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讓愛融入生活。
第2章,是什么蒙蔽了愛。
第3章,區分觀察和評論。
第4章,體會和表達感受。
第5章,感受的根源。
第6章,請求幫助。
第7章,用全身心傾聽。
第8章,傾聽的力量。
第9章,愛自己。
第10章,充分表達憤怒。
第11章,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第12章,重獲生活的熱情。
第13章,表達感激。
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他們所反映的需要。
前沿? 阿倫甘地。
非暴力生活的一個關鍵就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
身體的暴力,隱蔽的暴力。
歸根結底是隱蔽的暴力激怒了受害者,使他做出暴力的反抗。
讓夢想中的世界通過我們的轉變得以實現,除非從我做起,我們的夢想就不可能實現,不幸的是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先開始改變。
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
恐懼無法帶來和平。
第1章? 讓愛融入生活。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 ?
? 人生的抉擇。
我們不在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的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運用非暴力溝通聆聽彼此心靈深處的需要,我們將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際關系。
當我們真誠助人時,我們豐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滿足,我們的行為是出于由衷的喜悅。由于使者的給予既不是出于恐懼,內疚或羞愧,也不是為了得到什么受者獲得饋贈,卻不會有心理負擔。
? ? ? 非暴力溝通的要素
一觀察: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清楚的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
二感受。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三需要。說說那些需要導致怎樣的感受。
四請求。出具體的請求。
? ? 被暴力溝通的過程
什么是我的觀察
我的感受如何
那些需要(或價值愿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
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么?
小結: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他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于互助。
非暴力溝通的“道”——豁達的人生觀,通透的世界觀,實用的價值觀。在這三觀的基礎上,就會有平和寧靜的心態,融合通達的狀態,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會糾纏于情緒和事情本身,而會跳出情緒,能夠理性、冷靜、平和的看待事件本身,站在解決問題的角度去感受對方,觀察對方的狀態,警察和理解對方的需求,并發出自己的請求。
第2章? 是什么蒙蔽了愛?
? ? ? ? ? ? ? ? 道德評判
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評判人。
魯米——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里見你。
不要將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混為一談。
道理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
? ? ? ? ? 進行比較
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
? ? ? ? ? 回避責任
我們對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
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回避責任的語言。
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 ? ? ? ? 強人所難
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小結: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是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道德評判就是其中的一種,他將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這些比較也是一種品牌,它會蒙蔽對人對己的愛意,異化的溝通方式,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之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第3章? ? 區分觀察和評論
不區分觀察和評論,人們將傾向于聽到批評。
非暴力溝通的第1個要素是觀察,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青睞,一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主張評論要基于特定實踐和環境中的觀察。
我從沒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我不把事實和意見混為一談,我們將不再困惑,因為你可能無所謂,我也想說這只是我的意見。
不但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 ? ? ? ? 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拉穆提曾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小杰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是觀察,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他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的描述觀察結果,例如他會說“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
一旦我想為自己辯護或開脫,我就默認了自己的問題,另一種反應是把對方的話設為攻擊而給予反擊。
? ? ? ? ? ? 第4章? 體會和表達感受
? ? ? ? ? 被壓抑的心靈
工作中示弱有助于解決問題。
? ? ? ? ? ? 區分感受和想法
? ? ? ? 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
1.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興奮喜悅,欣喜,甜蜜,精力充沛,興高采烈,感激,感動,樂觀,自信,振作,振奮,開心,高興,快樂,愉快,幸福,陶醉,滿足,欣慰,心曠神怡,喜出望外,平靜,自在,舒適,放松,踏實,安全,溫暖,放心,無憂無慮。
2.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害怕擔心,焦慮,憂慮,著急,緊張,心神不寧,心煩意亂,憂傷,沮喪灰心,氣餒,泄氣,絕望傷感,凄涼,悲傷,憤怒,惱怒,煩惱,苦惱,生氣,厭煩,不滿,不快,不耐煩,不高興,震驚,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獨,沉重,麻木,精疲力盡,萎靡不振,疲憊不堪,昏昏欲睡,無精打采,尷尬,慚愧,內疚,妒忌,遺憾,不舒服。
小杰非暴力溝通的第2個要素是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第5章? 感受的根源
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
? ? ? ? ? ? 聽到不中聽的話:4種選擇
一責備自己,二指責他人,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們想利用他人的內疚,我們通常采取的辦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歸咎于對方。家長也許會和孩子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們快樂和不快樂是孩子的行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會感到內疚,并因此調整行為來迎合他們,遺憾的是這種調整只是為了避免內疚,而非出自對學習的熱愛。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 非暴力溝通需要: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
并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你們現在需要什么?為了滿足這些需要你們希望對方做什么?”
