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我不大喜歡看外國文學,總覺得沒有太多的了解外國的歷史和環境也不了解他們的文風,所以看起來有些不知所以然。再者當寫起心得時我也是不大明白表達的意思。可能是我生在中國,對中國文學有著太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吧。讀起《月亮與六便士》是小伙伴推薦的,她說這本書很好理解,不同于其他超厚的外國名著,很適合讀。我就抱著“讀書不求甚解”的想法讀了這本書。
看完之后不用太費心思的剖析它所反映的主題,直觀全書主要講的是查爾斯·思特里克蘭德在追求內心渴望的藝術的經歷。故事的主人公查爾斯的是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為現實原型,而又僅僅是用了這樣一個人為原型卻不盡相同,這樣更是增加了文章的傳奇色彩。其實我們都能夠明白,文章中所說額月亮指的是理想;六便士指的便是現實。而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網上說是有個朋友跟毛姆開玩笑說,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甚是開玩笑的語氣。
而我的心得就要從這個有意思的題目開始分析。首先文中的“月亮”,是查爾斯所仰望的月亮,是查爾斯追求心中最不想放棄的理想。文中的查理斯在未離開家之前,是一位證券合伙人,是一個社會階層很高的人,妻子接觸的都是文學人士,擁有一對可愛的兒女,妻子很愛他,家庭也很和諧。我從開始看到中間都沒有明白查爾斯的想法,我甚至在心里咒罵覺得這樣的人自私自利是個瘋子。
我看到最后才能明白追求理想藝術的瘋子有著自己內心最堅定的信仰,就像查爾斯一樣認為自己在這個路上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他毫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和對他的看法。他始終在追求“月亮”的路上不放棄。我們都可以很直觀的感受出在毛姆的文字中,查爾斯在離開家鄉游蕩的日子過得并不好,可是他樂得其中。
在家鄉的時候,查爾斯衣食無憂,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但卻足夠讓人羨慕,這時的查爾斯處在“六便士”中,他的獨特之處在于如果是我們,我們許多人身處在遍地的六便士之中,往往就會忘記抬頭仰望月光,而對于查理斯來說,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平淡無奇,正如她妻子所評價的那樣:他是一個十足的小市民,他一點兒也沒有什么文學修養。這更突出了查理斯內心對藝術追求,對理想追求渴望的程度,就這樣的他一旦開始仰望月光,竟變的換了個人似的。他在內心里對于藝術有著自己的想法,他知道:如果現在再不開始就太晚了。
查爾斯最可貴的地方在于他不想過去。對他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永恒的現在;他沒有時間干這種無聊的事,生命太短促了,沒有時間既搞戀愛又搞藝術。
隨著故事的深入,我漸漸為查理斯不顧一切的為理想追求的人性堅持所吸引。我記得他在離開家后,她妻子說:如果他為了一個女人離開你,你是可以寬恕他的;如果他是為了理想離開你,你就不能了。
是啊,他是這樣一個奮不顧身為追求理想的人,而查理斯卻是一個將這種人的特性達到極致的人,隨著內心的渴望,走上了繪畫之路。他從不需要別人的欣賞和贊同,他始終做的是自己,不為外界所動的自己。他孤獨又冷傲又孤僻,一切一切的壞毛病都在他的身上,而他在流浪和漂泊中不斷的將自己的最初想法表達于現實。最后死亡完成的畫,他不需要別人的評判,用心在描繪和觀望著自己的作品。伊甸園,讓不懂畫的醫生都震驚,在抽象中和獨樹一幟中實現了他的追求。哪怕最后不為世人所知,他也知足的實現了愿望,這大改就是查爾斯所追求的月亮吧。
再者是查爾斯所鄙夷的“六便士”,是查爾斯在故鄉的一切世俗化的東西。其實世上有太多這樣的人,渴望追求心靈最初的夢想,而又不能放下當下的逍遙。可以看出來查爾斯從未為了當時放棄安逸的生活后悔過,他只是有時候不能克制了自己放縱的欲望。
毛姆在文中寫查理斯對于性的評價說到:也許那感覺就像一只翩翩飛舞于花叢中的蝴蝶,見到它勝利地蛻身出來的骯臟的蟬蛹一樣。藝術家的感受都相似并發的現對方的藝術風格,但是就我而言我無法猜透查爾斯的人性品格,可能他在勃朗什身上的是關乎情欲的;但我可以看得出來他在愛塔身上的不只是情欲,那是長久相伴的感動和愛。他和愛塔有著自己的孩子,還在畫中描繪了他們的生活,足以證明了他對這樣的愛和這樣的人是付出了真情的。
