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說出“愿我到死時仍能活出生命”、“‘神智正常’之人因其喪失了原始野性的能量,其實是可憐人”和“需要一個不會報復(fù)的人,因此可以滋養(yǎng)出‘世界準備耗接納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的感覺“的溫尼科特實在是喜歡。本周開始講了《溫尼科特傳》的一二章,爽。如下一些簡單的踩點。
1.當你的自體是充盈的,自在自為的,就不會被原始恐懼淹沒和打敗。
2.從生命的點滴中去獲得資源(eg.老T修門,點潤滑油一點點的調(diào))
3.講心理學(xué),一定要有案例,生命體驗,經(jīng)歷,情感。
4.踩著鼓點去行進。
5.資本的對接和互動,都需要人格的資本。
6. 溫尼科特:他喪失了原始的野性的能量的去歡慶自己的存在。溫尼科特的每一本書中都會有這句話。
7.自我和存在是斷裂的,所以我們才痛苦難過。自我和存在是該聯(lián)系在一起的。
8.一般提到原始,野性,能量都會感受到喪失感。只要有涌動的能量,就會有感受到喪失。
9.在比較正的一個面上,那么對陰影的力量是忽視的。
10.正是因為你控制不了他者,所以你迷失困惑。正是因為他者的出現(xiàn),讓我們跳出自己狹隘的小世界去觀察。
11.你愛你自己,由你愛你自己而可以愛他人。
12.帶每一個人,就是帶到自身的存在,讓后讓她開始去野蠻的生長。
13.要將自己的破壞欲和活力活出來。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和糾正錯誤的空間。他們的那些野性最終將會轉(zhuǎn)換成活力。
14.溫尼科特作為一個人的發(fā)展,且作為一個精神分析思想者的發(fā)展,絕大部分依賴他自身的不間斷的自我分析。
15.分析,一定要搭配實干。
16.“他把對母親的安慰視為自己的任務(wù)”——很多孩子身上都有,要成為他媽的媽去照顧他媽。
17.當恨沾滿你的內(nèi)心的時候,你就無法愛。分享就是一個愛意的表達方式。
18.母親的那么多的情感,沒有通過性去表達——轉(zhuǎn)成了讓孩子承受不了的興奮感投射到孩子身上。
19.克萊因溫尼科特相比,克萊因的母親對她很冷漠——她需要用大量的幻想建構(gòu),就更扭曲。缺少父親的認同。去跟安娜爭弗洛伊德的認同。
20.充滿隔絕、指令和服從的家庭,父母給不了愛(不是冷暴力),這種孩子最容易產(chǎn)生幻想的活動的機制。(溫獲得太多的母愛,甚至無法承受——他就不需要用幻想去建構(gòu))
21.混亂的少年時期——這意味著你去主動的尋找你的快樂。
22.信仰,還是要開闊的看,不要只局限與宗教的角度。信仰,更高是在對自己的承諾。宗教的信仰,更過是對他者的承諾,去尋求庇護。完成自我確認,完成自我庇護。接納不確認感。
23.混亂的中年時代,不能專注,記憶力減退,兩極擺蕩。
24.母親的強勢大過角色功能,家庭常常出問題。
25.母性的東西無處不在滲透,過多會形成一定退行的固著。內(nèi)化母親過多,導(dǎo)致能量不夠。過多母性,其中一定包括更多的焦慮和束縛。26.每個人都對他人進行了想象性的建構(gòu)。想象越是原始,誤判誤斷就越多越突出,這個建構(gòu)就越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