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是邏輯學的核心,我的邏輯思維不好,為了便于理解吸收,這一章我看得比較慢。今天讀書筆記主要有兩個部分:否定命題與比較。
否定命題
之前我們說到的肯定命題在觀念之間搭建橋梁,將不同的觀念連接起來。否定命題則相反,全稱性否定命題完全隔斷觀念之間的連接,比如“沒有一個哲學家是永遠正確的”,特稱性否定命題則是部分隔斷,比如“一些年青人每天都會看1小時書”。
在對否定命題進行邏輯判斷時,要注意兩點:
當我們說一個命題成立或者不成立時,我們只是在說他是真還是假,跟它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都沒有關系,比如同樣的否定表達:“希拉里沒有當過美國總統”是真的,“特朗普不是美國總統”則是假的。
第二個要注意的地方是,全稱性的否定命題和特稱性的否定命題的區分。還是拿我們昨天說的“不是所有的狗都會飛”來舉例子:
不是所有的狗都會飛,我們判斷這句話是全稱性的否定命題還是特稱性的否定命題?
結合昨天學的知識,我們可能會這樣判斷:
在這個命題中,“所有的”是全稱性命題的標志,“不是”是否定命題的指示詞。
或許有些人就會下結論:這是個全稱性的否定命題。
正確答案是:它是個特稱性的否定命題。
因為在全稱性的否定命題中,主項和謂項之間的連接是被完全隔斷的,但是這個命題沒有。我們判斷的關鍵點在“不是所有的”上面,“不是所有的”并不是指“所有的都不”,它只是說“有些”,所以“會飛”并不是對主項——狗所代表的整個類別起作用,只是用來描述其中的一小部分。這個命題實際上說的是一些狗不會飛。?
由此可見,對于否定命題,我們要更加細致的進行判斷。也因此,與肯定命題相比,我們對否定命題的分析和理解的這個過程要更為復雜一些。因此,要說清楚一個事物,我們最好選擇肯定結果的命題,這樣的表達會更加的直接有力,容易被對方理解。
從這本書的開始直到現在,說了很多次的“表達清晰有力”,但是也要注意,表達方式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使用。比如在跟別人探討問題時,我們不太認同對方的觀點,如果我們脫口而出:“這是個白癡的決定。”這句話雖然是個清晰明了的命題,但是它很生硬和粗暴,不利于溝通效果。如果我們換成“這個決定可能還需要再謹慎考慮一下”就不會那么傷人。我們要采取的語氣取決于說話對象和當時所處的環境,直截了當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好。
比較
我們的大腦善于比較。通過比較,我們才能辨別事物的異同,將一個觀念與其他觀念連接起來,反映出事物之間的聯系。
比較的方式可以是一個與另一個“一對一”的比較,也可以是一個與好幾個“一對多”的比較,為了理解容易,我們從兩個事物“一對一”的比較來進行說明。
比較兩個事物時,會發現三種情況:完全相似,截然不同或者部分相似。比如:
兩個同一廠家批量生產的杯子,他們在每個細節上都是雷同,這是“完全相似”。
“部分相似”的判斷中,無論相似多大、差異多大,他們都應該公平的來源于對觀察到的課件的認真比較。
接下來我們要重點注意到“截然不同”的情況,邏輯學中,沒有任何兩個事物是完全不同的,因為至少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我們拿a與b相比,得出b與a完全不同的結論的話,只能確定事物a,因為b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比較的過程當中,我們要注意的是,比較的關鍵不是相似特征的多少,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這些相似特性的重要性。如果一個性質,揭示了事物的本質,那它就是重要的,而如果一個重要特性被遺漏,即使有大量相似的其他特性,也不可能作出可靠的比較結論。
讓我們來個有意思的小例子加深理解:
假設有一個人從來沒有見過老鼠和大象。如果我們告訴他,這兩個動物都是四條腿,兩只眼睛,兩個耳朵,一張嘴,一條舌頭,一條尾巴一個心臟等等,這些都是重要的特性,但是在這個敘述當中沒有提到一個非常顯著的對比因素——體型,如果這個人聽了我們的描述后,由此得出了老鼠和大象非常相似的結論,那就變成一個笑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