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念念不想忘之珍珠圓
摘一段百度百科:連城縣,簡稱“蓮”,別名蓮城,地處福建西部山區武夷山脈南段,位于閩、粵、贛三省的結合點,縣境東鄰永安市,南界上杭,西接長汀,北倚清流。有北夷南豸的美稱。連城縣是革命老區和客家文化名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擁有“中國優秀旅游縣”、“中國紅心地瓜干之鄉”、 “中國連城白鴨之鄉”、“全國武術之鄉”和“中國客家美食名城”等榮譽稱號。
我們不講政治,不談經濟,不論文化,砸吧著口水,來聊聊連城美食。
在珍珠圓這件事上,羅爸媽算是經驗豐富了,維系著一身好手藝的,是全家上下對珍珠圓的熱愛。怎么做才好吃呢?老爸說,油要足,有豬油渣就更香了;老媽說,香菇蔥料小蝦米,鹽味搭配要合理;我覺得吧,芋仔一定要煮得爛熟,加地瓜粉揉搓到剛剛好的緣份,包餡捏皮要薄,還千萬不能忘了撒幾粒鹽。
包珍珠圓是一件很讓人開心的事,雖然每次要耗時大半天,但你要我說自己動手吃著更香這種違心話我是拒絕的,小時候最幸福的期待就是放學或者外出回家,驚喜的吃到剛出籠的珍珠圓,嘴巴簡直咧開到合不上。久而久之,我也能獨當一面了,有時候心血來潮,自己也能折騰出一鍋來,單從賣相看也許還……不錯。
其實制作工序倒也不復雜,無外乎搞齊了皮料+餡料,包裹成型之后裹上一層糯米,放在篩子上入鍋水蒸。皮料的成分一般是小芋頭煮熟了碾成泥混合著地瓜粉揉搓成團,跟和面似的,這是傳統而普遍的做法,倘若沒有芋頭,用土豆泥替代也是可以的,別有一番滋味。有時候常常地瓜粉加多了,揉出來的皮料很容易開裂,那便是失敗的。但誠如炒菜可以味精多了加點鹽,鹽多了加點水,補救方法也是層出不窮的,比如用開水燙幾根面條放到皮料團里混合,或者原皮料捏個小幾團到開水里燙一會兒再重新整體揉搓,這時候你會發現制成的面皮簡直柔韌有勁道,捏起來還輕松不費事。餡料向來不會像包餃子的純粹,事實上我們家所有皮包著餡的小吃料都不會單一。豬肉蔥料香菇這些是基本的,往后就按情況就地取材了,比如剁碎的四季豆,比如白地瓜,茭白,芥菜心,豆腐泡,綠豆芽,洋蔥……好多我們都嘗試過,再加一點小蝦仁,一點調料粉,那簡直是錦上添花了。我們基本上很少直接用生料,所有的餡料都是油鍋里香噴噴炒出來的,于是在皮包餡的整個過程里,聞著一盆子香味,小嘗一口,再小嘗一口……基本材料做好了,就開始包珍珠圓,也很簡單,可直接參考包子的做法,這時候你會發現,外面還要裹上一層糯米這件事簡直就是在遮羞啊,甮管你捏成什么丑樣,糯米一上立馬像換了件得體的衣裳。當然糯米事先得用水泡發了撈起來,才容易貼著皮料,因為包好的珍珠圓外皮是分分鐘容易變干的。不加糯米也行,一般做成長條狀,就是傳說中的芋餃,有時候吃著還有直接又純粹的味道,但就是容易膩味,也許就只能撐個六七八個,再多就不敢吃了。
準備的皮跟餡剛好搭配完是比較完美的,倘若餡多了可以直接當熟菜配米飯,也是香得不要不要的。但假如多的是皮呢,再炒一盤餡可費功夫呢。于是應運而生了另一種美食,溜溜子。煮一鍋湯,最好有蔥或者蒜或者來點肉,小團子小團子捏著放進湯鍋里,這時候再搭配一點米粉,米粉,米粉!哇塞那簡直了,老爸的手藝,我能吃五碗的。是的你沒聽錯,一個姑娘家,最高記錄是一餐里吃過五碗溜溜子配米粉。就是這么愛。
于是惆悵的回憶起來,那些年我瘦不下去的肉,且是存在皆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