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處理有個思維三階段,或者說認知三層次,昨天歸納為三句話:我對你錯、我對你對、我錯你對。
這是基于對錯觀來說的,對錯作為價值評價,是心理學慎重對待的話題,為何我們要用對錯觀來理順人際關系互動呢?
這當然是基于現實需要,因為我們情緒來自對于人事物的看法、解釋、歸因,這都是屬于價值判斷范疇的,不得不重視。
也就是說,為了解決現實心理問題,才需要從對錯評價這個角度介入,看看可否提高我們處理人際困惑水平。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經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結構理論,再做一些理論探討。
弗洛伊德人格結構,就是區分出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別意味著本能、現實和社會規則,最終目的是提高強大自我能力,適應現實環境基礎上來滿足本我和超我需要。
對錯觀由此可以據此解析。
1、我對你錯觀,處于本我階段。
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追求即時滿足,典型年齡是幼兒。
幼兒時期特點就是自我中心主義,處于心理發育第一飛躍期,開始追求行為上的獨立自主。比如,你幫幼兒做事情,他會自己固執的重新做一次,總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隨著年齡增大,幼兒走向成熟,不再固執自我中心。不過不少人年齡成人了,乃至老年了,可是心理年齡卻會停留在幼兒的生理年齡,這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心理發育“固著”。
還有一些成人,會出現退行現象,遇到打擊障礙等回到小時候,所謂平時頭頭是道,遇到事情原形畢露,“不講理”,油鹽不進,毫無反省能力。
用自我詞語表達,我對你錯觀,就是“自戀、自負”。
2、我對你對觀,處于超我階段。
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就是規則內化,追求延遲滿足,典型年齡是兒童。
兒童開始上學讀書,進入社會接觸更多同齡人,接受規則社會化,認識到“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有了規則道德意識。
比如,學習非常努力,可還是有更多同學成績不錯,這使得自己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老師家長成為權威,別人是對的,要成為自己學習榜樣。
這個時期也是社會自我意識發展階段,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接觸大量規則規定約束限制。
不幸的是,許多人會過度自我嚴格要求,成為規則約束者,典型的不敢享受型就是如此,始終付出,為自己考慮一絲一毫都會覺得可恥,就會出現神經癥現象。
用自我詞語表達,我對你對觀就是“自卑、自信”,平衡好是自信,平衡不好是自卑。
3、我錯你對觀,處于自我階段。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就是把本我欲望和超我規則與現實妥協,追求即使和延遲滿足的平衡,典型年齡是中年。
這個時候經歷過童年自卑,少年自負,青年激情,現實環境下一身疲憊,理想和現實落差,欲望和規則沖突,舍得觀,理性感性平衡觀,精力有限觀,自己不得不思考究竟如何面對現實。
這其實就是妥協,不再與人辯論,不再逞強出頭,熱血激情化作為“但微頷之”。
敢于自嘲中年油膩,脫發禿發,大肚便便,當牛做馬,對錯不過文字游戲,精髓乃至辯證思維,看似嘻嘻哈哈,卻是初衷不改,享受生活。
自我意識發展最后階段就是發展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意味著自我意識開始成熟,這個過程就是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對應的則是我對你錯——我對你對——我錯你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