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封信——成功需要的不是方法,而是行動!
回顧:
上一封信我們了解到,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是意志的力量。
然而如果說要有意志力,意志力就會唾手可得,那豈不是心想事成?
這不科學啊!
書信屋于是提問,如何把“不得不做的事情”變成“無論如何都想做的事”?
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會最大限度地發揮意志力。
和花的回信,她認為把學習當做獲得快樂的工具!
這樣就可以把“不得不做的事情”變成“無論如何都想做的事”。
快樂是什么?
小孩子認為歡笑就是快樂,當到處去尋找好玩的,去歡笑時,卻不一定能快樂,有時候反而空虛無比。
而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獲得的特殊體驗,也是一種快樂!
書信屋回信說,雖然和他的想要說的不太一樣,但也非常重要,體會到快樂,這是一種正向反饋,能帶給人持久的動力。
書信屋認為,能把“不得不做”變成“非常想做”的事,需要“想象力”。
強烈又極其具象地去想象一件事,那就一定能轉化為創造力去實現。
1.是什么讓你不得不做一件事?
書信屋認為,大部分人之所以去做“不得不做的事”,比如上討厭的班,是因為對“未來的不安”。
所以有種觀念是,為了讓一個人去做“該做的事”,就讓他充分感知對將來的不安。
這就是很多家長會和孩子說,你要不好好學,就去掃大街,就去收破爛……的原因吧?
可遺憾的是,把不安轉化為動力的人,往往得不到幸福。
很多高中生學習應試都是出于對未來的不安。這樣就會養成不到萬不得已就不做的壞習慣——拖拉!
有統計發現,”拖拉“在家長焦慮排行榜上不是冠軍就是榜眼。
許多家長催促提醒拉扯,好不容易把孩子送進了大學。
一旦考上大學,他們就會想,再也不想學習了!
混四年的大有人在,我當年就是,連讀研究生的原因也是大家都讀了研,我不讀,落伍了怎么辦?學歷低怎么辦?
可是這樣的心態,讀了和沒讀,對人生的意義不太大。
反觀我后來的心理學的學習之路,求知若渴,每天不看書不聽課,都像白活了一天似的。
所以,讓你真正做“該做的事”的原因,不應該是不安,而是你真正“想做這件事”。
很多人一邊討厭著自己的生活,一邊不得不過這樣的生活,總有一天超過極限,患上“燃盡綜合癥”。——類似我們說的“空心病”。
因此,這就是書信屋不讓和花學習的理由——一定要等到打心眼里想學、無論如何都要學習時,才能開始學習。
2.先變成“未來的自己,希望現在的自己做的事”
那么我們該把“不得不做的事”想成什么呢?
想成“將來的自己,希望現在的自己做的事”。
還記得2007年的時候,天涯論壇出現了一個神奇的帖子——我就要回1997年了,有什么話需要我帶給當時的你嗎?
這個帖子有多少層高樓數不清,一直到幾年之后,都有人不斷回復。
除了要求告知彩票號碼,三分之一的回帖是買房買股票之類,三分一的回帖關于過去的愛情,三分一的回帖是,好好學習,練好……技能。
所以基本上都是未來希望當時的自己做的事。如果當時這樣呢?人生沒有如果,只有此時此刻。
世上人人都平等擁有的事情是此時此刻,是時間。
我們的時間通常會用來做兩種事:
一種是自己想做的事。
一種是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在潛意識中,每次做之前都嘆一口氣,感嘆,“不做不行啊!”這些事才是該做的事。
但問題是人類只對“想做的事”感到“快樂”,而提到“不得不做的事”,總是不快、無聊、甚至痛苦”。
所以,即使是同一件事,如果你本來非常喜歡彈鋼琴、打球,一旦愛好變成“不得不學”,你就會非常痛苦。
如果“不得不做的事”,變成“未來想要現在的自己做的事”,我們一天的時間就被分來做兩種事,一種用來滿足現在的自己的欲望,一種用來滿足將來的自己的欲望。
這下不管做哪種事,都是自己想做的事。
這么想“不得不做的事”,就沒有那么消極抵觸了。
所以,認真想一想,未來的自己,希望考上哪所大學?希望學哪個專業?希望從事怎樣的工作?希望自己有哪個技能?
