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一章 逆向設計

此書中,我最感興趣的一個章節,恐怕就是第一章《逆向設計》了。正如文中所說的,教師是設計師,他與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員一樣,持有"資格證",是一名專業技術人員。那么,他的一項基本工作就是精致地設計課程和學習體驗活動,以滿足特定的教學需求。與此同時,他還是一個評估設計師,診斷學生需求以指導我們的教學,使自己和學生,以及他人(父母和管理者)能夠檢驗我們的工作是否已經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為什么逆向是最好的"、"傳統設計的兩個誤區",這兩段內容在此已不想再進行闡述,一則是因為本書的序和緒論中已經對此進行了一些描述,再則是因為相比為什么和怎么做,我則喜歡比較現實地學習實施的方法和步驟。嗯,那就直驅而入"逆向設計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確定預期結果。這也就是我們日常教學設計時所要思考設計的教學目標,查看課程標準,檢驗課程預期結果,明確學習內容的優先次序。第二階段,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也就是說我們要根據收集的評估證據來思考單元或課程,而不是簡單地根據要講的內容或一系列學習活動來思考單元或課程。當然,我們收集的證據既包含傳統的測驗和考試,表現新任務和項目,觀察和對話,也包括不同時間內的學生自我評估。第三階段,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有了明確的預期結果和合適的評估證據后,我們需要思考幾個關鍵問題:如果學生要有效地開展學習并獲得預期結果,他們需要哪些知識(事實、概念、原理)和技能(過程、步驟、策略)?哪些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所需的技能和知識?根據表現性目標,我們需要教哪些內容,指導學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當的方式開展教學?要完成這些目標,哪些材料和資源是最合適的?搞清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做好教學計劃的細節(包括教學方法、教學順序以及資源材料的選擇)。

圖片發自簡書App

隨后,本章節中向我們提供了逆向設計模板,其目的是養成正確的思維習慣,完成有助于學生理解的設計,避免活動導向和灌輸式教學設計中的錯誤習慣。它提供了UbD模板的雛形,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如何進行逆向設計,依葫蘆畫瓢,對于一個逆向設計的初學者來說,相當有意義!

圖片發自簡書App

為了讓初學者進一步理解逆向設計的方法,掌握逆向設計的技能,文中還以"三頁模板:營養案例"為例,闡述了UbD模板設計標準、設計工具,幫助我們產生更高質量的設計。與此同時,還向我們剖析了使用UbD新手鮑勃.詹姆斯的設計思考和反思過程,引領我們走近UbD!

我想,同理,閱讀理論書籍,了解知識技能,也只是停留在灌輸與填鴨層面,如何真正理解"逆向設計",還應開展實戰運用,模仿著進行一、二次逆向設計,針對性地開展點評指導,進行逆向設計比評、說說設計思考和反思,才能將教師們最終引向"逆向設計"之路,才能逐漸削弱活動式、灌輸式教學的弊端!

心動,不如行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