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原名“嬌耳”,是中國的古老傳統面食之一,源于中原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
餃子深受中國人喜愛,是每年春節必吃的年節食品,在許多省市也有冬至節吃餃子的習慣。
在東北有句民諺: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著。足見東北人對餃子的喜愛。
餃子由中國東漢南陽醫圣張仲景發明,它的歷史沿革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明朝末年張自烈做了很好的說明:水餃耳,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粉角,北方人讀角為嬌,因呼餃餌,偽為餃兒。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小時候包餃子時,奶奶會洗干凈一枚一分或五分的硬幣包在里面,吃到硬幣的人寓意著會在新的一年行大運。這枚硬幣會貼在灶王爺的神像上,直到下一個春節更換神像時,摳下來洗干凈再包到餃子里,長此循環…
我吃餃子屬于完全沒有出息的人,一口一個,嚼不過三口就咽下了肚,曾經咽下一枚一分硬幣,奶奶一邊笑我沒出息,一邊說福氣都被我一個人獨吞了。當時總覺著這枚硬幣會堵住自己的肛門,只進不出會被憋死,至今仍有有陰影,懷疑它仍在肚子里。
小時候平均一年可以吃三到四次餃子,春節和冬至是固定的,春節吃的是第二年的福氣,冬至吃的是冬天不凍耳朵。剩下的一到兩次就完全看長輩的心情了。不過那時候的餃子,真香啊。
后來離開了農村,餃子比面便宜,肉餃子比素餃子便宜。速凍餃子代替了手工餃子,飯店隨時點一斤半餃子嚇死同桌的小姑娘,隨時隨地能吃,但沒了家的味道…
慢慢對餃子沒了感覺,現在每年回家過年,從到家那天開始,差不多一周的時間,一天三頓餃子,連著吃到離家,而后會有至少半年的時間,不想再聞到餃子的味道。
有時候總在想,是現在的工藝變了還是材料被污染了,為什么小時候吃的那么好吃的東西,現在越來越不喜歡了?
后來明白了,什么都沒變,只是自己的嘴和胃,被慣出毛病了。那些以前一年才能吃幾次的“好東西”,現在可以天天吃,頓頓吃。東西還是那個東西,味道卻永遠不是那個味道了。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對于從來不注重節日的我來說(除了春節),朋友圈成了鬧鈴一樣的存在。
元宵節有人提醒吃元宵,端午節有人提醒吃粽子,中秋節有人提醒吃月餅,冬至有人提醒吃餃子…
在表示感謝的同時總會有一個疑問:為啥你們總提醒我吃這吃那,卻從來不給我買材料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