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從思維到行為震撼我的課程學習經歷!
經過預習、考試、組隊、報名、篩選,層層關卡,我進入了易仁永澄老師海比特第三期初階訓練營的學習隊伍中。永澄老師的社群管理早已名聲在外,但課程內容更讓我驚訝、驚喜、后悔。驚訝于這樣遠高于市面上大多數微課質量的五天課程竟然是免費的,驚喜于課程內容的思維高度和工具的方便實用對我成長幫助之大,后悔我早干什么去了,為啥現在才進入永澄老師的學習團隊中。
此次課程已經完結了第三天,痛點之深,內容之深,讓我倍感壓力。為了實踐“積極主動、作品聲音”的元規范,我對前三天的課程分別去做個復習和小結。
開營
“海比特”這個名字來自于habit(habit is?something that you do often or regularly),這是一個基于“本質導向”而開展的習慣規劃類活動,初階訓練營為5天,每天1小時的課程直播+答疑,貫穿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規劃一個持久的習慣”。
訓練營的目的:從習慣管理的源頭規避風險
訓練營的目標:5天時間體驗習慣規劃工具,制定高意愿、低風險的習慣及行動計劃
永澄老師的介紹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清晰的解剖痛點,激發了我強大的學習成長意愿。
第一課 ?羅列習慣
我們在“習慣養成”這個問題上都摔過跤,還不止一次。以我為例,想要同時擁有多個好習慣,有時真的是自己的工作生活所需,有時卻是受到身邊朋友的刺激跟風。從年初開始,我制定了很多計劃,執行過程中,有時我不清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有時我不知道如何去做才能養成習慣,有時習慣之間的行為甚至會有沖突,帶著疑問和挫敗經過了幾個月后,我有了一些看似規律的行為,卻不敢理直氣壯的說這就是我的習慣。
我們普遍的痛點是:想要的習慣太多,容易產生內耗。
所以第一次課程的目的是:激活大象的力量,降低內部損耗。
海比特第一法則:看見完美的自己
(在上一篇“好習慣為啥你總是不能堅持”的文中,TMBRT模型中動機即為“大象”)
習慣制定手冊模板一
這個表格中分為五個區域,填寫內容如下:
我的填寫表格為:
學習小結:
1、激發興趣
永澄老師在課程分享中,沒有提及我們都懂道理,而是從習慣本質入手,提出理念和工具,在填寫表格中去學習體驗,勾起了我對“習慣養成”這個問題強烈的學習欲望。
2、抓手思維
這是一個我第一次接觸的名詞。在我們羅列的多個習慣之間,往往有著相互間的聯系,例如“早起”和“每日閱讀”,我們可以先建立早起的習慣,然后利用早起后的時間來進行閱讀,這就產生了一個模式:將某一個習慣作為核心,能夠支撐目標達成,并且帶動其他習慣行為,這就是抓手思維。
3、成長這件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在填寫表格的過程中,我們對填寫的內容總抱著些疑問和猶豫,永澄老師鼓勵我們不要顧慮太多,把自己想到的都寫出來,他說:成長這件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每次專注解決一個問題。的確,填寫表格時,如果顧慮太多,會無從下筆,但倘若我們先完成表格,把自己腦海里的所有思緒整理出來,再去解決對錯、高低、大小、邊界等問題,就可以防止完美主義傾向。這里可以借鑒MVP最小可實現+快速迭代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