每個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一自由選擇。
二慶祝
三言行一致
四滋養身體
五玩耍
六情意相通
七相互依存
非暴力溝通般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而不是某種具體的行為,一種要素是否被當作需要,關鍵在于它能否促進生命的健康成長。
? ? ? ? ? ? ? 難以承受的痛苦
如果我們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別人可能也不會,實際上如果直接說出需要獲得積極回應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一個人如果無法說出自己的需要,會是多么痛苦。
? ? ? ? ? 從“情感的奴隸”到“生活的主人”
大多數的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1階段:情感的奴隸
在這個階段我們相信自己需要為他人負責,讓他人快樂是我們的義務,此時我們特別容易把親人看作是負擔,顯然這會傷害到彼此的關系。
第2階段:面目可憎。
在這個階段我們發現為他人的情緒負責,犧牲自己迎合他人,代價實在太大。想到日子過得這么憋屈,我們可能會很憤怒,其實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們可能就會無動于衷:”這是你自己的問題,和我有什么關系”。雖然不再愿意為他人負責,但我們還心存疑慮,因此我們的態度也就顯得生硬。
真誠待人比委曲求全更為可貴,如果別人感到不安,我們可以認真的傾聽,但無需責備自己。
第3階段:生活的主人
在這個階段我們樂于互助,我們幫助他人是出于愛,而不是出于恐懼,內疚和慚愧,那是自由而快樂的行為,此時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我們還發現人與人相互依存,所有人無法真正立即非暴力溝通,正是想幫助我們既表達自己又關心他人。
小結: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第3個要素,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由4種選擇,一責備自己,二指責他人,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和反擊,反之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社會文化并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需要對婦女來說尤其如此,因為他們的形象常常和無私奉獻聯系在一起——這是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1.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2.面目可憎的時期——此時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與此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在存在多種感受的情況下,一個人會訴說那些還沒有得到傾聽的感受,因此傾聽的人無需一開始就對各種感受同時做出反饋,而可以自然地從一種感受過渡到另一種。
? ? ? ? ? ? ? 第6章? 請求幫助
? ? ? ? ? ? 提出具體的請求
首先清楚的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
如果他們的請求是具體的行動而非抽象的公平對待,那么他們就將有可能得到滿足。
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使用抽象的語言還會使我們無法深入了解自己抽象的語言,無助于深化自我認知。抽象的語言妨礙了自我認知及與人交流。
我們感到沮喪,是因為我們未能實現自己的愿望。
沮喪是我們為了迎合社會而付出的代價,如果你要過得快樂些,我想請你想想為了改善你的生活,你希望他人做些什么?
請你談談其他人怎樣做才是關心你。
人怎么做才是按你期待的方式來關心你。
如果我們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對別人來說就更難了。
? ? ? ? ? ? ? 明確談話的目的
有時候我們并不需要直接提出請求。
如果我們只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別人可能就不清楚我們想要什么。
有一次我乘火車去機場,坐在我正對面的是一對夫婦,對于趕飛機的人來說慢速行駛的火車是十分惱惱人的,過了一會兒對面的那位先生就氣沖沖地對太太說,我從沒有見過開的這么慢的火車。他太太看起來有點不知所措,什么話也沒說,通常大多數的人在沒有得到期待的反饋時會將所說的話重復一遍,這位先生也是如此,接著他就高聲喊道,我從沒有見過開的這么慢的火車。
太太看起來更加沮喪不安,她轉過頭去和他說:這趟列車行駛的速度是由程序控制的。我不認為他先生會對這樣的回答感到滿意,事實上他先生更為惱火,更大聲的嚷道,我從沒有見過開的這么慢的火車。這時太太終于失去了耐心。厲聲地說:那你想我怎么樣?下去推火車?于是兩個人都處于痛苦中。
這位先生想聽到什么呢?我相信他想要的是理解,如果他太太意識到這一點,他也許會說,你希望火車開的快一點是耽誤誤機嗎?在之前的對話中太太感到了先前的不安,但不清楚他想要什么,然而如果一個人提出了明確的請求,卻沒有提起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導致交流的困難。
? ? ? ? ? ? ? ? 請求反饋
我們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有時可能是兩回事,如果無法確定對方是否已經明白,我們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饋。
當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愿意反饋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
謝謝你給我的反饋,我想我說的不夠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學后我跟你講講我上次布置的作業。
第1次請求他人給我們這樣的反饋時,我們也許會有點不自然,因為在生活中我們很少提出這種請求。
? ? ? ? ? ? ? 了解他人的反應
a.對方此時此刻的感受
b.對方正在想什么
c.對方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
? ? ? ? ? ? ? ? 在集體討論時提出請求
如果我們在集體討論時漫無目的的發言,那么會議很可能就會毫無成果。
? ? ? ? ? ? 請求與命令
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們越是將他人的不順從看作是對我們的排斥,我們所表達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
生活中如果我們不想勉強人,那么清楚的表明這一點是重要的,這有助于人們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
在人們無法滿足我們的愿望時,我們是否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需要最能體現我們提出的是請求還是命令。
? ? ? ? ? ?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
