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前夜,后武則天時代的政治纏斗》:政變的秘密與淵源

鄭重聲明:本文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從拿到這本書到看完它,花費了我很多精力,事實證明,歷史類的書籍不好寫,它不像上一本投資類的書籍,它是跟社會與經濟相調和的,而這本《盛世前夜,后武則天時代的政治纏斗》,它詮釋了政治上的沖突與矛盾支點,歷史是真實存在的,但時間過得太久,關于這方面的探究,這無從說起。這本書是由隋唐史出身的吳鵬撰寫的,通過踏訪西安的隋唐遺址,探求女皇武則天最后歲月的政治憂慮和心路歷程。

推薦序指出《盛世前夜,后武則天時代的政治纏斗》是一部典型的雅俗共賞的作品,它描述了唐朝前期最為混亂的一個時期,從武則天退位歸西到唐玄宗穩定政權。政變是這個時期的特點,它說明了政治沖突嚴重,矛盾根深蒂固。

我常常在思考,也正是作者所思考的那樣,為何唐朝在走向繁榮昌盛的開元盛世前,發生了那么多次政變?因此,本書就圍繞四次政變歷程進行了深入的發掘,分別是神龍政變、景龍政變、唐隆政變和先天政變,它們是唐代歷史上的至暗時刻,恰如黎明般的無邊黑暗。的確,皇權時期,政權變動很正常,換句話說,有永久的太平才是不正常的,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武則天是以女性身份登上皇位成為至尊紅顏,她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千古未有之奇跡,但也帶來了千古無解之難題,關于接班人的問題。武則天打破了自皇子繼承王位的規矩,帶給后代子孫、朝堂百姓不低于先皇的威嚴。只是,她不是女權主義者,內心仍然深受以男性為中心的宗法觀念,并沒有以自己為例讓后代打破這個常規。女皇武則天有兩個接班人人選,李氏兒子和武姓侄子,一邊是親生兒子,一邊是娘家侄子,究竟會作何選擇,為確保武周江山萬年,她只有把天下傳給娘家侄子。但在傳統宗法制度的制約下,武則天同樣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而自己的親生兒子會被斬草除根,相當于斷子絕孫,武則天也無法承受這個后果。

如果武則天要立兒子為接班人,必須確保兩個政治前提,一保證武家人不會被清算,二是自己仍然能牢固掌握權力不至于被篡位。而當我們以上帝視角觀察唐代歷史,不管是立李旦還是李顯,這兩個政治前提會全部落空。即使在當時的政治情勢下,選后者的勝算大,但心思是猜不透的,只會落下一個背后插一刀的下場。而李顯被復立為皇太子的直接原因是突厥進犯,因此他的首要任務就是反擊突厥,擁有一個自己站穩政治的機會。幸好,武周解決了將來姓李還是姓武的這個最大的政治問題,內部人心也再次凝聚,形成了一致對外的內政基礎。

這里來說說四次政變。

洛陽本質上是武周神都,長安實質上是李唐京師。在大足元年(701)十月初三,武則天率眾人回到長安,本意是在進一步加強與李氏皇族的感情聯系回歸李家媳婦的政治地位,為全面交權做準備。經過二十多天的長途跋涉,武則天宣布大赦天下,年號從長足改為長安,朝局雖然是按照著交班路線發展,但平靜下實則暗流涌動,很多事情正在發酵中。其中,張柬之等人以恢復李唐為旗幟發動了政變。

狄仁杰老成謀國,對武周與李唐政權交接的政治考量中想的是和平交班,通過適當時機推動武則天提前傳位給李顯,避免不可測政變風險。如果這個時候沒有出現意外的話,那么意外往往就要冒頭了,魏元忠也上了封密奏,也恰巧在這次行動中起了重要作用。兩人的政治立場不同,比起狄仁杰,魏元忠沒有自己獨立的政治信念,無論哪位上位,他同樣會擁戴當政者,不管當政者昏庸賢明與否。

太子李顯繼位,是為中宗,年號神龍,前面所提到的四十不惑的張柬之等人發動的政變就是神龍政變。而此次政變的發生,是武則天一手造成的必然結果。當年,武則天到了古稀之年,一直在傳位營造各種政治氛圍,但她沒有放手,這個時候,真該說一句,男色也能誤人。武則天是一名政治女性,手中的權力是支撐她身體的唯一源泉,尤其她的權欲相當強烈。但最后,神龍政變是成功了,大唐歸來,一切似乎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二次登基的中宗李顯并沒有掌握皇位賦予的皇權,當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外朝等勢力時,自己的親生兒子走上了和他兵戎相見的不歸路,這也是后來的景龍政變。中宗對妻女的放縱,作者提出疑問,是感情補償還是政治上的考慮?其實,從史實和本書內容來解讀,大多數就是政治上的考慮。將皇權給予妻女,在他看來,不會構成大權旁落的現狀。那個時候,他已經有一個偉大的觀念,人生苦短,及時行樂。這樣既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地位,還能夠活得瀟灑。

中宗之死迷離無影,遺詔也同樣如此,最后開展了會議斗爭,進行和平奪權,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通過武裝政變來保衛李唐江山。李隆基利用萬騎軍事力量形成了對朝局的掌控優勢,兩人從隊友變成對手,這說明沒有永遠的戰友,只要利益達到了,大概會變成敵人。兩人發動的這場政變,被稱為了唐隆政變,從中宗系統轉去了睿宗系統。這個時候挺離奇的,原來李隆基不是睿宗,是玄宗。而李隆基刻意篡改唐代國史,將睿宗的政治形象打造成生性恬淡,不以大位為懷,可它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最后發動的先正政變,也是走向開元盛世的前夜。

透過四次政變斗爭,將各色人等的心理本色和政治立場彰顯得透徹,尤其將人性里的復雜程度,人心的多元化。總而言之,一元的最高權力是政治的穩態,多元復雜的人性是歷史的常態。權力需要制衡,才能讓最高權力者有效地掌控局面,以多元化保證一元化的正確,以一元化保證多元化的制衡。

寫到最后,看著書名,我又有了新的領悟,盛世前夜,不就是指走向開元盛世前的發展嗎?四次政變,明里暗里的政治變動,讓這“一夜”變得驚心動魄。不得佩服吳鵬老師的歸納能力,書里的章節循循漸近,破案般通俗易懂,讓這枯燥的歷史有了活力演變著一樁又一樁畫面。

拋開這本書所提及到的歷史故事,我腦子里就只有一句感悟:槍響之后沒有贏家。周而復始,世界本源回歸一。其實,回歸現實,我們都追求多元化發展,但往往我們會忘了最初的追求。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