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七月,按理說是最熱的一個月份,好在今年特殊,我竟然在涼快的西藏度過。一邊避暑,自然一邊也要閱讀與唱誦。
在西藏,我一般也沒有朝著人多的地方去擁擠,反而可能找一些清靜的地方好好讀兩本書。所以,七月份自然比六月份閱讀收獲更多。
唱歌與朗誦的話,主要學了兩首歌,分別是張國榮的《與誰共鳴》以及李克勤的《辜負你的情》。張國榮這首成名曲,有種獨處時的孤寂感?而李克勤這首歌,卻是一首淡淡悲傷和遺憾的美麗愛情歌曲,有人甚至說李克勤這首歌是專門唱給周慧敏的,我不想做考究,只要它旋律足夠好聽,那也就夠了。
一、閱讀部分
1.已完成閱讀的書目
這個月閱讀書目雖然不多,但是閱讀總量肯定比上個月多。已完成的書目就有《費米講演錄》,羅銀勝的傳記《精裝版楊絳傳》、楊絳先生的長篇小說《洗澡》。
《費米講演錄》,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總字數僅有5.2萬字(不包括費米手稿部分,手稿都是以圖片形式呈現的)。大概是高校物理專業學生讀本,里面有很多物理學家費米的備課講義手稿,自然我是早就讀不懂了。所以,我也只能從費米大神的各類演講中,去感受一代科學巨匠費米的幽默與嚴謹的科學精神。
讀完《演講錄》,我寫了一篇讀書筆記《讀〈費米講演錄〉,體會科學巨人的儒雅幽默》。除了摘錄原文,費米學生楊振寧等對他的懷念,是非常感人的。
《楊絳傳》(精裝版),作者羅銀勝。全書共計29.3萬字,算得上是最全面的人物傳記。從6月11號開始閱讀,截止到7月25日完成所有閱讀,共計18次閱讀,平均每次閱讀約1.6萬字,平均每次時長達到1.5小時左右。
興許是楊絳的人生太過于完美了,我竟然只是寫了一篇讀書筆記《楊絳的色彩人生似乎早有預見》。這就好比東漢的光武帝,人生太完美,都沒有多少電視劇和書寫他的事跡。
但是,盡管完美人生沒有多少戲劇性沖突,最佩服的就是羅銀勝,他硬是在平凡的人生中也找出了那么多戲劇沖突故事來。其中楊絳為著作權而把兩家公司付諸北京中級人民法院這件事,最讓我記憶深刻。一百多歲的老人,不屈服于丑惡的嘴臉,毅然狀告他們的侵權行為。盡管是個沉靜的傳統知識分子,但是柔弱中也有剛強和自由的靈魂。
長篇小說《洗澡》,作者楊絳,作者無需多言去介紹。但是這本書確實值得推薦給大家。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知識分子追求精神戀愛的小說,有人說它是半部《紅樓夢》,也有人說它是半部《儒林外史》,都還算比較中肯貼切的說法。
小說《洗澡》盡管很好看,估計也沒多少人真正地喜歡看。畢竟,它沒有深刻揭露那個年代的現實,也沒有那種死去活來的愛情描寫。它始終平淡如水,又哀而不傷。看羅銀勝的的《楊絳傳》介紹,《洗澡》還有續集,也就是《洗完之后》,最后兩個人竟然是大團圓結局,這就反而讓我沒有沖動去閱讀了。
對于《洗澡》的結尾,我還是特別喜歡的。它是那么地給我無限的想象空間,我覺得那已經是最好的結局。《洗澡之后》就給我一種“狗尾續貂”的感覺,這不是我說的觀點,羅銀勝書中有很多這種說法。特別是楊絳先生還說故意要寫一個結局(《楊絳傳》里面有原文摘錄),不想讓別人糟蹋了小說,這就有點為結局而結局了。
偉大的古典小說高峰《紅樓夢》,它也沒有結局,高鶚給它續了一個結局,并湊成120回的完整小說,但是一點也不影響它的偉大。同樣,《洗澡》的藝術價值本已經在那里,誰也抹不去,何必多此一舉呢?
但是,我也理解世紀老人的良苦用心,畢竟付出了那么多時間與經力,作為一個傳統女性代表,又哪里是說放下就能放下的呢?
