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著名作家毛姆著名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故事的劇情不復雜,講述主人公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中年經紀人,有著美滿的家庭,為了追求繪畫,突然棄家出走,只身前往巴黎學畫,忍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煎熬,后來到了南太平洋小島塔希提,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并在此病逝。在他生前,沒有多少人欣賞他的畫作;死后,成為名垂畫史的天才。
毛姆在書中有時直敘,有時追敘,有時旁白,有時聽聽別人的故事,有時插入一點議論,展現了一個講故事高手的特長。憑借他敏銳的觀察力,深刻地剖析著人的內心世界,憑借他冷靜的態度,只是闡述人物的特性,至于評判就讓讀者自己完成。
一個并不復雜的故事引起讀者一個世紀的思想碰撞,是仰慕月亮,還是拾起腳下的六便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領悟。
理想是可貴。
“我承認這種生活(大家眼中幸福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又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
“一般人都不是他們想要做的那種人,而是他們不得不做的那種人。”
……
作者的這些話,相信每個看到的人都會有共鳴。
按部就班的生活模式、一成不變的生活節奏,甚至穿越時間可以看到幾十年后自己的生活方式,對于每一個會思考的人來講,都是件讓人害怕的事情。
喜歡看小說、看電影,很多人不就是為了去感受那不一樣的人生。理想很重要、理想很可貴,有了理想,才有邁出既有模式生活圈的勇氣和方向,有了理想,才能讓自己心中那逐漸暗淡的熱情重新炙熱起來。
理想是在日常生活中那皎潔的一輪明月,陰晴圓缺,卻始終在你的頭上,給予你屬于你的那一份清輝。
理想人人都有,能夠去追逐理想的人就少了,但是像主人公查理斯那樣執著、那樣有決心追求的人確絕無僅有。
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理想與責任。
人類是群體性動物,永遠也脫離不了你的社會責任,我們指責有兒不養,有老不孝的浪子,我們鄙視對社會沒有貢獻的寄生蟲。當這些人對著我們吶喊:我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我們能為他鼓掌嗎?能接受他們冠冕堂皇的借口嗎?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很難說誰比誰的更高尚些。查理斯的理想是繪畫,有些人是成名,有些人是發財,有些人甚至是擁有某些物件……如果說這些都能成為你放棄責任、逃避責任的理由,那我只能說理想將是悲劇的根源,它不是我們頭上的那輪明月,而是吞噬我們心中那點溫暖的暗黑之魔。
理想與道德。
中國人對于家,尤其是藝術家,最高的評價是“德藝雙馨”。你的藝術造詣再高,德先行啊,但西方國家對于藝術家可能更寬容些。
因為是個中國人,無法接受一個為了藝術理想,可以拋棄妻子、踐踏朋友、利用女人的人;無法接受一個做出種種違背社會道德,而心里卻坦蕩蕩的人。
“我們的胃口都很好,我是因為年紀尚輕,他則是因為毫無良心。”一個自私到極致的天才,他留個后世的會是楷模嗎?
有理想是可貴的,能夠追逐自己的理想更可貴,能夠執著地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那是難能可貴,但是如果為了理想可以踐踏身邊愛你的人還心安理得,那你的理想不叫理想,叫噩夢!
理想與現實
只能選擇低頭拾起地上的六便士,亦或是只能選擇仰頭看看天上的月亮嗎?理想和現實一定就是矛盾體嗎?
你我皆凡人,生活在人世間。拾起那六便士,解決柴米油鹽這些生活的基礎保障,當月光皎潔的時候,抬頭凝望屬于自己的月光不是也很好嗎?
找不到讓靈魂寧靜的歸宿,所以理想無法實現?
心有般若何處無禪!
執著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是很難得,但脫離現實的執著追求確是不明智的。了解理想和現實的距離,擁抱身邊愛你的人,理想或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遙遠。
“上帝的轉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