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讀完毛姆所著的《月亮與六便士》一書后,大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這本書要叫《月亮與六便士》?顯然,讀者不曾在這本書中找到關于“月亮與六便士”的只言片語,作者全書從頭至尾不曾對其有過任何闡述。我想,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有人問,高明在哪里?
維基百科上有一段話:“so busy yearning for the moon that he never saw the sixpence at his?feet”((他)是如此向往心中的月亮,以致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而毛姆說的是,“If you look on the ground in search of a sixpence, you don't look?up, and so miss the moon.”(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尋找那六便士,你便不會抬頭看天,也便錯失了那月亮)。
月亮是頭頂上的理想,而現實是腳下的六便士。
作者高明之處就在于:書中沒有“月亮與六便士”,又處處都有“月亮與六便士”。他將月亮與六便士、理想與現實掰扯揉碎融進他筆下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里,融進主人公說的每一句話里,跟隨著主人公的顛沛流離的命運的腳步,將這個鮮血淋漓的問題拋給千萬讀者,給予每一個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煎熬無比的讀者靈魂深處的顫栗:
面對人生,你是要抬頭仰望月亮,還是低頭撿起六便士?
01 關于理想與現實
你能想象這樣一個人嗎?年過四十,雖說話無趣,不善社交,但有著穩固的職位和牢靠的社會地位,妻子賢惠,兒女雙全,家庭幸福美滿,就像千萬平凡人中不起眼的一個。而就是這樣一個人,突然有一天,拋妻棄子,只留下一封信,孤身一人前往巴黎,說要當一名畫家。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這個人就是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
所有的人都覺得他瘋了,認為他像“魔鬼附了體”,不然一個已經不再年輕的人怎么會拋棄一切,包括社會地位、金錢、財富、事業、家庭而選擇去追逐那虛無縹緲的繪畫理想?他們認為這種事只有二十剛出頭的毛頭小子干得出來。
面對所有的不理解和指責,思特里克蘭德只有一句:我要畫畫。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他在異國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饑餓煎熬,作者描述為“連續兩個禮拜每天只吃一個面包和一杯牛奶”,而且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但他的繪畫理想一直未曾熄滅。最后他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
他終于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愛塔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驚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之前,完成了最后的作品——一幅巨大的壁畫,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他終于將他的畢生追求、他努力找尋的方向、他的理想、他的內心世界完全表現在這幅巨畫中,既美得驚人,又污穢邪惡。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愛塔在他死后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一如他一生的驕傲與輕蔑。
這就是一個偉大藝術家的一生。前半生平淡庸俗,后半生締造神話與傳奇。
他放棄了滿地的六便士,選擇追逐頭頂的月亮。最終月亮的光輝也點亮了他的生命并使之成為永恒。
那么你呢?
你是要抬頭仰望月亮,還是低頭撿起六便士?
或者,你敢抬頭仰望理想,低頭面對現實嗎?
02 關于平凡與偉大
“天天做一樣的事,讓我感到膩煩。朋友們過著老一套的生活,再也引不起我的好奇。有時見了面,不待他們開口,我就知道他們要說什么。就連桃色事件也是枯燥乏味的老一套。我們就像終點站到終點站往返行駛的有軌電車,連乘客的數目也能估計個八九不離十。生活得太有秩序了。簡直可怕。”
“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了點什么。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的。”
我想,現實中每一個碌碌無為的平凡人心中都曾有過一個“仗劍天涯”的江湖夢。
他們披上了戰袍,穿上了鎧甲,手握長劍,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但是囿于現實太過強大,在他們還未抵達山崖腳下,還未靠近海灘邊緣時,便被現實布滿的荊棘弄的狼狽不堪。戰袍沾滿鮮血,鎧甲七零八落,長劍殘破不堪。