去做自己真正希望的事情才會比較有動力,比如我當初選擇碩士的專業,心里的想法是心理學,從眾選了MBA,最后發現還是想學心理學,白白浪費了三年。
3.再變成“現在想做的事”
如果這么想,還不夠,離成功還差一步。
這最后一步是:運用想象力,調動行動力。
書信屋請和花想象兩年后的春天,她在哪所大學上學,描繪一下理想的一天是什么樣的?
上著什么課,穿著什么衣服,課后去哪里,遇到什么人……盡可能具體而愉快地想象一天的時光。與“我要實現這樣的生活”產生強烈的共鳴。
如果有條件,就真的去哪所大學和周邊看一看,上網看看學校的主頁,總之要盡可能清晰地、強烈地想象一個精彩紛呈的未來。
想象之后,問自己,要實現精彩的未來,現在是看電視,還是去學習?
這就發現“該做的事”,或者說“未來的自己想要現在的自己做的事”,就變成“現在馬上想做的事”了。
一開始有點難,每天堅持,慢慢地就能做到了。
所以還有一個重點——付諸行動。
發揮想象力也能較容易地付諸行動。
我有種經驗,那就是,本來想到了單位一定要馬上工作,不要磨蹭,或者一回家一定要好好看書,不干別的。可是到了單位或者回到家,我先坐下來,清理一下桌面,和人聊聊天,手機在閃,看看誰在找我,打開電腦看看今天的新聞,然后澆澆花,發現時間過了兩小時。
有一次我坐在車上,又在打算等下到單位好好工作時,我多想象了點:我想象自己坐了下來,第一步,打開電腦,第二步,打開我的文檔,第三步,翻開記錄本查看工作要求,第四步,開始工作,標題怎么寫,第五步,分段層次大概是什么……
然后到了單位,我發現我就能夠很清晰自己該做的事項,一步一步按部就班,一點都不拖延。
所以,盡量具體地想象要做的事吧。
成功人士都認可想象力的重要性,但很多人會理解為只要想象,就能成功。所以成功學就變成了毒雞湯。
比如你想象一個檸檬,會分泌唾液,但是你要補充維生素C,靠想象就不夠了。
如果有一本書,寫了能賺一個億的方法,你愿意花多少錢去買呢?
一萬?一千?一百?
假設這本書的方法很管用,作者已經實現了,如果你花了一萬買了這個方法,那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萬,都要用實際行動來實現,這就是付諸行動。
實際上這類書書店太多了,只需要花幾十塊錢就能買到,這表示“成功需要的不是方法,而是行動。”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你能付出多少自己的“時間”?會如何不怕辛苦,就這就是努力的程度。
最后,書信屋說,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就可以開始學習了!
看完這封信的和花,開心地在房間里奔跑,終于可以學習了!
那么連續看完這六篇的你,也可以開始學習了哦,不過雖然非常想學習,但學起來有困難怎么辦?方法不得當怎么辦?
所以后面還有四封信呢!
tips:這本書之所以“有用”,在于讓學生先暫停學習,把學生心中所有“疑慮”和人類的“弱點”說出來,再用通俗的語言把學習的態度擺正之后,學生們就可以達到“非常想學習”的狀態了。
而和花是收到一封信就實踐一段時間,再收到下一封信的,再實踐。
所以,Zoe建議各位家長,寒假里,不要把書直接丟給孩子,可以自己先看書,或者讀書筆記,然后慢慢地和孩子分享其中的理念,不評價孩子,然后再讓孩子自己看這本書或讀書筆記吧。