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一旦人們相信我們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顧雙方的需要,那么他們也就會相信我們所表達的愿望是請求而非命令。
表達愿望時只要不發號施令,我們的相處就會有愉快很多。
小結:非暴力溝通的第4個要素是請求,我們告訴人們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希望他能做什么,我們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記住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
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他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
第7章,用全身心傾聽。
我們需要不帶成見的感受變化,我們需要用全身心去傾聽。
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
試圖分析問題,妨礙了我們與他人的聯系,如果我們只關心別人說了什么,并考慮他的情況符合哪種理論,我們是在診斷人,我們并沒有傾聽他們。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的體會他人傾聽的這種品質,體現了他與理解以及同情之間的區別。
? ? ? ? ?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論別人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可以好好體會他們的感受和需要,既不反駁也不自責。
不論別人說什么,我們只傾聽他們此時此刻的a觀察,b感受,c需要,d請求。
? ? ? ? ? ? ? ? 給他人反饋
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
詢問前先表達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主動表達感受和需要,特別是情緒很激烈的時候。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如果我們自己是說話的那個人,我們不妨清楚的表明我們是否期待反饋。
在給他人反饋時候,我們的語氣十分重要,通過我們的語氣意識到我們是在體會要會下結論,他們一般也就不會產生反感。
為了幸福,必須把別人怎么看我這個問題放在一邊。
關于勞資談判的研究形式,如果雙方同意在作出答復前先準確的重復對方的觀點,那么達成協議的時間將可以比平時縮短一半。
一旦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納,一般來說他會覺得很愜意。
? ? ? ? ? 保持關注
當對方得到充分的傾聽,a我們將體會到氣氛變得輕松,b他會停止談話。
怎樣判斷對方的感受是否已經充分表達呢?首先如果一個人覺得別人已經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會變得很輕松,這時我們也會感到放松,另一個更為明確的標志是他停止的談話。如果無法確定對方是否還有話要說,就不妨問一句,你還有什么話要告訴我嗎?
? ? ? ? ? ? 當我們痛苦的無法傾聽
我們無法給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心情去關心別人,一般來說這反映了我們也需要得到關心,如果告訴他人我們正處于痛苦中,我們無法顧及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別人很可能就會伸出援手。
在許多時候我們需要自己的體貼。
和國前秘書長哈馬斯克德說: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還有另外兩種選擇,其中一種選擇是大聲的提出請求,如果對方正處于激烈的情緒中,他也可能無法留意我們的感受和需求,這是我們的另一種選擇,是換一個環境,我們需要時間和空間來調整狀態,等平靜下來了再回來。
但我們痛苦的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以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二大聲的提出請求,三換一個環境。
小杰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者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的體會對方,傾聽他人,有助于對他人的理解和接納。
與此同時,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候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了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
? ? ? ? ? ? ? 第8章? 傾聽的力量
? ? ? ? ? ? 傾聽使身心痊愈
干擾學習的因素,認識的越清楚也就越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
? ? ? ? ? ? 傾聽和示弱的能力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表達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在痛苦的情形中,為了了解自己生存的需要建議,首先獲得必要的傾聽,以避免為充斥頭腦的各種想法所束縛,通過傾聽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并給予他們反饋。
? ? ? ? ? ? ? 傾聽預防潛在的暴力
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可是但是之類的詞語。
越是專注于他的感受和需要,越能把他看作您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感到絕望的人。
? ? ? ? ? ? ? 如果別人說不
當別人說不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認為他們是在拒絕我們,有時候我們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然而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許就會發現是什么,是他們無法答應我們的請求。
? ? ? ? ? ? 使談話生動有趣
說話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請求,人們常常沒有意識到,他們需要的是別人的理解和接納,也沒有意識到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與講故事相比,更容易得到他們所期待的聯系。
使談話生動有趣的另一種方法是直接表達我們的愿望。
如果聽的人很煩,說的人一般也會覺得很無聊。
打斷別人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想被人當做負擔。
? ? ? ? ? ? ? 如果別人保持沉默
我們有能力體會一個人在某個時刻獨特的感受和需要。
小杰傾聽使我們勇于面對自己的弱點,他還可以幫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生動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應的感受和需要一次又一次,我見證了傾聽,幫助人們治愈心靈的創傷。
? ? ? ? ? ? ? 第9章? 愛自己
? ? ? ? ? 什么會自責?