有人覺得累了,害怕了,沒有勇氣了,也不想往下走了。于是原路返回,脫下了戰袍,卸下了鎧甲,將長劍束之高閣,安安心心地過起了平平淡淡的日子。直到戰袍褪色,鎧甲暗淡,長劍生銹,那場江湖夢便不會再有人在提起了。他成了眾多平凡人中的一個。
有人洗干凈了戰袍,拾起了鎧甲,將長劍磨得鋒利,又重新踏上了征途。一路顛沛流離飽經風霜雨雪,在痛苦與絕望中也依舊昂頭向前。于是山也怕了他,海也怕了他,他登上了山崖之巔,他抵達了暗礁遍布的海灘。他成為少數偉人中的一個。
平凡與偉大之間的差距,往往就是一個轉身的距離。
然而轉身非常容易,所以平凡也很容易,所以偉大很難。
想要成為少數人,就請別停下追逐理想的腳步。
03 關于人性的復雜
我看不透她要自己丈夫回來是愛他呢,還是怕別人議論是非;我懷疑她腸斷心傷的失戀之痛是否也摻雜著虛榮心受到損害的悲傷;這種疑心也使我很惶惑。我那時還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蘊藏著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里也找得著美德。
當我發現這樣一個溫柔可愛的女性報復心居然這么重的時候,我感到很喪氣。那時候我還沒認識到一個人的性格是極其復雜的。今天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了: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胡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顆心里的。
人性是復雜的,對人性的探討也是永不止息的。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奧賽羅》——一位堅強博大和靈魂高尚的英雄,卻聽信讒言殺死愛妻;
《麥克白》——一位屢建奇功的大將軍,卻在權力和欲望的驅使下弒君篡位,成為一個殘酷冷血眾叛親離的暴君;
《李爾王》——一位好大喜功、趕走心地善良的三女兒的君王,在被大女兒和二女兒趕到荒郊野外,而三女兒率軍救父卻被殺死,最終實現人性的復歸;
而四大悲劇之首《哈姆雷特》——一位文武雙全、光明磊落、擁有崇高的品格和憂國憂民的使命感的王子,又過分相信自己,太重理想。雖然勇于探索,但往往脫離實際,雖然受到人民群眾的熱愛,卻不相信他們,始終使自己處于孤立的地步,最終導致悲劇的出現。
生存還是毀滅?性善還是性惡?
04 關于藝術的本質
我對某些畫家的意見不敢茍同,他們傲慢地認為外行根本不懂得繪畫,門外漢要表示對藝術的鑒賞,最好的方法就是免開尊口,大大方方地掏出支票簿。老實講,把藝術看作只有名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的藝術技巧,其實是一種荒謬的誤解。藝術是什么?藝術是感情的表露,藝術使用的是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
作者此處對于藝術的產生與本質的探討我是無比認同的。藝術使用的是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不管是黃口小兒還是垂髫老者,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不管是商人還是政客,不管是內行還是外行……它靜靜地立在那,沒有任何言語,卻讓你悲痛讓你流淚讓你震撼,即使你不知道自己為何悲痛為何流淚又為何震撼。
05 關于別人的意見與看法
雖然我們沒有明確意識到,說不定我們還是非常重視別人看重不看重我們的意見,我們在別人身上是否有影響力。如果我們對一個人的看法受到他的重視,我們就沾沾自喜,如果他對這種意見絲毫也不理會,我們就討厭他。
一個人可能完全不理會別人嗎?生活中無論什么事都和別人息息相關,要想只為自己、孤零零一個人活下去是十分荒謬的想法。早晚有一天你會生病,會變得老態龍鐘,到時候你還得爬著回去找你的同伙。當你需要別人安慰和同情的時候,你不羞愧嗎?你身上的人性早晚會渴望同其他人建立聯系。
人要做到完全不在意被人的看法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不能脫離群體而獨立存在。可以用別人的看法佐證自己的思想,但也別過多看重他人的看法而失去自我,活在他人眼里倒不如活出自己。
06 關于成功的標準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取決于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于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么義務,對自己有什么要求。
我想,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是沒有統一的標準的。
有人以財富,有人以權勢,有人以家庭,有人以快樂……
這一切還是取決于你如何看待生活,你認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你對自己的要求又是什么。
但有一點,我是寧愿物質匱乏,也是不愿精神貧瘠的。
我想,現在的我,就是放棄了看電視玩游戲刷微博的六便士,坐在電腦前一動不動碼字幾個小時,去追求那頭頂的月亮吧。
現實很可怕,但我仍要抬頭仰望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