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構成。
本我(id)
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從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構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饑、渴、性三者均屬之。本我中之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故而從支配人性的原則言,支配本我的是唯樂原則。例如嬰兒每感饑餓時即要求立刻喂奶,決不考慮母親有無困難。
自我(ego)
是個體出生后,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并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此外,自我介于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沖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沖與調節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結構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范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于犯錯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
人格結構中的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各行其責,分別代表著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樂原則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尋求在環境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讓本能沖動能夠得到滿足,是人格的執行者,按現實原則行事,是“現實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會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處于協調和平衡狀態的,從而保證了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果三者失調乃至破壞,就會產生神經病,危及人格的發展。
人格發展理論
人格發展的順序,依次分為五個時期。其中前三個時期是以身體的部位命名。原因是在六歲以前的個體,其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體上的部位獲得滿足的。因此這些部位即稱性感帶區。
性心理
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中,總離不開性的觀念,所以他的發展分期解釋,就被稱為性心理發展期。
口腔期
(oralstage,0~1歲)
原始欲力的滿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動獲得滿足。嬰兒的快樂也多得自口腔活動。此時期的口腔活動若受限制,可能會留下后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發展不順利所致。在行為上表現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觀、依賴、潔癖者,都被認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肛門期
(anal stage,1~3歲)
原始欲力的滿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時所生的刺激快感獲得滿足。此時期衛生習慣的訓練,對幼兒言是重要關鍵。如管制過嚴,可能會留下后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肛門性格者,在行為上表現冷酷、頑固、剛愎、吝嗇等,可能就是肛門性格的特征。
性器期
(phallic stage,3~6歲)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獲得滿足。此時幼兒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質上已算是“手淫”的開始。幼兒在此時期已能辨識男女性別,并以父母中之異性者為“性愛”的對象。于是出現了男童以父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母親的現象,這現象稱為戀母情結,同理女童以母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戀父親的對象,則稱為戀父情結。
潛伏期
(latentstage,7歲至青春期)
七歲以后的兒童,興趣擴大,由對自己的身體和父母感情,轉變到周圍的事物,故而從原始的欲力來看,呈現出潛伏狀態。此一時期的男女兒童之間,在情感上較前疏遠,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兩性期
(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后)
此時期開始時間,男生約在13歲,女生約在12歲,此時期個體性器官成熟生理上與心理上所顯示的特征,兩性差異開始顯著。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以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