經常責備自己強迫自己,也將使我們更相一致而不相認,非暴力溝通認為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
不過我們專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我們就更有可能從自我評價中獲益。
我們的挑戰是,如何對需要和價值觀保持清醒的認識,以使我們的轉變一符合我們的愿望,而出于對自己的尊重和愛護,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內疚或羞愧。
自責是尚未滿足的,需要的可悲表達。
非暴力溝通的憂傷:當我們的行為無法滿足自身的需要,我們體會著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
? ? ? ? ? 暴力溝通的憂傷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直面人生的苦難,在遇到挫折時充分體會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遺憾是難免的,但他能幫助我們從中經歷中學習,而無需責備自己,我們意識到過去的行為違背了自己的需要及價值觀,并允許這種覺察研發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他。
? ? ? ? ? ? ? ? 自我寬恕
人的行為總是服務于自身的需要及價值觀,不論他是否能夠實現目的,也不能我們事后是感到慶幸還是遺憾。
通過聆聽自己的心聲,我們就能發現心靈深處的需要,此時我們就可以原諒自己。
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是同時包容了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種行為的我。
? ? ? ? ? 外衣染上墨水帶來的啟發
其實我是想照顧好自己,如果現有內心的沖突只會使情況更糟。
道理溝通,自我寬恕,感到遺憾,是我們試圖了解過去的行為所要滿足的需要。
當我們擁抱自己的各個方面,并理解他們所反映的需要及價值觀,我們活在對自己深深的愛之中。
讓我們的行動基于對生命的愛愛和恐懼,內疚,羞愧或義務。
? ? ? ? ? ? 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
如果我們致力于滿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長的需要,那么即使艱難的工作也不乏樂趣,反之,如果我們的行為是出于義務,責任,恐懼,內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變得枯燥無味。
? ? ? ?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
第1步。在日常生活中你覺得哪些事情沒意思,卻又認為自己不得不做,請將他們列在一張紙上。
第2步列好清單后向自己坦白,你做這些事情是因為你選擇了做他們,而不是因為你不得不做。你所列的每個項目前加上:我選擇做。
第3步一旦承認某一行為是你的選擇,就填寫一下的聲明來了解你為什么要那么做: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做——。
到認識到錢是我的主要動機時候,我馬上就想到我可以用別的方式來獲得收入,而事實上我寧可在垃圾箱中覓食,也不愿意做出一份報告。
? ? ? ? ? ? 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
發現行為背后的價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中什么?
一為了錢,二為了得到贊同,三為了逃避懲罰,四不想感到羞愧,五為了避免內疚,六為了履行職責。
小結: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當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是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添加自己的時候自己的行為使我們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我們的行為不再是為了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懲罰或避免感到內疚和羞愧,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更充滿歡樂。
? ? ? ? ? ? ? ? ? 第10章充分表達憤怒
殺人太膚淺,在生氣時殺人打人,罵人的,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情,如果真的很生氣,我們就需要找到強有力的方式充分表達自己。
? ? ? ? ? ? 為什么我們會生氣?