對于查理斯來說最掙扎的是他一直徘徊在六便士和月光之間,六便士卻只是他仰望月光所需要的,他曾為了生活而忍饑挨餓,為了生存而乞討,為了繪畫所做的一切,毛姆所稱為的對于藝術地流露,我想這都是他的“六便士”,查理斯不能擺脫的六便士,盡管只是為了繪畫,我想也不單單是為了繪畫,還有他對愛塔的愛。我想這些六便士,對于查理斯來說不是足夠重要。他對藝術的執著和追求是遠遠超乎生活層面之上的。但是他能夠保持很好的理性,保持一個藝術家的精神追求。
看完這本書,我一直不清楚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我既被查理斯追求藝術和理想的奮不顧身所拜服,也被毛姆先生那種對人性剖析的手法感到震撼—毛姆先生具有明銳的洞察力,他把人的內心世界剖析的透徹讓人真切的感受到人性的變化,他最能夠挖掘出隱藏在人們心底深處的思想活動。他寫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一段關于關乎所有人都會遇見的人性分析。
然而也許時代的背景不同,毛姆先生在書中對于“愛”和“性”當中的評價卻是不中肯的。第十章中,思特里克蘭德說: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時間戀愛。我是個男人,有時我需要一個女性。但一旦我的情欲得到滿足,我就準備做別的事了。女人除了談情說愛不會干別的,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們還想說服我們,叫我們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愛情。實際上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放在現在我們可能不大認同這種說法,但是足夠引起人們的思考。
當然在文章中我最喜歡第二章中毛姆的描述,“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了點什么。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的。”這段話可以明顯看出來思特里克蘭德對安逸生活的不滿意。的確,都說生活平淡才是真,然而在我看來平淡的生活缺少了生命的活力和激情。其實對于每個人來說,沒有一個人不期盼熱戀而又激動的生活,只是有的人有足夠的勇氣去嘗試去努力,而有的人則害怕失去現有的一切,從不輕易邁出那一步。大概是看完書受毛姆的影響,我總覺得一生太過平淡無奇的人生太過悲哀,如果沒有經歷追求最愛的坎坷,那這一生豈不是太碌碌無為。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了點什么。
作者在文中提問:“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感到舒服的環境里,讓你的內心得到安寧是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為年入百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作者毛姆是生活在一百年前的人物,他在那個時候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很不容易的。我們今天提出來“要做自己”也沒那么容易,你得做好被指責為“自私”的心理準備。但是無論什么時候,追求自由,追求自己心里所想都是人性的本然。簡單說,就是“理想與現實”。如何取舍呢?“我想著取決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于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么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么要求。”
總之,對于“月光”,對于“六便士”,我想我們應該仰望崇高的月光,追求崇高的理想,在這條路上不顧一切的追求和努力,任何時候我們準備開始,都將不會認為是遲到的。我想我們不應該為世俗的東西所牽累,“六便士”是需要的,但是我們面對他們,應該時刻保持理性,“六便士”只能在你的生活中占據很小的一部分,他支撐著你仰望月光。而月光,是你在未來生活的動力。但是我們應該有著追求生活的激情去面對一切想要的欲望,月亮也好,六便士也好,生活才不會一帆風順,我們要有勇氣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想法也要懂得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