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分享會《走出八大誤區、輕松提升自律力》真是一記悶棍,把我打得現在還沒回過神來。
因為之前分身術的能量太高,我還一直沉浸在其中,反復地思考,如何才能從積極主動地覺察到變成積極主動的人?積極主動的標準是什么?做到怎樣才算做到了積極主動?積極主動覺察表要在哪些情況下使用?
昨天因為晚上有自律主題的分享會,下班回家時,自律這兩個字突然占滿了大腦,反復地思索,我在逃避什么問題?自己在哪個領域最需要做到自律?當發現自己一直在逃避的是自己職場發展的問題,一時間想了很多應對的措施,包括考證啊、找人咨詢啊、做課題研究啊,最后發現,想做的都不能解決核心問題,能解決核心問題的一個都不想做。痛苦一下子就涌上來了。為什么自律這條路這么難走?自律的終點在哪里?關于職場發展的終點我看不到一點自己想要的獎勵,可過程卻如此艱辛,我又何必呢?我干嗎要積極主動地去改變?先維持原樣、有問題再解決不也挺好的?小我為了防止我在痛苦中崩潰,終于用把頭埋在沙子里的方法結束了這次難得的自我探索之旅。
正是因為很把自律當回事,所以痛苦也來的猛一點。我都已經差點把自律當作元習慣來養成了,晚上老大的課突然說,這些全都不對!自律非但不是元習慣,而且還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工具!
這讓我遲遲無法接受!上午我跟聽課的小伙伴一起討論了一下,發現大家的感受是一樣的,就是對自律的認知有了很大的顛覆。對于積極主動六大元規范我一開始沒當回事,結果海比特和分身術把我秒到坑里了,對于自律我想得這么周全、這么高大上,居然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工具?!
老大的定義
自律是一種有意識的、尊重現實的、承擔成長責任的、把痛苦轉化成為快樂的能力。
我覺得可以加一點
自律是一種有意識的、尊重現實的、承擔成長責任的、把想法變為行為、把痛苦轉化成為快樂的能力。
不過也許這樣太長、太繞口了,也就算了。
今天在瀏覽分身術訓練營優秀學員們的回顧時,突然發現一個案例,居然有FACT的影子!來自石雨鑫老師的一篇博客《“轉念”——打開情緒的枷鎖》
雨鑫老師記錄了她的一次自我覺察,以及就職業發展的相關問題咨詢蕭秋水老師時得到的解答。我現在有個習慣,很留意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套路,每次看到好的案例都會記錄下來。我一琢磨,蕭秋水老師果然是高手。我留意到“直視自己能力的不足”和“澄清”,這不就是“承擔現實”嗎?“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對抗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動”不就是承擔責任嗎?“在年底前死磕自己、拿出10堂課”不就是“承諾改變”嗎?
老大說,這叫“指標激勵法”,是教練技術中一種非常高級的方法。蕭秋水老師,先是用自己多年的行業咨詢經驗,犀利地指出咨詢者的問題,幫助他們認清現實,再用指標激勵的方法,幫助他們看到清晰的目標和方向,引導他們承擔責任、作出承諾、采取行動。這里的每一步我都看到理性我和小我較量的過程,一個理性我如何戰勝小我、占取上風、采取主導的過程,讓我看得十分過癮,同時既真切地感覺到了小我掙扎的痛苦,也感受到了一旦明確了目標和方向以后,那種焦慮和猶豫一掃而空、小我感受到快樂的爽快感。
看到這里我才承認,自律用來對付焦慮和壓力、解決短期矛盾問題確實有用!自律也是連接想法/念頭/情緒與行動的關鍵,很多人想了很多,就是做不了,除了是想法本身的問題以外,很多還是在最后落實關頭,少了一點自律,先去滿足小我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好在老大有五步法、有工具來幫助我們把每一步落實。
我突然理解老大的套路了。這林林總總的訓練營,就是老大在很多領域幫助我們進行的刻意訓練,而刻意訓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能一次性自動完成、要分步驟、逐項、反復訓練。用從無數答疑中積累的經驗、用對人類行為本質的深刻理解、用對專業著作中相關理論的提煉,幫助我們分步走、幫助我們刻意到每一個環節、連表格工具都幫我們設計好了。我開始有點懂張詩穎到底研發的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