充分表達憤怒的第1步是我們不再歸咎于他人。
生氣的原因在于我們的想法對他人的評判和指責。
如果在一個社會中內就被運用來控制人,那么指責他人就容易成為一種習慣,同時為了使這種手段奏效,我們可能就會認為一個人可以主導另一個人的情緒。
不重聽的話是我們由4種選擇,一責備自己而指責他人,想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選擇第2種反應時,我們認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我相信這就是我們生氣的原因。
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一旦意識到自己的需要,不論是友誼誠信還是休息,我們就可以更加體貼自己,如果意識不到自己身上未滿足的,需要一心考慮別人的過錯,我們難免就會生氣。
? ? ? ? ? 合理的憤怒?
專注于我們的需要比評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憤怒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他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
奮斗趨勢我們去懲罰他人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對方這些行為。
? ? ? ? ? ? ? ? ? 暴力的種子
指責一個人往往使我們的愿望更難得到滿足。
傾聽他的感受,他感到害怕他的需要是保護自己,避免受到懲罰。
表達憤怒的4個步驟。
首先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靜靜的體會自己。
接著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越是能夠傾聽他人,也越有機會被傾聽。
? ? ? ? 先傾聽他人
在多數情況下表達自己之前,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如果對方還處于某種情緒中,他們就很難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但意識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會發現彼此相同的人性。
如果我可以理解他,那么他也就能理解我。
如果我不強調我與他人觀念的不同,我就較容易接納他們。
傾聽他們的感受和需要,而不糾纏于他們的想法,我的生活將會變得愉快的多。
留意頭腦中出現的暴力想法,而不評判他們。
? ? ? ? ? ? 給自己時間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
小杰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信心,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愿望得到滿足,表達憤怒的4個步驟:
一停下來除了深呼吸什么都別做。
二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三體會自己的需要。
4, 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有時在第3步和第4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再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后,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我們需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
第11章? 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 ? ? 使用強制力的目的
非暴力溝通,認為如果一個人做的事情會傷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為他不夠成熟,為此他需要得到幫助,如果我們不夠成熟,我們可能會有一下表現:
1我們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后果,而我們認識不到我們并不需要通過懲罰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3,我們相信我們有權利去懲罰或傷害他人,因為他們是罪有應得,4我們產生了幻覺,例如聽到某種聲音叫我們去殺人。
使用防衛性的強制力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而不是為了懲罰羞辱或譴責他人。
在實際生活中懲罰,往往加強了對方的敵意和抵觸心理是雙方的關系更加疏遠。
懲罰的類型
懲罰的代價,當我們為了回避懲罰去做事情時,我們可能會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陷于對失敗的憂慮。如果孩子刷完牙是因為擔心受到批評和被嘲笑,他們的口腔健康可能會得以改善,但自尊卻會受損,此外,我們都知道懲罰將導致關系的疏遠,一旦我們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們就很難得到有權的回應。
乘法的局限性,承辦去驗證,第1個問題是:如果我不喜歡他現在的行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第2個問題:我希望他給予怎樣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小:在有些情形中我們沒有機會和他人交流,這是我們也許需要使用強制力來保護自己和他人,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的。如果我們威脅他人或實施懲罰,人們常常會產生敵意或抵觸性,你這樣彼此的關系將會疏遠,同時懲罰還有可能使人忽視事情本身的意義,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從的后果上,如果我們試圖通過懲罰來使人們認識自己的需要,那么我們很可能適得其反。
? ? ? ? 第12章? ? 重獲生活的熱情
傾聽內心的聲音。
解決內心的沖突
沮喪是因為一個人處于激烈的內心沖突之中,無所適從沮喪意味著我們不了解自己的需要,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滿足愿望。
心靈環保
如果以苛刻的態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過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就會逐漸變得平和。
非暴力溝通代替診斷
