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可能是專業術語比較多,加上翻譯的緣故,并不好讀,所以我讀得很慢,晚上才把第一章“逆向設計”讀完,頭腦中還是一片漿糊,所以需要借著思維導圖,再去梳理一下。
因為是第一章,所以應該是全書的一個引子和總的介紹。就如我們一堂課的導語,或吸引人或總括內容。這里采用的是案例的方式吸引人,用“逆向設計”這一大概念來總括內容。
一、逆向設計的源由
是針對傳統設計的兩大誤區而產生的。
一是活動導向的設計。只動手不動腦,缺乏對存在于學習者頭腦中的重要概念和恰當的學習證據的關注。學生認為自己分到地任務就只需要參與就可,而且認為學習就是活動。這種情況將活動看的很重,認為學習只是活動。
二是灌輸式學習。是學生根據教材,或教師通過課堂講稿逐頁進行學習(講授),盡量努力在規定時間內學習所有的事實資料。現在這種現象在初高中幾乎全部中槍。造成的結果是學生淹沒在無休止的事實、觀點和閱讀中,很少或根本感受不到促進學習的總括性觀點、問題和學習目標。現在有些學生雖然在做作業,便心思并不在此,這就是灌輸式學習。
以上這兩種誤區最主要是沒有總括性的目標來引導,活動導向重活動,缺乏對活動意義的思考;灌輸式學習也缺少總括性目標來引導(我在想,這個總括性的目標應該就是后文所說的大概念)。我們都知道,如果教學設計沒有突出強調清晰的目標和明確的表現性目標的話,學生就無法作出令人滿意的反饋。往往出現雞同鴨講的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目標的課堂,學生會無所事事,甚至昏昏欲睡。
因此,需要翻轉,設計者在開始時就要闡明預期的結果,按認知程序安排學習優先次序。作者認為,我們是培養學生用表現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導者,而不是將自己的理解告知學生的講述者。需要從這五方面去了解學情:學生要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這個概念可以幫助學生做什么?它和先前做的事情有什么關系?學生如何證明他已經掌握了這個知識點?等等
二、逆向設計的三個階段?
這一部分是一個重點。
1.確定預期結果——2.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3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實際上逆向設計就以上這三個步驟,在第一章的各個部分,還是在強調這三個階段。因此三個階段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到了我平時的名著教學純粹是為了讀名著而讀名著,沒有想過預期結果和合適的評估證據。應該借用我讀這本書的思考。如讀一本名著后要有一個終極目標,有明確的證據,然后再去探究式學習。(在讀名著前,我自己列出幾個問題,征集學生的問題,然后為搞清楚這些問題而去讀,可能更好一些)
1.確定預期結果
學生應該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夠做什么/什么內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
如三國演義,學生應該知道人物、情節等,應該理解當時三國的政治動蕩的現象和原因,能夠整理人物關系、評析當時的時局,古典小說所倡導的義值得學生去理解并產生持久的思考。
2.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
如何知道學生是否已經達到了預期結果?哪些證據證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據收集的評估證據來思考單元或課程,而不是簡單地根據要講的內容或一系列學習活動來思考單元或課程。教師和課程設計者在設計特定單元和課程前,先要像評估員一樣思考。
三、逆向設計的模板
四、設計標準和工具
五、案例展示
六、設計過程的幾點說明
七、全書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