作家藝術家等筆下的作品,好比就是父母的孩子,沒有幾個人不敝帚自珍和緊緊拽在手中,始終是不舍得放“孩子們”去自由飛翔啊。曹雪芹要不是去世了,估計他也舍不得自己的“孩子”讓高鶚去“糟蹋”。這就是人性,極少人能例外。
一開始閱讀《洗澡》時,我就寫了一篇讀書筆記《長篇小說〈洗澡〉初讀印象》,大概只是粗略寫了一下讀書的感悟。
說實話,長篇小說《洗澡》并不長,總計字數也才12.9萬字,我從7月15號開始閱讀,截止到7月28號完成閱讀,共計11次閱讀,每次時間1小時左右,故事還是非常吸引人的。只是,我壓制了自己的那么求結過的欲望,并不把它一次性讀完。這種延遲滿足的過程,還是蠻有趣的,讓我能夠認真又細致地品味閱讀的過程,“重過程,輕結果”,大概這是我要求自己慢讀的一個目的。
2.繼續閱讀書目
本月主要繼續去閱讀的書目,有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全集》,許鈞穆雷的《翻譯學概論》,潘光旦翻譯艾理士著的《性心理學》,《弘一法師全集〈全四冊〉》,盛唐的《變態心理學》,王朝柱的《***與長征》(這個去寫的時候,我很難把握一個度,為了順利過審,省去這本書的介紹),《魯迅全集(全21冊)》等等。
《銀河帝國全集》,作者美國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雖然這部煌煌大作全集,我僅僅讀了不到一半,但是它所帶給我的震撼卻是持久又難忘的。從6月20號開始閱讀,至今已經讀了34次,每次至少1.5小時,長的時候有3.5小時,不等。所以,幾乎只有極少數的時間才未讀這本書,雖然沒有每天必讀,那也差不多了。
目前已經讀到第四部《基地序章》(Prelude to Foundation)的第65節,謝頓在川陀有名的貧民窟地區達爾區遇到一個數學天才雨果,小家伙憑借著興趣愛好和獨立思考,推導出數學的某些演繹定理,盡管這些演繹定理在三四百年前,就有數學家艾南出版的一本書《數學演繹法》給出了推理過程。但是一個貧民窟的孩子,僅僅通過自學為數不多的幾本簡單數學參考書,卻做出了數學大師的同樣的推論,仍然把謝頓震驚了。
最后,謝頓承諾要把雨果送到大學里去深造,系統學習數學從而成為了為數不多的數學家。這個從《銀河百科全書》名字“雨果”這個詞匯的解釋,可知一二。
雨果簡直是數學民科中的戰斗機,這讓我想到中國的17歲的中專生姜萍,同樣的非科班出生,兩者有些類似。網上至今還有大批人在辱罵質疑姜萍,真是無聊至極,人家才17歲,在熱愛驅動下,未來很難說她不會成為另一個“雨果”似的數學家,加油,我們國,加油,姜萍,你是最棒的!
《翻譯學概論》,作者許鈞穆雷。這個月簡單閱讀到第三章,也即是剛剛完成第二章“當代中國翻譯理論研究”內容。雖然僅僅只有三節內容,不過仍然給人深刻印象。第一節“有關翻譯學的討論”,作者大致介紹了從最早的提出“翻譯學”概念的蔣翼振,再到吳曙天、林語堂、黃嘉德、董秋斯、黃振定和彭卓吾等等,全部都有涉及。
第二節叫“當前理論研究范圍”,即理論翻譯學研究(包括西方翻譯理論的引介、借鑒與運用和中國譯學理論建設等)、描寫翻譯學研究(包括翻譯產品研究和翻譯過程研究等)、應用翻譯學研究(包括翻譯批評研究和翻譯教學研究等),作者分開對三部分內容,做了詳細解讀。
第三節內容是“翻譯學學科建設”,主要是就幾次研討會的介紹。講清楚了有必要建立獨立的學科——翻譯學。特別是大家在學科研討會上去積極討論發言,把學科建設努力的方向也都總結到位了。
