也非常有道理,甚至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人間清醒,大徹大悟。但是,我們卻依舊陷入消極情緒無法自拔。
首先,就是要停下來!請不要內耗和指責自己了,你以為這樣會讓自己好起來么?其實你是在把自己拉入懸崖,因為你說的話是可以被另一個自己聽到的。
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一個對心理界影響巨大的人物,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告訴我們,你認為的自己,也許真的不是一個人。你的矛盾和糾結,來源于你的內在在打架。
1923年,弗洛伊德發表《自我與本我》一書,他認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構成。
本我(id):處于最底層,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動物性本能沖動,特別是性沖動。它是混亂的,毫無理性的,只按照快樂原則行事。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吃飽了就笑,餓了就哭,想撒尿的時候隨時隨地撒尿,生氣了就咬媽媽的乳頭。沒有任何規則和制度所約束,我自己高興就好。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即能進行自我批評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超我的主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壓抑本我的本能沖動,遵循“至善原則”活動。比如,你長大了,當你想撒尿的時候,你必須找個廁所。因為超我內化了社會規則,TA會告訴你隨地大小便是不文明的行為。所以你得控制你自己。
自我(ego):是個體出生后,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自我充當本我與外部世界的聯絡者與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導下監管本我的活動。它是一種能根據周圍環境的實際條件來調節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決定自己行為方式的意識。就是通常所說的理性或正確的判斷。它按照“現實原則”行動,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
比如,剛才找廁所的例子。本我說:我憋不住了,我要馬上撒尿。超我說:不行,隨地大小便太不文明了。自我就是充當現實能接受的調節作用,給出比較中和的解決辦法。自我就會說:那就找個角落,沒人的地方撒尿吧。
人格結構中的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各行其責,分別代表著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樂原則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尋求在環境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讓本能沖動能夠得到滿足,是人格的執行者,按現實原則行事,是“現實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會性,是“道德的人”。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互動良好的人人格正常,三者長期沖突是心理異常的主要原因。
所以,從這方面看,其實你的內在至少有三個“我”。一個嬰兒叫“本我”,一個家長/父母叫“超我”,一個和事佬叫“自我”。
本我(嬰兒)說:我很生氣,他這么說我,我就是不高興!我討厭他
????超我(家長)說:做人得大氣一點兒,成年人就得是理智的,不能耍小孩子脾氣。
????自我(和事佬)說:別生氣,把自己氣壞了不值得。而且人家也許沒那個意思呢,你別小心眼兒。沒事兒,沒事兒,過去了就好。
嬰兒(本我)會是什么樣子的感受?我的生氣是不被允許的,是我的錯,是我的問題。也許這個小嬰兒就慢慢、慢慢地退到了你看不到的角落里。因為父母(超我)不喜歡我,和事佬(自我)也說我。
沒有了“不懂事”的嬰兒,你的生活似乎順暢了很多,所有的事情你似乎總能通過理智辦好。但漸漸地,你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你明知道這樣就可以是最好的選擇,但你卻做不到。或者是你做到了,你卻總是開心不起來。你無法再控制負面的情緒到來。
? ??你還記得那個那個受傷的小嬰兒么?因為TA被你遺棄在了小角落里。TA有很多情緒想和你說,TA想被保護,被呵護。而你似乎拋棄了TA。
這就是心理咨詢中經常提到的“自我和解”。這個“和解”只有在看到小嬰兒的時候才能夠開始,如果看不到,我們所謂的“和解”也只不過是再一次的自我否定和壓抑。
說到這里,很多人會產生一個疑問?那要怎么辦?我生氣了,我就破口大罵,拳腳相加就沒事了?
小嬰兒要的只是你的理解。自我(和事佬)說:我知道你很生氣!確實,他這么說真的很傷害你,這讓你很委屈對不對?我知道你承受了很多!走,給你沏一杯熱牛奶喝好不好”
這樣的你是什么感覺?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的道理都是腦子在說話,理智占主導。但是,真正讓我們自發行動起來的卻是情緒。只有那個“小嬰兒”被理解到了,TA才會愿意去做。你才會有種身心合一的舒適與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