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早上,我把樹麗大姐發到英語學習群里崔允漷教授的視頻講座點開。非常感恩大姐分享的學習內容。講座時間也不長,五十五分鐘,很快就能聽完。當時就覺得教授的講座非常通俗易懂。
想寫寫學習反思,不好好聽是沒有整體思路無法下筆的,尤其是大咖的講座。傍晚回家后,我又打開視頻邊聽邊做記錄,這次聽得很認真,也在紙上留下了思考的痕跡。講座是圍繞一本書《新課程關鍵詞》。
首先呈現的是,新課程實施路線圖。在路線圖中,關鍵是教師要用新教案,組織新課堂,并進行新的考評。教案不改,課堂不變;課堂未變,課程難新。
課標變了,課程實施的整個路徑都要變化。老師如果還拿著舊船票肯定登不上新客船了。一定要變成新的船票,才能登上新客船。
新課標新在哪里,書中介紹了三個層面,二十二個關鍵詞:
1. 新課程標準兩大突破:核心素養、學業質量標準
2. 新的教學觀念和實踐:學習任務、課程內容結構化、綜合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項目化學習、深度學習、情境學習、學科實踐、因材施教、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大單元教學、“教–學–評”一致性、學校課程實施方案。
3. 新的評價方法和要求:過程評價、綜合評價、增值評價、學業述評、協商式評價、表現性評價、新技術支持的評價。
這二十二個關鍵詞不是割裂開的,不是二十二件事情,而是指向育人的一件事,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新課標中最最關鍵是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標準。
崔教授選取其中的三個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學科實踐、跨學科主題學習,闡釋這三個詞從哪里來(where),需要理解什么(what),需要怎么做(how)。
一、“教-學-評”一致性
1. 教學評一致性的雙重涵義:課程意義上教學評一致性和課堂意義上的教學評一致性。課標教材評價需要秉承一致性。
課程是一個大閉環的育人事件,教學必須從課程標準、教材要求出發,最后通過考試評價又回到課標。
課堂是最小的課程,只有實現一個個課堂小閉環,才能實現課程大閉環,達成最終的育人目標。
2. 課堂教學過程教學評一致化經典模型
從導入,到目標一教學一評價一,再到目標二教學二評價二,然后是目標三教學三評價三,最后是小結。
這個經典模型可以應用到課堂,需要注意的是在依據目標組織教學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達成既定目標時才可以進行下一個目標的教學及評價。要用評價任務引出評價信息,多途徑收集評價,多策略處理評價信息,根據評價信息及時作出新的教學決策。
評價,就像GPS驅動課堂上的教與學。評價是教育學的黏合劑既監測目標達成又為教學決策提供證據。
作為老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評價能力和及時進行教學決策的能力。缺乏評價能力的老師,是不能把課上好的。
二、學科實踐
從雙基時代,經歷三維目標時代,再到現在的素養時代,是一個必然的迭代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也由反復練習,到自主探究合作活動,再到以學科實踐為載體的任務。活動與任務的區別是,完成任務一定是在活動,但是,不是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完成任務。
如果寫論文,作課題,一定要用學習任務,而不要用活動。
核心素養,是用學科典型的學習方式來學學科的知識,來見習學科知識。而我們常常的做法是,用不言語的方式學英語,結果導致了啞巴英語。
在真實情境下做事,就是實踐。創設情境朗讀就是實踐。所有的實踐一定是活動,但是活動不一定是實踐。
學科實踐,需要老師精心設計,在真實情境中落實好實施好。學科教學,要問問育人了沒。只要育人了,就是實踐。
三、跨學科主題學習
收獲還是很多的,而最大的收獲就是思想層面對新課標的重視。說實話,新課標我是今年秋天才拿到手的。盡管之前聽了一些對于新課標的解讀,盡管大家都在提新課標,但是我卻并沒有從內心意識到學習新課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