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
2.我不會輕易害怕。那不是勇敢,而是我知道,他們也是人,我必須用心理解他們的行為。
3.你明白,我的給予不是讓你欠我的人情,而是因為我想活出對你的愛欣然地接受,或許是最佳的賞賜。
4.非暴力溝通過程:什么是我的觀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者價值或者愿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么
5.使用暴力溝通時,表達自己或者傾聽他人,都是好的開端。
6.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7.“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
8.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形式。
9.“不得不”、“你讓我”等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而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
10.人類的滅亡,是因為現代人唯唯諾諾、缺乏責任感,畢恭畢敬服從各種命令。
11.我們大多數人使用的語言傾向于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12.人們越是習慣于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于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是非之間,還有一大片原野。)
13.不帶評論的觀察室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14.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更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15.當我們說“我覺得”時,我們常常并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
16.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根源在于我們的需要和期待。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關系。
17.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不幸的是,大多數人并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考慮問題,不順心時,傾向于考慮別人的錯。
18.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1)“情感奴隸”;(2)“面目可憎”;(3)“生活的主人”——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富有完全的責任,但是,無法為他人負責。與此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充分表達憤怒
生氣的原因在于我們的想法---對他人的評判和指責。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別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
我堅信,專注于我們的需要,比批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憤怒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能夠借助它來提醒自己---我們有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我們的思維方式正使它難以得到滿足,那憤怒就是有價值的。
憤怒驅使我們去懲罰他人,而不是去滿足需要。為此,我建議,與其沉浸于“合理的憤怒”,不如傾聽自己和他人的需要。這也許需要一個過程,但通過不斷的實踐,我們將會有意識地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來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他們、、、”。
指責一個人,往往使我們的愿望更難得到滿足。然而,如果我用心體會他的感受和需要,或直接表達我的感受和需要,我的需要就較有可能得到滿足。在受到指責時,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需要上,當然,指責他人有時可以使我們達到目的---出于害怕、內疚或慚愧,他們改變了自己的行為。然而,以這樣的方式來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也是在使用暴力。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我們制造了新的問題。批評和指責使人傾向于自我保護并變得更有攻擊性。這樣,就長期而言,我們給自己增添了更多的麻煩。
如果我們滿腦子是非對錯,把某些人看作是貪婪的人、不負責任的人、騙子或其他類型的壞人,那么我們就很難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
我們生氣是因為我們的想法----我們認為人們“應該”或“不應該”做什么,我們還給人貼上了各種標簽,并說長道短。請留意我們頭腦中“我不喜歡抽煙的人、、、”之類的想法。然后,問自己:“我不喜歡他們、、、,是因為我什么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尚未得到滿足的需要,而不是考慮他人有什么過錯。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是:(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3)體會自己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有時,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后,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我們不夠成熟,我們可能會有以下的表現:(1)我們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后果;(2)我們認識不到,我們并不需要通過懲罰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3)我們相信我們有“權力”去懲罰或傷害他人,因為他們是罪有應得;(4)我們產生了幻覺,例如,聽到“某種聲音”叫我們去殺人。
有時候孩子拒絕做一件對他們有益的事情,只是因為他們不想在父母的壓力面前屈服。如果我們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辦法,雖然孩子可能會去做我們要求的事,但這樣做難道不是在鼓勵孩子用暴力來解決沖突嗎?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看重每一個人選擇生活的自由。與此同時,非暴力溝通還強調,我們彼此相互依存,我們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息息相關。
如果我們威脅他人或實施懲罰,人們常常會產生敵意和抵觸心理。這樣,彼此的關系將會疏遠。同時,懲罰還可能使人忽視事情本身的意義,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從的后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