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習作業1《真自由還是真悶棍?》(自律的八大誤區帶來的震撼)
預習作業2《短期自律提升表真有用!》(一次刻意訓練的感受)
第一課作業《對學習區的聯想以及對自律的猜測》
第二課作業《我發現了一個驚天大秘密》
第三課作業《殘酷的真相》(鏈接已修正)
從在海比特訓練營意識到積極主動的重要意義,到在分身術訓練營學習積極主動的自我覺察方法,再到真自由訓練營遇見短期自律五步法,我一直困惑于一個問題,這些方法只能幫我達到有限的積極主動,真正的積極主動是什么樣子的?
我這樣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能解決得了棘手的小問題,但是對生活中的大危機視而不見的人比比皆是。很多人滿足于當下短暫而脆弱的幸福,經不起生活的折騰和變故。李善友說,不要因為今天和昨天一樣,就以為明天和今天一樣,按照先驗經驗去推導未來,這種連續性假設是錯誤的。眼前的幸福就像三體世界的恒紀元,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不會是歷史的拐點。
現在人不都是這樣嗎?正因為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所以反而更容易沉迷于短暫的快樂。昨天去一家游戲企業調研,看到一墻幼稚的手游、頁游我還嗤之以鼻,“這只能騙騙小孩子錢吧?”結果驚訝地發現人家半年的收入居然有10個億!大家這都是怎么了?精神就空虛至此嗎?后來回過頭來想想自己也不在模擬人生里砸了幾百塊錢嗎?跟亂花錢的小孩子有什么區別?不也一樣被游戲牽著鼻子走嗎?
真正的人生過不好,模擬別人的人生也快樂。真是悲哀啊。所以說,這次的真自由訓練營對我的打擊太大了,接連兩天,頻頻向我們揭示殘酷的真相,把我們震驚得動憚不得:
- 你根本不算活著,你只是被基因驅動的機器人。
- 困住自己的,根本不是能力問題,只是情緒。
真相太殘酷了。可想想又確實是這么一回事。
我很愛看推理小說,偵探的、法醫的,我發現,其實很多人間悲劇,不是跟管不住自己的情緒有關,就是跟管不住自己的欲望有關。
比如談戀愛這件事吧,背后全是基因在掌控。基因討厭無趣,所以你不喜歡沉悶的人;基因也不喜歡風險,所以你總是選擇相似的人;基因要優化自己,所以你總是受外表迷惑;基因要復制自己,所以你不知不覺地就陷入愛河。明明是人生的重要選擇,它偏偏不讓理性我主導,太理性了,基因連釋放吸引力和愉悅感的機會都不給你!難怪人家說,“愛會讓人變笨”,因為這是小我的選擇;難怪人家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因為理性我醒了!
回頭想想,自己的人生確實基本是被小我所捆綁。每次想踏出一步,對危險特別敏感的小我就急急忙忙地趕來,綁住我的腳。謝謝小我,這35年來,我一直過得很安全。只不過,安全的對面,放棄了很多的可能性和選擇。
第二條也是。很多時候我并不知道自己行不行,因為根本就沒機會嘗試和失敗就逃開了!總覺得自己的問題是能力不夠,可能力除了天賦,還有知識和經驗;很多情況下,盡可能地激發潛力、調用資源、甚至去出錯來獲得經驗,也能把事情辦成不是嗎?我試過、在被逼急了的情況下,用很笨的方式去反復嘗試,最后把對方感動了來幫自己,雖然看上去蠢,但也是一種調用資源的方法啊!能力不是借口。做不成只是你不想做而已。而你聽命于小我,聽命于基因,安于現狀,安于把自己束縛在毫無新意的人生里,最后靠模擬世界的別人的人生、別人的可能性來獲得滿足。這才是真正的悲哀。
責任=身份+標準+行動
回到主題。當責任感公式一出現,我就明白了,老大埋了3天的伏筆,原來在這里浮現了。
其實這里的積極主動,不是指積極主動的覺察,也不是積極主動的面對現實,而是積極主動的承擔責任。
老大說,積極主動就是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創造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外部環境,并通過自我意識,來主動做出選擇,并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來結合這兩天的課程延展一下:
真正的積極主動就是,以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高標準設定自我身份,建立行為準則,采取相應行動,面對不同的客觀條件,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積極主動做出選擇,創造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外部環境。
這樣就全了,身份、標準、行為;自我意識、主動選擇和創造環境;一起構成了積極主動的全部方面。客觀與主觀;意識與行為;身份與標準;齊了。
自己不就是這樣嗎?正因為有了“堅果姐姐”的身份,以及身份背后大家默認的標準,才促使我投入相應的努力來完成作業。而對比私導課、揩油課,同樣的我,只把自己當一個聽課的學生,當然無法呈現能量了。
如果說短期自律五步法,是一種讓小我和理性我達成統一認識、促使意識落實為行動的方法,那么責任三要素公式給出的就是行動的標準。這個標準捆綁在對自我身份的認知之上,所以這里最關鍵的就是對自我身份的認知。
身份并不是無限地拔高的,因為資源是有限的。但給自己限定怎樣的身份,最后就會變成怎樣的人。在某一個具體的場景里,要客觀地、有限地設定身份,比如在工作場合,不按照相互關系、資源、對象設定身份,是會出大問題的;但站在人生的維度,站在對內的視角里,不應該給自己隨意設定天花板,說什么,我也就是個普通人了……我不可能像別人那樣……;甚至以父母的權威給孩子設定天花板,智商一般所以以后只能從事……工作,讀書成績一般看來只能出國留學了……這比限定自己的人生還要更加可惡,是在用停滯式的思維來看待這個發展中的、多樣性的世界。
依靠身份這一個關鍵字,自律和個人成長的關系終于聯結起來了。一方面,自律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而問題解決意味著價值積累、能力增長和個人成長;另一方,自律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責任感,責任感需要對自我身份有一個客觀的、高標準的、成長式的認知,身份又和人生意義、愿景、使命、價值觀有關系;目標往往來自愿景(還記得下面那個三角嗎?雖然不太確切);另外目標還來自動機(還記得動機——需求——目的——目標——行動的關系嗎?);此外目標還能指導行動;動機反映了內在的價值觀;動機也同時受小我/大象/基因驅動;自律既連接著情緒、又連接著行動……不明覺厲!感覺積極主動或者說自律能力跟情緒管理、問題管理、目標管理、行動管理全有關系!
這樣想來,對于自己的人生,不去認真地對待,不去做認真的思考,永遠無法達到真正的積極主動,而且目標管理,情緒管理,行為管理也會出錯。人生只會處于處處漏洞的處境,陷入逃不開的死循環。
所以說,真正的積極主動,既有宏觀層面,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選擇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也有微觀層面,對具體行為的積極選擇,對外部環境的積極營造。不可沒有宏觀,但宏觀必須落實在微觀上,正如元習慣必須落實在表層習慣上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海比特的訓練永遠都沒有結束的一天,而且積極主動是必須訓練的元習慣,在刻意訓練的能力逐步提升后,慢慢地從簡單事物的積極主動,過渡到對人生的積極主動上去。先養成看清現實的習慣,去思考、去分析、去探索自己人生當中的問題;到了習慣解決不了的問題,俱樂部會有相應的資源來支持你,比如目標管理,來補上對人生負責的一課,做好人生規劃、家庭規劃、對家人的規劃等等,成為一個真正積極主動的人,活成一個真正的人。
訓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