《性心理學》,作者英國的艾理士,由清華哲人潘光旦翻譯,非常值得推薦閱讀。潘先生的傳統文化造詣非常深厚,不僅用極其特別文雅的方式翻譯給我們,而且給了很多注釋,注釋中尋找了很多中國古代典籍來印證艾理士的說法理論,我們讀者讀起來,那就會感覺非常地中國化,一點都不違和。
讀潘光旦的譯本,和讀張振玉翻譯的林語堂小說感受一樣,都是極大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大概是是這些老翻譯家們,都做到了“信達雅”吧。
《弘一法師全集〈全四冊〉》,作者當然是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個于中年時期,在朋友的一句玩笑話下剃度出家的高僧法師。
我暫時閱讀到第三章“大師說律解經手書題記”,這一部分相當不好讀, 涉及很多佛教經典,譬如,摘錄一段如下:
“唐末,扶桑僧侶嘗入唐土習秘密教。而不空三藏所譯普賢行愿贊及梵字元本,亦遂因是流傳彼邦。稽其請來目錄數種,可歷見也。丁丑歲首,余自扶桑其中書林請奉通賢行顥梵本私考一卷,首列梵字及不空譯文,附載東晉文殊師利發頭經并貞元行頭品別譯幅頌,以資考證。”
基本上都是文言文寫成的,而看習慣了白話文的我,讀起來時,就不得不放慢速度。雖然我有一定古文基礎,但是仍嫌功力不夠,我只好又跑去某微“牧言”古文直播間學習去了。
“牧言”直播間斷斷續續好像也跟了一年多了,李老師確實是精講《史記》的高手,在直播間能學到很多古代漢語知識,感謝感恩一路同行。
佛教里面有許多宗派,不深入了解根本就搞不清楚里面的道道。弘一法師這一段先是回顧中國唐代時佛法的興盛,小日子派了高僧來大唐學習。從而讓兩本佛家經典流傳到日本。法師跑到日本又把日本的佛學經典私考”回來。佛家經典浩如煙海,簡直讀都讀不完。而要在這些浩如煙海中理清頭緒,確實是多么繁瑣的一件事啊。
《變態心理學》,作者盛唐,全書11.9萬字。非常大眾化的心理學入門書籍,書籍一點都不變態,繼續推薦給大家,書中沒有多少高深的心理學理論知識。非常普及的一本心理學小讀物,一點都不“變態”,很正常。
我讀到第三章第六節,“這個人有點不正常——形形色色的人格異常”,這里面很簡單地講了很多種異常人格,譬如自戀型、自卑型、表演型、邊緣型、偏執型、反社會型、強迫型等等。
第六節,題目叫“冷酷無情的連環殺手——反社會型人格”,實際上中國也有很多這種典型反社會型人物,作者沒有多舉例,僅僅舉例一人華瑞茁,因為一次感情的欺騙,華某一連殺害14位“失足”女子,那些被殺的無辜女子都成為了惡魔的手下亡魂,這也側面體現了那些可憐女子多么不受重視,直到死到第 14名才引起足夠重視。
華某的心理扭曲已經到達可怕的地步,一次欺騙,就把所有的失足少女恨上了。按他這個邏輯,那一個老師做了壞事,豈不是也要把所有老師恨上嘛?偏激若此,他也是沒誰了。
《魯迅全集》,作者自不待言,全集共計138萬字。盡管課本教材去魯迅化已經十多年,但是越是畢業多年,越是能體會到魯迅文字的無邊力量,所以,我又來閱讀魯迅了。
《全集》包括有吶喊、彷徨、傷逝、故事新編、朝花夕拾、野草、熱風、三閑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等21本。
暫時閱讀到第二冊《吶喊》中的小說《端午節》,這篇小說最早刊登在1922年9月上海《小說月報》第13卷第9號,小說名為《端午節》,但是我們似乎通篇也沒看到多少和端午節相關的文字。
當然,小說末尾出還是給我們隱隱約約寫了一點有關節日內容。男豬腳方玄綽和妻子又在為柴米油鹽發愁時的談話,教育工資和公職工資不能按時發放,方玄綽說正靠一個學生做編輯的大情面,一千字的文章也值不了幾個錢,即使從早寫到晚也養活不了家,妻子問:“那么,過了節怎么辦呢?”
