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精選習慣
課程目的:關聯習慣于目標,降低多習慣并行風險
海比特第二法則:Less is More
習慣是有效個人成長的保障和加速器
此次課程提到了習慣與目標之間的關系,任何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是從現狀到目標的過程,從自己的現狀到期待中的目標。我們不斷的往前走,而從現狀到目標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風險、阻礙,困擾和問題,同時也會設置很多的任務,去幫助我們一步一步的去達成目標。我們在面對任務和風險的時候,會考慮增加一些所謂的保障機制。比如說我現在記錄的這個內容是老師講解的原話,那我可能所謂的保障機制就是打字要快,或者用手機語記的APP來整理完成,這就是其實就是一種保障機制。習慣是我們在目標達成過程中的一種保障機制,它不僅僅可以保障風險的減少,同時也可以更快地推進成長。
習慣制定手冊模板二
這個表格中分為五個區域,填寫內容如下:
我的填寫表格為:
學習小結:
1、引發思考
相比于第一課的表格,此表的填寫難度增高。要求我們對習慣、目標、任務的概念和相互間的關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時也要運用抓手思維。我填寫的目標是我今年一年的核心問題,但填寫后發現并不符合SMART原則,完成起來也沒有清晰的指標。這就引發了我對能夠保障目標達成的習慣產生疑問。誠然這8個習慣是我目前強烈想要養成的,但經過了第三次課程的學習,我會發現這只是支撐習慣養成的行為而已。所以,這讓我對“習慣”的認知上升了更高的層面,也引發了我大量的思考。(連續兩個晚上睡前都在想到底什么是習慣,竟然都沒心思刷微博了)
2、平衡輪工具
這次的表格中設計到一個平衡輪工具,它是一個平分成8個等分的圓,不同的8個等份代表著8個不同的內容,將每一個等份以1-10分,衡量每一個內容與核心觀點的關聯度(在課程所填寫的表格中,我們做的是習慣與目標關聯性打分)。但這樣的工具可以用到生活工作中很多情況,我舉三個例子(不一定非常符合工具的使用,給大家一個參考)。
3、壞習慣是習慣嗎?
這是在作業中,永澄老師提出的一個問題。我的答案:是。
百度百科中,對于“習慣”的定義是:習慣指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定義中是沒有褒貶情緒的,所以“習慣”這個詞,在我看來其實是個中性詞,只是我們在說習慣的時候,往往說的是“好習慣”,對工作生活個人成長有幫助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有好習慣,也會有壞習慣。例如我們從小被灌輸“飯前洗手”的習慣①,長大后依然會有這種不假思索的慣性行為,但一定也有人沒有這個習慣②,那對應的“飯前不洗手”,我們是否也可以認為這是一種習慣③呢。在這個例子中,我們會發現,我并沒有用“好、壞”這樣的形容詞去定義,但不難察覺,習慣①、②指的是好習慣,習慣③指的是壞習慣。所以,不可置否,壞習慣也是一種習慣。
那我們明知道一種習慣是壞習慣,為什么還會養成呢?我認為有兩點:一是自己受到原生家庭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對我們的成長造成一些負面刺激,長此以往,我們會不知不覺中形成不良的慣性行為和思維模式。二是我們有時清晰的認識到自己所存在的壞習慣,但不能輕易改變的原因是,壞習慣也會帶來“快樂”。舉個例子,我們會普遍認為“晚起”是一種壞習慣,但為什么不易改掉呢?我們先把“夢想無法叫醒我”這樣的觀點放一邊,簡單來看看晚起給我們買帶來了什么“快樂”。首先人都會有惰性思維,總想辦法偷點懶,哪怕多睡那五分鐘十分鐘,都會延緩我們生理上的疲勞;其次倘若多睡了十分鐘,交通又特別順暢沒有上班遲到的時候,我們甚至會不經意的在心里偷笑“賺到了”;再者在節假日里,可以賴在床上不用早起的時候,那種放松、愉悅的感受,讓我們可以暫時逃避快節奏的壓力。所以,壞習慣雖然壞,但也會帶來“快樂”,即使這“快樂”之后伴隨著懊惱和挫敗。
另外補充一點說明,“習慣”這個詞除了是個中性詞外,其實也是一種主觀詞。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觀、價值觀不同時,其實對不同的習慣也會有不同的定義。前段時間,全國暴雨造成“看海”奇觀,惡劣天氣下,辛苦了外賣小哥們。網上爆出了外賣未按規定時間送達,訂餐者拒收并辱罵了送餐員的一段視頻,引起了廣泛關注。我們不去討論這個事件中的熟是誰非,來看看訂餐者用辱罵、拒收表示自己的情緒,可能就會是一種思維習慣:在遇到自己無法掌控的事件時,以負面情緒來表達。有人會認為無論什么天氣情況,未按規定時間送餐,拒收是正常行為;有人會認為,在惡劣情況下,雖然未按規定時間送餐,但也應該抱有感謝和寬容的態度。我們會發現同一個事件,會有兩種不同的、對立的看法,這其實也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所造成的。那兩種思維表達,我們能夠用統一的邊界去定義到底哪一個是好習慣,哪一個是壞習慣嗎?恐怕很難,所謂的邊界其實都是自己心里的那把尺,也就是自己的思維習慣。所以也許你認為的好習慣,在他人的眼里,其實是一種壞習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