羅杰斯同意,坦誠是個人成長的先決條件,問自己以下的問題,他現在是什么心情,他有什么需要和他在一起,我是什么樣的心情,我的心情反映了我怎樣的需要,我想請他做出什么決定或采取什么行動,一是他能快樂些。
小結: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們以苛刻的態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過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一旦我們發現自己心底深處的愿望并采取積極的行動,我們將會重獲生活的熱情。
第13章? ? 表達感激
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
包含三個部分:
1.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接受別人的感激。
優雅地接受別人的感激。
感激的渴望,我發現我總是想做得更好,卻很少肯定自己已有的成績。
小結:在贊揚他人時,我們很少結識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贊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個人目的,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2.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
當別人以這樣的方式對我們的感激時,我們可以與對方一起慶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假謙虛。
整本書讀下來的感覺是很流暢,邏輯也很清晰,有很多平時沒有注意到的細節,比如:感受、需求等等在這里都被一一點清,但是也總覺得這本書寫的過于片面,僅僅是從非暴力溝通的角度去寫交流的各種問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會有年齡種種的問題,各種各樣的情況,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是不是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嗯,這本書整體讀下來的感覺是有些過于理想化,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不同的情況中始終保持理性和平和,而這個前提是最大的修行。
要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以及人際關系中運用好非暴力溝通的工具,首先就必須有一個非常理性平和中正和強大的內心,只有在這個前提之下,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尤其是在情理情緒激烈沖突的當下能夠瞬間跳出當時的情境,客觀理性的去看待當下的事情,而不做出主觀的評價,不讓情緒牽引著個人的狀態往下走。
所以這本書給我們最大的教育,我個人認為是修煉個人的品性。從道的角度。
從術的角度來看,我也非常欣賞其中的一部分的內容,比如:要表達我們的感受,要提出我們的請求,要全身心的聆聽,我們要愛自己,要充分的表達憤怒。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被情緒控制了,沒有辦法去客觀的觀察,也忽視了當下的感受,直接去評判批評甚至指責滿腔的憤怒,充實了大腦,失去理性是是尋找越來越糟糕的方向發展,如果我們能夠覺察當下的感受,看見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并且平和的向對方提出自己的需求。在很多情況下這種需求是會被對方看到并且愿意滿足的。即使對方沒有滿足我們的需求,但是我們這種平和的態度和直觀的具體的需求表達會讓對方知道我們目前的情緒狀態和需求是什么,當他能夠滿足的時候他一般不會拒絕。
而如果對方處于情緒非常激烈的狀態,甚至是憤怒的時候,我們如果想要達到交流溝通的目的就必須去觀察和傾聽對方,觀察他的狀態,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其實我們不去做更多的事情,滿足他的需要,僅僅是耐心的認真的傾聽,接受到他的表達體會,他的感受和需要這一點就足以讓對方平靜下來,跟我們很好的交流,而不會被情緒控制,一旦他的情緒恢復平和,就能夠進一步傾聽我們的感受,而更愿意滿足我們的需要。My life has been a trade off,真的是無處不在。
關于憤怒的表達在我們的文化中是很少被允許的,尤其是上下級連父母和子女之間憤怒更難表達,因為憤怒常常被理解為對上級的無力,對父母的忤逆,也因此壓抑了太多太多的憤怒在身體里,一旦有機會他就會奔波而出,這也是前些年讓我們感覺到整個社會中戾氣非常重的一個原因。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人們對不同樣態的情緒觀念,思維接受度的增加,憤怒有了越來越多的表達途徑,尤其是自媒體的發展,也讓人們的憤怒等負面情緒有了一個很好的出口,幾年下來,社會中的戾氣逐漸降低。當憤怒得到表達并且被聽見和看見,憤怒有了出口,被人們穩穩地接住之后,憤怒的人群他的情緒狀態也會逐漸好轉。
這也告訴我們,無論是在家庭關系中,在上下級關系中,嗯,還是在嗯,親密關系中憤怒的表達多么重要,我們要理性的,科學的表達我們的憤怒,但是這種憤怒是不傷害對方,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的表達。
當對方能夠接受我們憤怒的表達,或者我們給對方表達憤怒的更多空間,而表達憤怒的人也能夠借助表達憤怒這個工具來提醒自己觀察未被滿足的需要,讓自己的思維方式從憤怒轉為看見需要,看見憤怒的價值。憤怒反而會變得越來越少,而把注意力轉移到未被需要的滿足上,創造條件去滿足它。
當憤怒被看見,被允許,被轉化,我們人的狀態就會發生驚人的變化。
勇敢的充分的表達你的憤怒吧,這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但是不能僅限于表達,還要想辦法創造條件實現自己未被滿足的需要。
當我們做到這一步的時候,就是愛自己的最好的表達,我覺得全書他的歸結點應該是愛自己,但我們能夠實現更高級別的愛自己的時候,我們會自然的獲得生活的熱情,而且我們能夠很自主的表達感激、感謝。
歸根到底我們采取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為了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發現自己未未滿足的需要,實現愛自己的目的,因為更好的愛自己,更好的去創造價值,因此也對他人對社會有價值,而這就是個人的社會價值的體現。
愛自己是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非暴力溝通=愛自己=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