“過了節么?——仍舊做官……明天店家來要錢,你只要說初八的下午。”
這里“過節”,自然就是過端午節了,通過描寫一個為官的教員生活,魯迅這里把知識分子那種精致的利己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要罷工討錢時,他總是讓別人(主要是老師們)出頭露面和沖鋒陷陣,拿錢時,他就心安理得,絲毫不臉紅。
有時候,讀電子書和紙質書的一個區別就是,電子書有讀者的評論,這樣的評論,很多時候也可以給到我們一個啟發閱讀。譬如小說中有一段描寫方玄綽某種心理的越來越沒底線,如下:
自他(方玄綽)從發見了這一句平凡的警句(差不多)以后,雖然引起了不少的新感慨,同時卻也得到許多新慰安。譬如看見老輩威壓青年,在先是要憤憤的,但現在卻就轉念道,將來這少年有了兒孫時,大抵也要擺這架子的罷,便再沒有什么不平了。又如看見兵士打車夫,在先也要憤憤的,但現在也就轉念道,倘使這車夫當了兵,這兵拉了車,大抵也就這么打,便再也不放在心上了。他這樣想著的時候,有時也疑心是因為自己沒有和惡社會奮斗的勇氣,所以瞞心昧己的故意造出來的一條逃路,很近于“無是非之心”,遠不如改正了好。然而這意見,總反而在他腦里生長起來。
有位名叫“愛讀書的小岳”評論道:“這段看出來封建社會時期,人的愚昧無知。在面對壓迫時,總能自我安慰尋求解脫。從不會尋求出路,人皆如此涼薄愚昧至極,國家何以復興?”
盡管網友小岳說的是封建社會時期,我卻在當下的生活中,處處也能看到這種愚昧無知以及涼薄的精致利己。如果方玄綽生活在當今的社會,恐怕他一樣仍然是一個“大公知”,他會躲在背后享受福利待遇,同真正的老百姓卻離得很遠,他永遠代表的都是官僚階級,說的話,自然也就是人民的對立面。
聯系當下的“躺平”說法,方玄綽其實就是躺平拿好處的“大多數人”,從來不想付出一點辛苦努力。牛首一中校長,對于學生的一句玩笑話“牛馬一中”都上綱上線,乃至于暴跳如雷。這和魯迅筆下的“老輩威壓青年”豈不是一樣一樣的。
親們,別看時間已經過去一百年,實際上很多東西都沒變,要不是網絡上引起大家的議論紛紛,那位學生被罰和扣壓證書,怎么可能最后校長被勒令反思己過呢?扣壓的優秀學生證書,官威嚇唬人的校長那么咄咄逼人,要不然肯定不會還給學生啊!
3.新開的閱讀書目
七月份新開的閱讀書目主要有《費米講演錄》、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沙法麗博士的《父母的覺醒(全二冊)》、楊絳的長篇小說《洗澡》。
這里面主要講兩本沒讀完的,畢竟八月份還要繼續接著閱讀,也就是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和沙法麗博士的《父母的覺醒(全二冊)》,其余兩本書因為讀完,已經在上面介紹過了。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文翻譯版本),作者牛頓,全書33.4萬字,由重慶出版社出版,任海洋翻譯。讀完前面的序言導讀一百頁后,我被牛頓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久久不能忘懷,最后一口氣寫了一萬多字的《厲害的人和覺醒的父母》,很顯然,這樣一篇文章也受到了沙法麗博士的《覺醒的父母》的深深影響。
讀導讀部分確實很過癮,但是到了定律定義公理部分就很痛苦了,不比人文科學書籍,只用動腦子思考就好,自然科學書籍閱讀最大的障礙就是對空間的想象力。我這人空間想象力這一部分本來就很薄弱,不論是《線性幾何》,還是《代數幾何》,又或者《微分幾何》,都是教我最頭疼的數學知識。
所以書里的定義公理定律推論部分,我讀起來頗為繁瑣,要不斷去翻到圖形界面去對照。哪怕對照閱讀,仍然讀得半懂不懂的。大概這和當初學校時的學習有些不同了,一來腦袋也沒有十幾歲時那么靈活強記了,二來也沒有一個閱讀檢驗結果的手段,第三,沒有一個那個關心和愛護我的指導老師。
回顧我14歲的年紀,為何那時我能把數學學得那么好呢?最大的功臣當推那個我最喜歡的數學王老師。在她不斷的鼓勵和快樂教導下,讓我每天像打了雞血一樣,最愛鉆研的就是奧數題,我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樂此不疲。我尤記得,每次考卷上所有的附加題,那可都是有奧賽題的難度,可在當時的我看來,卻是我最愛啃的“骨頭”。
《父母的覺醒(全二冊)》,作者美國的沙法麗·薩巴瑞博士,全書26萬字。盡管由于翻譯的原因,在讀起來時,總會有種沒有原文那種深刻與妥切,然而如果耐心下來閱讀,仍然能讀出來各種心理學理論之間得共通之處。
最近,我也在看北大畢業的林巨老師直播,林老師所講的原生家庭的療愈以及心心相印的愛的藝術,實際上和沙法麗博士所說的覺醒,內核是一樣的。都是從孩子出發,理解尊重愛護包容孩子,療愈自己內心潛意識深處的種種創傷。
