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 ? 本我是人的本能,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沖動的欲望,如饑餓、生氣、性欲等。本我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格結構的基礎,自我及超我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的。本我位于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強的原始沖動力量,弗洛伊德稱其為力比多。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
? ? ?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屬于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有三個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沖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 ? ? 超我是本我的對立面。可以說本我是野性,超我是道德。二者之間存在著直接的沖突。怎么協調二者的沖突,就需要一個協調者,這個協調者就是自我。
? ? ? 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作為協調者,自我遵循現實原則。按現實行事,環境允許一個做什么,這個人就做什么。如果環境特別強調道德,那一個人的自我,就會將呈現出來的人格面具,朝超我的方向調節一下。反之,則會朝向本我調節。
? ? ? 在本我、超我和自我三者中,自我根據現實的原則來調節本我與超我的沖突。超我有點像頭腦中理性的自我。我們需要看到人的本我是自覺自發的本能反應,而超我是社會化的結果。社會化的結果就是提醒我們,頭腦中的自我不是完全的“我”。也就是說,我們頭腦中的各種想象很大一部分他人灌輸給我們的教條。就像身體欲望沖動在涌動,但頭腦卻要管束它。我們以為頭腦中的想法都是自己的,其實這些想法大多來自權威提供的信條。
? ? ? 心理學者武志紅認為,文化本身的存在就是一個大的超我、大權威,而每個人最先有具體的超我,來自一個具體的權威,就是自己的養育者。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范的符號內化,即父親的意志內化到孩子的頭腦中。而本我則是孩子自身欲求,也部分進入到孩子的頭腦中。由于對客體的沖突,超我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于是頭腦盡可能地去平衡兩者,這個頭腦或意識層面的平衡工作,就造就了自我。
? ? ? 武志紅用“內在的小孩”與“內在的父母”來比喻本我和超我的關系。當我們的內在小孩與內在父母沖突時,我們要去思考“內在的父母”有多少的合理性,畢竟它是來自外在的灌輸。所以喬布斯曾說,要遵從你的感覺,而不是按照教條生活,因為教條,都是別人思考過的。當我們在思考頭腦中“自己的想法”時,我們可以覺知自己,我腦袋里的這些想法,到底是誰的?這也是自我覺知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