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莊子·達生》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西周時,有一個叫作紀消子的養雞人。他養的雞是專用來斗雞的。這斗雞只要是他所養,定能打遍天下無敵手。久而久之,他的名聲就傳到了周宣王的耳朵里。于是,周宣王重金禮聘他出任王室的斗雞培訓基地負責人,專門為王室培養斗雞。有了這樣的好處所,紀消子自然是全心全意地為周宣王培訓斗雞。
轉眼,這紀消子上任已十天。朝堂無事,周宣王便來到王室斗雞培訓基地視察工作:“紀先
生,這雞可已馴養妥當?”
紀消子老實回答說:“還沒有。這些雞虛浮驕矜、自恃意氣,現在還不能用。”周宣王只好失望而歸。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心癢癢地想斗雞,于是又問紀消子:“先生,現在雞可馴養妥當?”這紀消子的回答還是老樣子:“不行,這些雞一聽到響聲就叫,一看見影子就跳。”周宣王只得作罷。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心想這次斗雞應該馴好了吧,于是再次詢問斗雞培訓項目的進展情況。 誰知,紀消子的回答還是不能讓周宣王滿意:“不行,這些雞還是那么顧看迅疾,意氣強盛。”周宣王只得怏怏離去。
又一個十天過去了,周宣王雖然對紀消子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但他還是心存僥幸地問紀消子說:“先生,斗雞可以用了嗎?”都說不抱希望的時候反而會有所收獲,果然如此。這次,紀消子的回答是:“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它也不會有什么變化了,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德行真可說是完備了,別的雞沒有敢于應戰的, 看到它掉頭就逃跑了。”
后來,周宣王用此雞橫掃斗雞場。這也就是“呆若木雞”一詞的由來。當然,現在這個詞表達的意思早已與本義大相徑庭了。從紀消子養雞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靜”也可以做到無人可敵。
所以,斗雞時一動不如一靜;做事情時,有時更需明白一動不如一靜之理。以不變應萬變, 才是高明之道。《菜根譚》中也說:“淡泊之士,必為濃艷者所疑;檢飭之人,多為放肆者所 忌。君子處此固不可少變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鋒芒。”認為志向淡泊的人,必定會受到那些熱 衷于名利的人的懷疑;生活儉樸謹慎的人,大多會被行為放蕩的人所妒忌。一個堅守正道的君子,固然不應該因此而稍稍改變自己的節操,但是也不能夠過于鋒芒畢露。高明的人做事都懂得淡泊寧靜,不事張揚。適當地保持沉默,既是一種沉靜,也是一種高深。
《莊子》里有一個故事《接輿點撥肩吾》:肩吾拜見接輿。
接輿說:“過去你老師給你說了些什么?”
肩吾說:“他告訴我,做國君的一定要憑借自己的意志制定法度,人民誰敢不聽從?”
接輿說:“那是騙人的做法。圣人治理天下,不用法度。圣人先正自己而后感化他人,任人各盡所能就是了。”
接輿就是大名鼎鼎的楚狂人,曾經狂歌于孔子之前。接輿講治天下要“正己”,不是說一般的 端正自己就可以了,而是有多個復雜的技術層面,有“心齋”,有“坐忘”,當然也有“尸居”與“沉 默”。特別是要沉默,才能正己。
又如《莊子》里的另一個故事《道人大戰巫師》:鄭國有個巫師名叫季咸,占卜十分靈驗,能占生死禍福,準確如神,人們見了他,都要拋掉東西跑開。
列子折服不已,回來對壺子說:“我以為先生的道理最高深了,現在才知道還有更高深的。”
壺子說:“我最高的道理還未傳授給你,你請那巫師來看看我的相。”
第二天,列子邀請季咸來看壺子的相。看完了相,季咸出了門對列子說:“你先生神色如灰燼,形象怪異,不能活了。”
列子進屋大哭一番。
壺子說:“我給他顯現的是寂然不動的心境,他只能看到我閉塞的生機,再請他來看看。”
第三天,列子又邀季咸看壺子。
季咸看后對列子說:“你先生幸虧遇上了我,有救了,閉塞的生機開始活動了。”
列子進屋把話告訴壺子。
壺子說:“剛才我給他看的是天地間的生氣,一線生機從腳后跟升起,他只能看到我的一線生機,再請他來看看。”
第四天,列子再邀請季咸。
看后季咸對列子說:“你先生神態恍惚,無法看相,待心神安寧時再看吧。”
列子把話轉述與壺子。
壺子說:“我給他顯示的是沒有征兆的太虛境界,你再請他看看。”
第五天,列子又邀請季咸看壺子,季咸還未站定便逃跑了。壺子叫列子去追,列子沒追上。
壺子對列子說:“剛才我給他顯示的是萬象皆空的大道,跟他隨意應付,他弄不明白我的究 竟,像草遇到風就散亂了,所以他逃跑了。”
列子這才知道自己什么也沒學到,回到家里三年不出門,為妻子做飯,喂豬就像伺候人一樣,對任何事物都沒有偏私,拋棄了浮華而恢復了真樸。
壺子戰勝季咸,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沉默。沉默猶如一柄利器,往往能在以靜制動中一舉擊潰 對手。
有的人一天到晚叫囂,其實是“滿壺全不 響,半壺響叮當”,太膚淺,不堪大用。季咸是個大巫師,好裝神弄鬼,好預測,但他這一套在壺子這樣的得道高人面前全然無用。
壺子的沉默已全然展示了他的無上功夫。
列子因此受益匪淺,回家也沉默三年,做飯做出了味道,喂豬喂出了意思,一切隨便,在家 務事中修煉,如此也最終得道,成為繼老莊后的第三位著名的道家宗師。
有個日本武士道高手來到少林寺,想要挑戰 空言大師。
空言大師說“好好”,就讓弟子把日本武士帶進來。
日本武士見面就抽刀,空言大師卻讓他喝茶。
日本武士相信這老和尚不會害他,就坐下來邊打量邊喝茶。
空言大師倒茶滴水不漏,坐下時衣帶無聲。
日本武士的全身殺氣被無形中消減,心想即使不動手,也要與這老僧論學。于是日本武士大談日本武士道如何厲害,空言大師只是穩坐在一邊凝神靜聽。日本武士見空言大師一言不發,雙 目悠閑地注視著自己,不知何故心神卻慌亂了。 趕緊把茶喝完,悻悻地離去了。
同門問他當時為何不動手?
武士說:“這老和尚太沉默了,他沉靜的眼神讓我感到高深莫測,氣勢如山,好像我稍有舉 動,就會遭巨石壓頂。”
沉默竟讓人如此震撼。
可見,“靜”的力量不可思議,怪不得莊子筆下的那只“呆呆”的斗雞能夠所向披靡。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躁動戰勝寒冷讓人溫暖,冷靜戰勝炎熱讓人清涼,清靜無為才能使天下太平安寧。
俗語說“心靜自然涼”,這里的“靜”取安靜、 冷靜之意,“涼”是心安靜下來之后一種清涼、寧 靜的感覺。我們常常會在心煩意亂的時候感到無比燥熱,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往往會失去理智,沖動的結果是做出錯誤的選擇。
所以,越是在緊要的關頭,我們越需要“靜”,“靜”就是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