我從7月2日開啟閱讀,到7月31日一共閱讀了22次,第一冊全部完成閱讀。目前,已經閱讀到第二冊的第17章“哄騙孩子并不容易”,這一章節大致講,為了滿足大人的自負心、虛榮心和控制欲,家長老師父母等等,總是操縱、脅迫、哄騙和恐嚇孩子,實際上,也就是林老師常常提到的“恐懼驅動”。
只要父母不覺醒,那么一定是讓孩子生活在恐怖驅動下。一旦父母覺醒,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都是自負虛榮和一種控制欲望,在支配著自己的言行,那么也就開始覺醒,也就學會了尊重包容理解孩子的一切不太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行為,從而引導激發出孩子的“興趣與愛好”。最終,讓孩子情感自然流淌,過上一種“熱愛驅動”的正常生活。
這一章里我最喜歡沙法麗博士的以身說法,她舉例自己的8歲女兒,小女孩已經學了兩年芭蕾舞,突然有一天就跟老媽說不想學了。
一般家長恐怕要開始焦慮了,老娘辛辛苦苦送她學了兩年,你說放棄就放棄嗎?幾萬學費那不是打水漂了嘛?你要不學,老娘跟你急。
但是,作者沙法麗博士并沒有焦慮,只是沉著冷靜地等待合適的時機,去和女兒溝通這個問題,為何就不想學呢?為何就突然沒有熱情了呢?
通過幾次平靜的交流,才知道原因。原來女兒的芭蕾舞老師換了,新老師完全用打分的方式激勵孩子學習,分數低就讓女兒心理很是低落與沮喪,想想學芭蕾舞是為了喜歡和愛好,最后淪落為拼比分數。枯燥的競爭無趣的教學,最終把小女孩的熱愛之火完全澆得熄滅。
哪怕搞清楚了原因,沙法麗博士也沒有著急地做出決定——取消女兒的芭蕾舞學習。這里博士一再強調:培養孩子的受挫和抗擊打能力,一定要讓孩子靜下心來好好思考。
原文很簡單,表述如下:
“如前所述,我們經常認為孩子無法處理很多問題,這促使我們以自己的方式保護他們不受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混亂和限制的影響。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剝奪了他們的應變能力,讓他們覺得自己無法勝任。然而,我們必須辨別孩子是在逃避問題還是真的考慮清楚了”。
這一段,我覺得才是整章節的精華。特別是其中那一句“我們剝奪了他們的應變能力,讓他們覺得自己無法勝任。”我們讀書時候,就要反過來理解,我們家長父母就一定要努力培養孩子的各種應變能力,讓孩子有種自己選擇的感覺,從而讓孩子覺得自己完全可以勝任這件事。
博士的女兒不愿意再學習芭蕾了,并不能讓孩子有種感覺,那就是覺得自己好像害怕競爭一樣,這里面的溝通交流就很重要了。博士給孩子一段時間去消化這種負面消極的想法。因為家長完全可以用話術引導孩子去思考這個問題的。
博士就很巧妙地提出問題,她對女兒說:“我也知道你非常擅長芭蕾,畢竟當初你是真的發自內心喜歡過,你確實是喜歡跟著上一個老師學習,對不對?那如果換個老師怎么樣?我的確不能立刻做出決定,因為我不希望鼓勵你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因為做任何事都不容易,有時候我們必須挺過艱難的時刻。”
這里面就特別強調了,所有給孩子可能帶來的負面因素。只要耐心去尋找,媽媽總還可以找到一個以培養興趣為主的芭蕾舞老師。這里面在強調做事不退縮,就很重要了。因為,它引導孩子去思考挫折失敗毅力等問題,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應變能力。
最后,孩子經過思考后,慎重地回答了媽媽說:
“我不是退縮,我已經學了兩年芭蕾,它不適合我。你看,我已經學了三年的體操和鋼琴,但我真的不喜歡芭蕾。”
這里面我們就可以看出小女孩確實慎重考慮了,畢竟,她都把體操鋼琴拿來做過比較了。也許小孩還不能體會到貪多嚼不爛,但是她就是做出了自己潛意識最忠實于內心的回答。作為媽媽的沙法麗博士,自然沒有再阻止她的可能了。
最后媽媽鼓勵和表揚孩子,說道:“我知道這是你的真心話,我能感覺到你真的不再愛芭蕾舞了,你的生活一直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女兒,你真棒,在面對選擇時,你有充分的自知之明,這將是你最寶貴的品質之一。現在,我完全理解你,我看到你是如何跟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你依據對你真正重要的東西,隨時能夠作出改變。你絕不會知難而退,而是鄭重地作出自己的決定,我支持你對待興趣的處理方式。”
所以,親子關系中,每一次矛盾和沖突,其實都是一次徹底覺醒的機會。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導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絕不能一遇到問題,就去焦慮甚至恐懼,很多時候,父母的焦慮和恐懼寫在臉上,試問孩子哪能擺脫父母的焦慮和恐懼呢?
北大的林巨老師一再強調孩子很多時候,都是在表達父母的焦慮和恐懼,這也是他所說的每個孩子都渴望獲得媽媽的愛。這個底層邏輯,導致很多孩子總是表達父母的創傷,從而表現出各種外在的異常形式——抑郁、躺平、恐懼、焦慮和暴躁,甚至自殘等等。
二、唱誦部分
實際上,閱讀錄音也是一種朗誦習慣的培養。閱讀有默讀并不出聲的情況,然而很多時候,我都是把它閱讀出聲音,并用手機錄音機記錄下來。有時間的話,我甚至把錄音文件上傳到全民app上.全民app本是一個唱歌娛樂的軟件,卻被我用來存放錄音文件了,真是沒想到。
除了錄音的閱讀,那就是在全民上唱歌和朗誦了。全民截止到7月31日共有2123首,七月份有270首(包括唱歌和朗誦兩部分)。如下統計如下:
李克勤的《辜負你的情》7次
鄭少秋《絕不放棄》8次
張國榮《與誰共鳴》12次(仍然沒學熟悉)
Sarah Brightman《Scarborough Fair斯卡堡集市》19次
Richard Marx《Right Here Waiting》此情可待,19次
Westlife《My love》2次
《Betrayal》2次,
Bertie Higgins《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3次
Michael Learns To Rock《Take Me to Your Heart》2次
John Denver《Take me Home,Country Road》4次
馬建濤《你是我唯一的執著》6次
劉德華《一起走過的日子》2次
張學友《只想一生跟你走》11次
孫楠《留什么給你》9次
梅艷芳《似是故人來》10次
孫耀威《愛的故事上集》3次
大笨版本的《吳哥窟》9次
張津滌《聽心》10次
阿國哥《暫別離》6次
黃家駒《為了你,為了我》3次
張國榮《沉默是金》3次
呂方《朋友別哭》6次
朱銘捷《曾經最美》3次
水木年華《一生有你》4次
黃家駒《大地》3次
王杰《不浪漫罪名》3次
王杰《誰明浪子心》2次
余者不計,很多歌就唱一兩次,也就不如統計了。此外,在記錄朗誦部分如下:
白居易的《長恨歌》18次
《寫給自己的情書》10次
《我喜歡盛夏的黃昏》3次
《你可曾讀懂歲月》3次
《賽里木湖》2次
所以,朗誦主要是兩篇,即是《長恨歌》和《寫給自己的情書》。一篇古詩文,可以繼續培養古文的語感,一篇是勵自的現代詩,可以鼓勵自愛自立。
最后,說說最近唱歌的一點感悟,在歌房唱歌時,有網友建議把藍牙耳機拿掉,直接用有線耳機就好了。既然大家都覺得有耳返的有線耳機更動聽,我也就從了大家的建議。
更好玩的是,拿掉了藍牙耳機后,昨晚唱歌,房主讓我繼續唱一首英文歌《說你說我Say you say me》。我本來要去休息了,她來一句開玩笑似的說道:“你好大膽,還甩大牌!”我差點被她這句話給笑岔氣,只不過也確實滿足了某一部分的虛榮心和自負感啊!人性啊,很難做到平靜如水。我被她這么一說,只好乖乖繼續唱了一首《Take me Home,Country Road》,畢竟那首《Say you,Say me 》根本不太熟,如果挑戰不熟悉的歌,那不是找不自在嘛!
總之。閱讀是一種熱愛,唱歌朗誦也可以是一種熱愛。林巨老師每天都在講“熱愛驅動”,不要恐懼驅動,我希望自己一直是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而不是被原生家庭所強迫的那些“恐懼”思維所驅動生活。當然,我希望大家也都是在熱愛的基礎上,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